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李凡 廖彩霞
摘要:为了了解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现状并提出有效对策,对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五所小学272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合作学习小组多以座位邻近原则组建,分工明确;学生对合作学习比较感兴趣,小组成员间基本建立了人际促进性的交流与互动;语文课堂生生合作居多,教师引导讨论话题较多,但师生互动欠缺;学生在合作中具备一定的个体责任感,能积极参与、分享观点并主动求助,但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占居发言的主动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调查研究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4.01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4-0050-05
一、前言
合作学习的理念在教育学的历史中最早可见于《论语》和《学记》,关于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科学研究,兴起于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反种族运动的背景下。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最早开始尝试运用合作学习的是浙江省杭州市。1993年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中外合作项目《合作教学与实验》开题,在王坦、斯莱文等中外学者教授的带领下,分别在山东、河南、安徽等中小学开始试验,历时长达六年,以语数外为起点,逐渐推进到其他学科。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一文中对合作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在教育改革中,无论是提高学生成绩还是促进人际关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我国各地区学校课堂教学的发展应用越来越普及。
合作学习是以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并控制学习的进程,具有一定目标导向,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合作互助的教学活动。由于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人们对合作学习定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作为合作学习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研究中指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能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根据他们小组的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我国山东教育研究所的王坦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把课堂中的师生、生生关系作为主要基点,以一定的目标为导向,将小组的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并将改善班级内的人际关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作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虽然人们对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
我国合作学习研究虽然开始较晚,但是成果丰富。近十年来,合作学习的应用领域从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学科,扩展到了体育、生物、美术等各类学科。应用阶段从比较单一的中小学扩展到各个年龄阶段,比如高中、职业类院校以及高等院校等。关于合作学习在我国小学语文课堂的研究很多是小学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缺少足够的理论依据支撑,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硕士论文的研究中。在合作学习逐渐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研究者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分工不明确导致合作流于形式,课堂合作要么活不起来、要么活而无章。有研究表明,提高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有效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如在设计上明确合作目的,在合作学习的实施中合理分工、有效监控,最后建立系统全面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教师们不仅要有理论支撑更要勇于实践探索,有力推进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虽然合作学习传播和应用得很广泛,但是还有很多的地区存在认识的浅显化和应用的表面化等问题。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本研究选择新疆伊宁市五所小学272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方式、合作学习态度、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参与水平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按班级统一发放问卷并统一回收。将问卷资料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发现小学生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合作学习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效率和实效性,提高小组活动的功能发挥程度,使之进行高质量的合作提供教育启示。
二、方法
選择新疆伊宁市第十五小学、第二小学、第八小学、二十二中小学部、巴彦岱镇中心小学5所小学272名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66人,女生106人。在邓海燕编制的问卷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29道题的《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方式、小组成员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课堂参与水平、合作学习的技能与技巧等内容。以研究者为主试,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为助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发放问卷,统一回收,问卷资料录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现状调查结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方式
运用卡方检验,对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组建人数与方式的各题目选项的选择比例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中由4人、6人、2人和8人组成的比例依次为:70%、13%、9%、8%,比例存在显著差异(x2=438.515,p<0.05);班级合作小组的数量在6~7个、8~9个、10个及以上的比例依次为:28%、29%、43%,比例差异显著(x2=114.544,p<0.05);小组的构成方式上56%的学生选择是由学生前后桌自愿构成,30%学生选择了是由教师划分,有14%的学生选择由教师与学生商量组成,三个选项比例存在显著差异(x2=97.743,p<0.05);小组构成中,男女生各占一半的比例为48%,男生占多数比例为38%,而女生占多数的比例仅为14%,三个选项的百分比差异显著(x2=168.551,p<0.05);70%的小组中有明确的分工,而19%没有,11%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三者比例差异显著(x2=120.941,p<0.05);合作学习小组长的产生34%是由教师任命的,全体组员推选占到了43%,学生轮流或自愿担任占到了23%,存在显著差异(x2=90.735,p<0.01);小组讨论时间在5分钟左右的占50%,5~10分钟的占36%,10~15分钟的占14%,存在显著差异(x2=269.507,p<0.05)。
(二)小學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态度
对合作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各题目选项的选择比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语文课堂中,有83%的学生喜欢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6%的学生不喜欢,11%的学生不确定,三类选项存在显著差异(x2=128.618,p<0.05);在小组讨论的问题中,91%的学生选择了感兴趣,9%选择了不感兴趣(x2=263.257,p<0.05),说明对于合作学习的热情很高;有83%的学生认为与其他人合作很重要,7%的学生认为不重要,10%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三类选项比例差异显著(x2=135.559,p<0.05);在语文课堂上有67%的学生都能够认真听别人的发言,17%的学生有时候听,16%的学生从不认真听,三类比例差异显著(x2=141.184,p<0.05);在小组讨论中,79%的学生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19%的学生会严厉驳斥批评意见,2%的学生选择不听取批评,比例差异显著(x2=444.735,p<0.05);当自己的小组取得成绩时,87%的人会感到高兴,11%的人会依情况而定,2%的人认为无所谓,三类选项比例差异显著(x2=285.537,p<0.01);讨论完问题后88%的学生选择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5%的学生选择不交流,7%的学生选择依情况而定,选项比例差异显著(x2=166.206,p<0.05)。
调查中能看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影响中认为能够提高成绩的学生占61%,提高交流技能的占61%,认为能增强学习兴趣的占63%,62%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中无法向他人学习,40%感受到合作使其丧失了学习兴趣,有33%的学生认为合作浪费时间,可见,对于合作学习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评价共存。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对合作学习中的小组方式的4个题目的各个选项选择百分比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语文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占到了94%;合作学习的类型中,学生与学生合作占到了53%,而教师与学生合作只占到了23%,两种合作形式都有的占到了24%,三种合作类型的所占百分比差异显著(x2=47.059,p
(二)学生对合作学习比较感兴趣,小组成员间基本建立了人际促进性的交流与互动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使参与小组合作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言行,获得分享与成功的喜悦,在小组互动中促进每个成员最大化的发展。在调查中,有83%的学生喜欢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小组讨论的问题中91%的学生都选择了感兴趣,说明对于合作学习的热情很高;有83%的学生认为与其他人合作很重要;在语文课堂上有67%的学生都能够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在小组讨论时,79%的学生都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当自己的小组取得成绩时,87%的人都很高兴,相反只有2%的学生对此表示无所谓的态度;讨论完问题后88%的学生选择了交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喜欢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并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
很多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使其在不同类型的同学身上获得支持性和积极性的伙伴关系。相比于单独学习的竞争性,为了达到目的可能会存在损人利己的不健康行为,合作学习则会更加和谐有效,减少了行为的破坏性,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尊自信。合作学习对教师管理班级也有积极影响,单独学习时大家互相竞争,为自己的成功而奋斗、为超过他人而奋斗,会使人际之间产生互相敌对的关系;而在合作学习中,大家为了达成目标获得奖励而相互配合、互相鼓励,增加了同学们的情感交流,从而在班级内产生积极和谐的氛围。我国著名合作学习研究学者王坦(1994)指出:合作学习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在教学上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也对学生的情意品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在师生关系上,合作学习有分有合、相互协调,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最佳定位。
(三)语文课堂生生合作居多,但师生互动欠缺
本研究调查显示,合作学习在小學课堂运用较为广泛,合作方式比较局限于生生合作,教师只是其中的指挥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缺乏。而这种方式较接近于合作学习类型中的指导型,指导型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与指导作用,即开始由教师授课,然后小组分工共同学习掌握所要掌握的内容,最后所有人参加测验,测验中不得合作。教师会根据个人得分叠加构成小组得分,小组达到一定标准会得到奖励。而本研究中教师没有将合作学习中小组个人得分相加比较这个环节,使得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监督不够。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前提性和保障性条件,使生生互动得以融合贯通。根据对本研究的结果分析,导致师生合作欠缺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大班额课堂对师生互动的限制作用,由于人数较多,很难照顾均衡、深入分析;教师本身的合作学习理论素养不足,对合作学习的片面理解导致在实践中技能应用的欠缺。针对以上原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提出几点对应策略:
首先,进行对合作学习理论深入系统的学习,提高其理论认识;其次,多进行教学反思,培养合作技能的提高,注重师生合作情意功能的培养;最后,不要盲目地使用,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对课堂的掌控水平,合理地将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
(四)学生在合作中具备一定的个体责任感,但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占据发言的主动权,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有所欠缺
调查发现,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的讨论,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以及小组讨论遇到困难时均能够通过合作讨论或求助小组成员来积极解决,有新想法时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与小组成员分享。然而小组中参与发言可能存在不均等的现象。参与机会不均等的合作学习,可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积极作用,而且可能使学习过程变成加剧学生两极分化的过程。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自己遇到困难或者小组合作遇到困难时也倾向于选择向教师请教,可见,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师生互动可能有所欠缺。当然,这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欠缺有关。
在提高学生合作技巧的问题上,研究认为,阿伦逊及其同事设计的“切块拼接法”可以作为应对策略。“切块拼接法”即小组学习成员组成“专家组”,把学习内容分割成不同的几个部分,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小组要想完成任务,不仅需要自己掌握的部分,也需要小组其他成员的讲授,任务由整体切块后可帮助小组成员提高责任感。小组每个成员有责任代表小组或者促动小组其他成员发表意见,教师随时考察每个成员的发言次数和发言的水平高低,而每个成员的表现也将影响整个小组的期末评价计分。增加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提高了每个成员参与的积极性,老师在这个过程主要作用是组织、引导、答疑、评价,同时起到监督作用。此外,为了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性,应该做到小组自评,这也是约翰逊兄弟提到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五因素之一。
关于合作学习的技能还有很多,比如约翰逊等人提出的关于合作技能的四个水平:形成、运行、操作和激励,卡甘提出的“社会技能周”等。有关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前人在实践研究中总结归纳了很多,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并反思教学,找到一种真正适合自己班级课堂的、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施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应用较为复杂,需要教师提高对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责任编辑:马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