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叶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通识课的经济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为此,梳理出供求决定价格、边际效用递减、边际生产力递减、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垄断者价格歧视战略、交换和专业分工带来社会福利改进、博弈论、公地的悲剧九大知识模块,并通过案例来探讨讲什么、如何讲的问题,最后強调指出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在价值观领域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经济学思维方式 通识课程 价值观
由于通识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的来自于历史、汉语言等文科专业,有的来自于应用物理、计算机、数学、机电等理工科专业,无论文科还是文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基本上对于经济学的基础了解甚少,大多出于兴趣爱好、想更多地了解一些经济问题才选修一门经济学的通识课程。因此,经济学通识课的课堂教学与专业课的经济学讲授是不同的。
一、明确教育目标
经济学通识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而不是针对某一细分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因此,通过理论的引入,运用丰富而生动的案例,以此为载体,不仅能唤起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而且还能开拓其思维,发现原来这是一种不同于自己主修专业的思维方式。形成这些思维方式的有:供求决定价格、边际效用递减、边际生产力递减、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垄断者价格歧视战略、交换和专业分工带来社会福利改进、博弈论、公地的悲剧等等。这些具体的原理成为塑造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主要载体。
二、讲什么、怎么讲
首先,要明确讲什么。经济学科分支颇多,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前者涵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后者涵盖的更广泛,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等等。
作为一门通识课程,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围绕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而展开。所谓的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还是要回归到“需求法则”,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商品的价格上升,则需求量下降;类似的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价格下降,则需求上升。可以说这是经济学这个大厦的基石所在,几乎所有的经济现象最终都要归因于这个法则,也就是说这个法则是经济规律的不二法则。只有牢牢把握这个法则,纷繁复杂的经济问题才能找到破解的根本途径。举三个例子:春运火车票紧张,是不是该涨钱?高速公路节假日堵塞,那么应不应该收费?股票(房子也如此)为啥越贵,买的人越多?分析这些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核心都在于需求法则。
与此同时,必须时刻把培养经济学思维放在首位,这样决定了讲什么。讲的内容必须服务于学生开拓思维。比如,发展市场和分工,进行交换的意义,可以举例子,分工的情况下,社会财富的变化,每人的消费数量的变化,从中得出结论:分工提供了整个社会的财富水平,人与人的消费量都比原来提高了,从而延伸出对利益的来源的探讨:专业化生产和交换。市场经济和专业化分工以及商品交换使得参与方获得了双赢的结果。那么,中国拿10000件衬衣换来了一架外国生产的飞机,值得吗?抛出这个现实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前面的理论引导,发现:结论和“别人说的”或者“自己原来想的”完全不同。
单纯的把经济学原理讲出来,没有例证,没有纷繁世界的真实佐证,学生不喜欢听是一方面,学了不知道怎么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怎么应用、理解、看待甚至应对现实经济问题上,不能学以致用,似乎学科的学习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而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实用学科,因此单纯的讲理论和原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价值观的重塑
尽管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这会触及到伦理学、道德学以及法律等更宽广的层面。
例如,经济学当中的效用理论历史比较悠久,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大流派,前者主张某种消费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好处坏处)可以量化,后者则主张无法具体量化,但是可以排序。而且,边际消费效应递减这一规律被普遍认同。后来福利经济学沿用这一分析范式,将个人的效用进行加总,得到社会整体的效用,主张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这里面忽视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张三的第三个面包虽然不如他第二个面包的效用大,但是无法和李四的第一个面包以及第八个面包给李四带来的效用比较大小,无法比较!其二,社会的福利即使是每个人福利加总的和的话,社会福利提高就算可以归结为帕累托效率的改进,并不意味着合法,就算合法(某些人联合起来通过了该项法律),也不一定合乎道德和伦理规范!例如,在废旧的火车道上有1个小孩在玩耍,而在旁边不远处正在使用中的火车轨道上有4个小孩在玩耍,这时有一辆火车正朝那个4个小孩在玩耍的轨道上驶过去,一切都来不及了!没有时间通知那四位小孩离开或是跑过去拉开他们。但是,可以变轨到旁边只有1人玩耍的废弃轨道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变轨道牺牲1个小孩而拯救4个小孩确实是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但是这合法吗?就算合法,这明显不符合道德规范。在正在使用的火车轨道上玩耍的悲惨后果应该由无辜的人来承担吗!每一项关于经济学问题的提议,除了考虑成本、收益、可行性,还要考虑这个行为本身的“正当性”!
所以,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当中,固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更离不开基本的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技能,不仅有专业知识,而且洞悉国内外实践案例与态势,同时还要有哲学、伦理学、法律等诸多学科的知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融合,而且还要能品尝到智慧、正义的人生真谛。
参考文献:
[1]蒋兆丰.经济学通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保罗海恩,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M].北京:机械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