/谈黎吉 白 莺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不断增多,他们在与城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自卑产生一种差距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自信心不足。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上课几乎不主动举手发言,被教师提问时经常因为紧张不能流利地回答问题;小组活动时不主动参加,即使参加也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害怕和成员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方式,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信心、沟通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本案例将团体心理辅导与提升自信相结合,尝试更好地帮助流动人口子女顺利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开学初,在七年级新生中发布团体辅导招募通告,团辅主题是“我自信,我能行”。结合学校课题研究的资源和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试结果,筛选出30位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为期近2个月的团体辅导活动。整个团体辅导活动一共5次,每10天一次,每次120分钟,通过团体游戏、团体讨论、情境再现、行为模仿和分享等,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辅导活动的设计方案见表1)
表1 团体辅导具体方案
活动目标:增进团体成员彼此之间熟悉程度及对整个团队的信任感;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增强整个团体的凝聚力;了解并协助成员解决各自的一些困惑。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贴烧饼”。
所有人站立,围成一圈。任意挑选成员A和B,成员A跑,成员B追(两人只能在圈内跑)。A跑到一个人的旁边,喊出在场任意一个人的名字,被喊到名字的成员接替A的角色,直到游戏结束。如果A被B追上,A表演节目,然后由B挑选一个成员替代A的角色。
活动意图:增加成员之间的熟悉程度,活跃气氛的同时鼓励成员展示自己。
2.活动一:自我激励。
准备写有每个成员名字的“名字牌”,每个成员抽2张(抽到自己的还回去,重新抽),明确“名字牌”上的任务:关注“名字牌”上的成员,并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尽可能地守护他/她、帮助他/她。再发给每个成员一张“目标牌”,写上这次活动需要努力的目标,贴于胸前。
活动意图:增强团队凝聚力,让成员在整个团队的帮助下,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能力。
3.活动二:“解开千千结”。
第一轮,全体成员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面朝圆心。接着所有的成员松开手,向后转,再次手拉手,在不松开手的情况下,用各种方法,如跨、钻、套、转等,恢复到面朝圆心的状态。
第二轮,全体成员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面朝圆心,记住自己左右手各自握的成员。播放音乐,跟着音乐随意走动,音乐停,找到原来相握的成员再次握住。
可根据以下问题进行分享,也可自由分享:你刚开始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后来有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试着完成“名字牌”的任务?在这个活动中你有哪些感受?
活动意图:解手链是团体活动中的一个常规活动,它强调了集体的作用,人与人的关系结成了一个大结,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都会有所感受,如相互迁就、相互帮助。
4.活动三:“热座”。
发给每个成员一个信封,多张白纸。每个成员将自己目前最大的困扰或者最想得到帮助的问题写在纸条上,每张纸上写一个问题(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问题下面留下足够大的空间,然后塞进信封里,并在信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凳子前面。通过“抢板凳”的游戏,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信封面前停留并回答问题。大致8轮游戏完成后,每个成员取回自己的信封,查看别人对自己的问题的回复。最后,由每个成员分享阅读他人回答之后的感想。
活动意图:通过相互提供意见,协助成员解决个人面临的困惑,也让成员发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其他成员的帮助和建议可以丰富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
每次活动结束后,要求成员对此次活动的过程进行小结,小结的内容为“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你对自己的反思”两个方面,并用简短的语言对今天的活动进行主观评价。
举例:“以前我总是告诉自己,你能行的,一切都会好的,但是都没有用。这次活动过后我才知道,原来自信的第一步是要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正视不足。”“在这里我好像找到了一个家,在这个家中我有那么多的优点。以前我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是我的同伴发现了我的很多优点,我真的很感动。”
在团体辅导活动过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跟踪访谈,以保证团辅的质量和持久性。在访谈前做好访谈目的和保密性原则的告知,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这次活动你的收获是什么”“你希望在下次活动中获得哪些方面的技能”“活动中你有哪些不舒服和困惑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并做好访谈记录。
举例:“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我应该做一些改变,以后上课的时候我会积极举手发言,不再纠结于‘我怎么那么丢人’这样的问题了。”“我希望老师下次可以教我们怎么能更好地和成员相处,其实我每次都很想跟他们一起玩,但是我不好意思,我担心他们说的我不懂,他们会嘲笑我。”“我妈总说我内向,不爱说话,要我开朗一点,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希望老师可以教会我怎样变得开朗,让成员们都喜欢我。”
四次团辅活动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的评估,以了解团体辅导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主要针对“学生上课的状态”和“成员之间相处的行为变化”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并及时将评估结果整理成文字资料。
举例:成员俊,体型微胖,肤色略黑,成绩中等,平时不善言辞,饭量较大,因此经常遭到成员的嘲笑,叫他“小饭桶”或者“小黑球”。俊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吃饭时他会刻意地少吃一些;当有人说他胖时,他会跟别人吵起来,甚至会动手。时间一久,大家都不愿意跟他做朋友。团体辅导之后,他似乎有所改变,成员们觉得他开始愿意和大家一起玩。他足球球技不错,之前由于不合群,就没有发挥余地,现在他能认清自己,也能了解、理解成员。在踢足球的过程中,他展现了自己的高超球技,更加自信了,在和成员交往的过程中矛盾少了很多,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参加本次活动的成员都是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学习习惯和人际交往方式上与本地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别。进入七年级后,随着课务压力的增加和学习要求的提高,他们会产生一定的不自信和彷徨。通过增强学生的自信,能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遇到挫折时能进行正确归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自信也能让学生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良好的自我认同,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控制自身的情绪,有效地帮助他人,从而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1.相似的团体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团体中聚集了很多具有相同特征的学生,同质的团体能让他们放下防备的心理,呈现真实的自己。
2.团体辅导让学生更好地接纳自我。在团体中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的情绪、行为和状态,在观察别人的同时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接纳自我、表达自我。
3.团体辅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自信的学生倾向于对自己持否定态度,难以有效地接纳现实中的自己。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学生都存在相似的问题,即使训练过程中出现错误和反复的情况,他们也会被接纳并感到安全,从而使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利用团体的力量不断地尝试和改变。
本次团体辅导效果评估,主要依据学生自身的感受和团辅教师、班主任的主观判断,缺乏客观的量化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有效性,在后期推广时还有待检验。今后应采用更为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参加团体辅导的成员进行自信心的前测和后测,利用前后测数据的对比来判断团体辅导的活动效果,再通过访谈等质性研究方式对结果进行评估,做到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相结合。
在此次团体辅导活动中,发现自信心不足的成员不仅在心理层面存在困惑,在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人际关系上也同样存在困惑。如果后期能对同一批次的成员进行不同主题的跟踪团体辅导,可能效果会更持久。
学生在团体中习得的训练技能要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的人际关系复杂,除了班主任、同伴,还有其他科任教师、父母、朋友、邻居等。如果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和结束后,能得到学生人际关系中其他成员的配合,将为增强学生自信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