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需求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2018-06-04 03:00梁德东赵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

梁德东 赵明

摘要:文章介绍了吉林大学改革工程博士招生选拔方式、搭建多学科培养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培养质量监控等具体做法,分析了工程博士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4.037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4-0133-03

我国的工程博士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工程博士培养单位都在积极探索符合工程博士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吉林大学作为首批工程博士培养试点单位,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基本原则,以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为目标,严格按照工程教指委的指导意见和培养方案开展工程博士的培养工作,积极探索和创新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经验与问题并存。

一、工程博士培养经验

(一)明确培养定位,坚持高起点选拔生源。根据“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的培养定位,学校确定了高标准的招生原则,通过“申请——审核”的招生制度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新兴行业代表性企业进行招生。报考工程博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应具有硕士学位,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二是近三年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与所报考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所报考学科相关的学科技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或具有从事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产品研发任务的经历和能力,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认知度的工程技术骨干和创新管理者;三是有从事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产品研发任务的经历和能力,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认知度的工程技术骨干和创新管理者;四是须由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产品研发任务的企事业单位推荐。高标准的选拔条件和严格规范的审核程序从生源质量上确保了工程博士培养的高起点。

(二)完善指导方式,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工程博士的培养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和导师团队指导的方式。要求校内外导师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具有从事国家级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产品研发任务的经历和能力,由该领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知名教授和业内著名工程专家组成。导师团队由企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和多学科交叉的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教授构成,成员不少于3人。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工程博士课程学习及论文质量的把握,贯穿于各培养环节,采取督促、讨论及考核等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工程博士在工作岗位上的培养,包括实践环节参与工程性科研项目、工程设计或产业化项目等,对其阶段性进展进行督促。工程博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自相关工程领域的重要项目,论文工作应与解决重要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较高的技术创新性。工程博士研究生每年应定期向导师团队进行工作与学习汇报,导师团队应对其工作与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创新培养模式,实行“精细化”人才培养。导师团队根据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结合重大专项和企业生产的技术需求以及学生个人的基础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对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等具体要求和进度做出详细说明。改变分段式课程教学模式及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分阶段进行的培养模式,实行研讨式教学与知识传授,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传授与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交叉进行。学生、导师和学科共同商议课程内容,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并采取研讨式、交互式的讲课方式,基本实现了“一人一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和交叉学科优势,聘请院士和资深教授为工程博士开设前沿知识课程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通过“资助研究生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计划等途径,资助工程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国内外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学术动态,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掌握技术前沿。

(四)校企聯合,完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实践环节是工程博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现实工程领域重大问题的能力,锻炼交流合作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保障工程博士的专业实践效果,学校积极构建“结合科技研究项目一依托大型现代化企业一制定合作研究计划一有力的联合指导队伍一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工程博士培养有效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与工程博士联合培养单位共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依托学校先进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优势、实习实训资源,全面提高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工程博士联合培养单位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荣获第三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称号。基地建立以来,双方在科研项目合作、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共建成果丰硕,达到了互惠双赢目的。

(五)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培养质量监控。学校成立工程博士培养及领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任组长,学校各相关管理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及有关培养单位负责人为组员,主要负责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中涉及学校层面事宜的讨论和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研究生院,负责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中教学条件及人员协调、培养计划落实、培养质量监督。培养单位主管领导直接负责,并指定专人负责培养过程中具体事宜的落实和实施。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在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组织制定科学完善的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完善工程博士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生源质量、培养中期、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工程博士教育存在的问题

吉林大学高度重视工程博士的培养工作,积极与国内其他试点高校进行工作交流。学校多次召开由研究生院、工程博士培养单位、校内导师以及校外企业导师在内的工程博士培养工作研讨会,探讨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规模过小。按照国家对工程博士培养的定位,即培养“高层次工程技術人才特别是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要求考生具有从事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产品研发任务的经历和能力,从当前形势看,这一部分考生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较少。即使有提升学位层次的需求,由于工作任务和时间精力的限制,考生的攻读愿望不是很强烈。由于培养定位存在争议,工程博士生源匮乏,浪费了一定的培养资源。

(二)与工程硕士培养衔接不够紧密。我国目前工程硕士设置了40个领域,基本涵盖了工业部门的各个行业,而工程博士目前只设置了4个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能源环保等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涉及的少数行业,而相当一部分行业的从业者缺少攻读工程博士的渠道。

(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与企业联合培养是工程博士教育的关键。部分试点单位和联合培养企业合作意愿不强,企业是以营利为取向的经济组织,而高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校企合作还面临不少体制上的障碍。合作企业除了推荐生源外,在参与制定招生计划、制定培养方案和毕业标准等具体环节缺乏参与的动力以及途径,企业导师对工程博士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指导不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更多时候是依靠导师和企业的课题联系,企业本身的积极性并不高。

三、工程博士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调整培养定位。适当降低培养定位,将培养目标由“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作出创造性成果。”调整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工程精神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后备梯队。”

(二)引导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改变高校人才培养为主导、行业企业参与不足的传统格局,大力提高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国家部委和重点企业在职业资格制度、办学资源分配和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支持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机制,明确学校与企业(行业)在工程博士培养中应起的作用;完善质量跟踪反馈机制,由企业(行业)对工程博士培养质量做出评价,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体系,改进培养方案等。制定和完善相关评价体系,明确将工程博士培养纳入中国制造相关重大工程和项目的评价指标。围绕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推荐相关企业与学校对接,完善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机制,推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出台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攻读工程博士推荐政策,支持企业推荐优秀骨干工程技术人员以非全日制方式攻读工程博士,并结合所承担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开展学位论文工作。

(三)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由国家政策引领、学校主体实施、企业(行业)协同推进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各主体的分工与责任。依据工程博士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培养标准体系,包括:培养领域建设标准、生源质量评价标准、培养过程管理规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学位质量评价标准等。紧密围绕工程博士培养目标,强化过程管理,完善工程博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培养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也就成为工程博士生质量评估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根据培养需要调整培养计划,分步骤、分阶段的开展工程博士入学考核、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答辩资格审核、论文预答辩等覆盖工程博士培养全过程的管理与评价,切实保证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结语

我国的工程博士教育已经走过五个年头。五年来,全国各工程博士试点单位在招生制度改革、培养体系构建、质量评价标准建设、学位授予标准制定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在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精细化培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创新,为我国的工程博士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吉林大学将以“面向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不断推进工程博士教育改革,创新工程博士培养模式,加强培养质量监控,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以高水平的工程博士教育助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责任编辑:王辰]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985”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比分析
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浅论两种法律硕士并轨培养的可行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方略探讨
全国统考,EMBA就能更好更公平吗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