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18-06-04 08:43黄红利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集束化护理高龄

黄红利

【摘 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7月期间诊治的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中选取8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n=40)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n=40)应用集束化护理,就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是2.5%,低于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15.0%(P<0.05);② 研究组患者平均Harris 髋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积极影响,并优化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高龄;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luster nursing on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replacement. Methods: 8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replacement were selected from November 2015 to July 2017 in our hospital.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luster nursing. The rat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lower extremity after opera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at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in the study group of 1:1 was 2. 5%,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5.0%). The average Harris hip scor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cluster nursing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of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replacement,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luster nursing; elderly; hip arthroplasty;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中圖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4-03-050-01

据报道[1],集束化护理是一组新兴护理模式,而集束化护理每一个元素均可改善病人结局,其共同实施较单独执行更能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后,但该观点缺乏大量实验依据。本研究为明确集束化护理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对一组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而对另一组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现报道2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80例,经随机抽签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均40例,其收治时间:2015年11月至2017年7月。研究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为75~92岁,平均年龄为(83.2±4.6)岁;疾病类型:髋部周围骨折31例,股骨头坏死7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为76~92岁,平均年龄为(83.8±4.3)岁;疾病类型:髋部周围骨折29例,股骨头坏死8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2组患者疾病类型、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检查显示有髋关节置换术指征;②患者血常规等检查显示正常,体力状态等良好,可耐受髋关节置换术;③患者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目的、过程等表示知情同意;④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批;

(2)排除标准:①合并肿瘤、全身性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全身炎症反应以及心肺功能不全者;②术前下肢皮肤有坏疽、皮炎等异常情况者;③下肢血管本身有严重动脉硬化或者缺血性病症者;④术后下肢严重水肿;⑤意识不清,无法配合本研究。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即在术前进行常规宣教,遵医嘱提供作息指导、定时换药、整理病房、出院指导等基础护理,护理计划、步骤等不作统一规定;研究组患者则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应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具体护理步骤如下:

(1)制定集束化护理方案:参考《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结合临床经验、文献资料等,制定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包括早期功能锻炼、药物预防、梯度压力弹力袜、饮食指导等;

(2)执行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①基础护理。首先,在患者患肢足跟下垫上一个长软垫,抬高下肢20~25°,保持10~15°膝关节屈曲度,保证静脉松弛,腘窝部位、小腿下方单独垫软垫,以利患者患肢处于休息位;同时,保证下肢保暖,尤其是冬季,室温应在22~24℃范围内,并每隔2h翻身一次;其次,妥善保护患者静脉血管,对于需反复、多次穿刺血管,应留置深静脉导管,并注意尽可能不在下肢尤其是患肢采血,若必须穿刺,则留置套管针,避免反复穿刺。再者,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深呼吸训练,每小时8~10次,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最后,配合内科医师积极治疗患者原发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②饮食指导。术后提供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控制在2500ml左右,增加其血流速度;如果患者不喜欢白开水,可指导家属为患者准备汤类液体,并将其设为重点关注对象,与家属达成一致意见,鼓励家属定时督促患者饮水;同时,术后6h即指导患者进食流质、清淡食物,并遵循少食多餐原则,保证大便通畅,若便秘则加入麻油、蜂蜜,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等;③早期功能锻炼。指导患者保持髋关节外展中立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恰当时机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下肢被动功能康复锻炼,从踝关节开始,从远端到近端实施肌肉按摩,挤压按摩其比目鱼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等,每分钟20~30下,每次15~20min,每日4~6次;随后,根据患者锻炼情况,指导其主动进行腓肠肌、股四头肌的静力等长舒缩运动,督促患者按时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可在床上屈膝膝关节,做背伸、屈曲运动,逐渐改为床旁站立锻炼、借助助行器进行适应性行走锻炼;④药物预防。在术后第1d,遵医嘱予以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

1.4 观察指标

(1)统计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拴形成率;

(2)参考 Harris 髋关节评分量表[2],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疼痛、畸形情况、关节活动度,总评分范围是0~100分,分数分配比例为44∶47∶4∶5; Harris量表评分越低,表示患者髋关节功能越强,反之越弱;

1.5 统计学方法 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x±s)、例数(n)表示,计量资料与组间率(%)对比则实行t检验、x2检验;若存在统计学差异,则以P<0.05描述。

2 結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拴形成率 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是2.5%,低于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15.0%(P<0.05),详见表1.

2.2 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 研究组患者平均Harris 髋关节评分是(90.2±3.3)分,对照组患者平均Harris 髋关节评分是(81.7±5.5)分,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8.381,P=0.000)。

3 讨论

现阶段,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外科术式,效果肯定,在临床上应用频率日益升高,其中以高龄病例比较多见。然而,髋关节置换术所致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特别是高龄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休养,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拴形成,严重时继发肺动脉栓塞等,可对患者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带来威胁。目前,临床上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普遍采取常规护理,以满足手术需求,但无法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3],应选取其他有效的护理模式。

集束化护理作为基于临床循证实践证明的一系列护理单元,要求根据综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有效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等[4]。经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拴形成的三要素是血液高凝、静脉壁损伤、血流迟缓,患者术前活动少、术中制动、术后因畏惧疼痛而不活动肢体,保持长期卧床状态,均为减慢血液流速,加上高龄患者本身血流速度迟缓,部分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拴。而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要求护理人员先根据《指南》制定护理干预策略,并保证逐步执行各项护理内容,且每一项措施均有具体完成标准,因而执行目标明确。同时,集束化护理的每个元素有是否达标作为结果评价标准,可保证护理效果。本研究从基础护理、饮食指导、早期功能锻炼、药物预防角度展开护理干预,而上述任一内容均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并增强患者免疫力,早期恢复其髋关节功能,从整体上改善患者健康状态。结果证明: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较低,Harris 髋关节评分较高,并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证明了集束化护理预防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

综上: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改善髋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升英, 初慧中, 于雁,等. 集束化护理在老年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护理管理, 2016, 16(2):263-265.

[2] 郭薇, 马运侠.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老年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3):447-448.

[3] 黄珍影, 林芳芳, 包章丽. 浅析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35(17):223-225.

[4] 孙灏, 魏俊强, 刘利蕊,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时间分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 21(19):2961-2965.

猜你喜欢
髋关节置换术集束化护理高龄
右美托咪定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前列腺剜除术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石台行
集束化护理减少静脉留置针患儿并发症的作用
集束化护理在卒中相关性肺炎预防中的应用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