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农牧厅在定西市召开马铃薯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甘肃省农机局、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专门为本次会议组织了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演示暨展示活动。在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举办的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演示现场,省农牧厅机关有关处室、厅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观摩了机械化联合整地、施肥,马铃薯起垄覆膜播种覆土、上土、高效植保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演示和30余台马铃薯耕、种、收等11个环节机具展示,省农机局负责人对现场进行了点评。本次马铃薯产业扶贫工作会议是今年举办的第一次现场推进会议,甘肃省农牧厅将在今年陆续举办其它产业现场推进活动,并举办相关机械现场演示活动。(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近日,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实施的“马铃薯北繁南种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项目陇薯7号广东示范基地传来喜讯称,陇薯7号南方冬播生产示范成功,丰产优质抗病抗逆表现突出。
与对照品种相比,陇薯7号耐涝、耐寒,抗病性强。与会专家通过观摩和测产,认为陇薯7号是一个适宜广东冬种的马铃薯优良品种,建议加快北繁南种关键技术研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难题,进一步扩大陇薯7号在南方冬作区的示范推广。(祁玉洁)
近年来,陇南市武都区狠抓产业扶贫工作,把魔芋产业纳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之一,探索出“1+2”产业发展模式和“145”产业发展机制,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区魔芋种植面积发展到139.4亩。(严 艳)
瓜州县围绕居住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十大难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打响移民扶贫攻坚战,加快移民乡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实步伐。借助酒泉市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帮扶活动,瓜州县积极落实项目资金,集中帮扶少数民族群众发展致富产业。(薛永军)
近年来,会宁县按照“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培育“1+N”产业增收模式,初步形成了以肉牛、肉羊养殖和蔬菜种植为主的三大脱贫攻坚增收产业体系。今年以来,该县聚焦贫困村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目标要求,以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为抓手,紧盯贫困村户产业定时定量达标缺口,聚力攻坚、补齐短板,全力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5头基础母牛或20只基础母羊或4座塑料大棚蔬菜产业的达标全覆盖,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该县把脱贫攻坚同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标准和新要求,保护乡土文化,留住乡味乡愁,培育文明乡风,保持乡村农家庭院、树木花草等乡土气息和生态风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建设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特色村庄、美丽庭院,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刘旺喜)
近年来,永靖县加快特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了东山区百合芬芳、西山区六畜兴旺、川塬区蔬菜飘香、水域区鱼荷相映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特色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高效化、绿色化方向快速发展,成为永靖县新的经济增长突破口。该县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组建了甘肃黄河农谷农特产品销售贸易有限公司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新建农业专业合作社61家,注册各类农业合作社达403家,深化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杨春明)
今年,东乡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共推广旱作农业33万亩,旱作农业唱起了农业增收的“大戏”。该县按照面积落实到农户、责任落实到干部、服务落实到地头、物资落实到明处的“四落实”要求,落实行政干部包区域面积、技术干部包技术服务的“双包”责任制。组织155名技术人员、258名工作人员组成21个工作组,深入乡镇田间地头,蹲点包村包户,广泛宣传旱作农业技术抗旱增粮优势。(郭得侠)
近年来,正宁县以“培育新农民、推动新发展”为主线,转化思维,搭建平台,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大力推进乡村舞台建设,培树“五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民”等文明型农民,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赶、帮、比、超”和尊老睦邻的氛围。创新开展了以组建村级民主理财、科普宣传、纠纷调处、安全管理、卫生监督5个社区化管理小组和资金合作社、技术服务队、生产互助组3类合作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民主管理“五自主、三合作”行动,领着农民搞自治,引导农民唱主角。(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