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玮
一所学校的办学追求源于校长及其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与坚守,并以基因贮存的方式融入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发展进程之中。经年累月,它便会成为一所学校的独特管理风格,进而成为这所学校的教育哲学。
2013年4月,我到太湖北岸一所由三所乡村小学合并而成的无锡市立人小学任校长。面对来自全国19个省1092名进城务工人員子女的生源,我与全体教师在深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办一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的办学愿景,并将“立仁义之德,树诚朴之人”作为我们这所乡村小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
“一个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源自《圣经·出埃及记》耶和华与亚伯拉罕的对话,意为“富饶之地,幸福乐土”。这块“肥美辽阔的土地”,其实是耶和华对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期许。作为一所小学校的校长,面对1092名学生及他们的父母期待,“办一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就是我们郑重的应许和承诺。
“办一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是从“爱”的角度对“儿童立场”的诠释与捍卫。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须承认儿童是一群“未完成的人”,从儿童的本性出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在这“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她一方面表征为有人性的教育存在,仁慈、关爱、悲悯、温暖和鼓励渐化成“奶”和“蜜”,成为儿童向上与向善生长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表征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其中“奶”和“蜜”又化身为儿童渐趋丰富的知识、逐步增强的能力和不断完善的素养。由此,“办一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也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在观照儿童当下生活的同时,还要朝向儿童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的培育。
在这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里,教育总是以“流淌”的方式出现,滋润着儿童的心田。没有灌输式的强加,更多的是循循善诱的教化;没有单一的说教,更多的是直抵心灵的体验。因此,我们开展了一年级儿童学习与生活的协同变革与改进,儿童的学习从“讲、听、练”变成了“故事、游戏和场景”的主题式学习,“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濡染观摩,不为而成”;我们建构了包含东林书院、阿炳故居、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的系列研学课程,之于儿童的生命成长,书本已不是儿童唯一的世界,世界成了儿童学习的教材;我们实施了基于儿童素养培育的多元评价,意在顺应每一个儿童生命的独特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唤醒他们自主发展的信心。教育总是以适时和适度的方式,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相遇。因为我们知道,教育不单是把篮子装满,更重要的是把灯点亮。
在这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里,教育总是慢慢而优雅地前行。她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她不揠苗助长,不期“早熟的果子”,通过儿童学习时间结构的改变优化儿童的教育生活,让孩子们的生活状态更加活跃,学习更有兴趣,发展更加健康。她总是以一种唤醒的方式,期待儿童自我认识意识的觉醒,进而自主发现,自主建构,终而实现自我超越。她没有一场接着一场“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考试,却有着“身体为本、人文为根、科技为向”多元课程的扎实实施。她不屑于追求学校间学科考试的排名,却坚定地遵循“合格+特长”的评价目标。她有着70分钟的长阅读课,带领儿童在经典名篇的海洋中丰富认知;她有着完整的校际足球联赛,呼唤儿童在奔跑跳跃中强健体魄;她有着师生合作的音乐会、画展,吸引儿童在艺术氤氲中涵养心灵。因为我们总想着,一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必须拥有自然的纯净与美好。学校教育应该回到她本身的样子,“息奔竞,以养幼稚良心”。
任小学校长的20年间,无论是在哪一所学校,我都努力描绘着心中那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图景,那便是期待儿童自然、自主、自由地生长。我们希望一切的教育目的、教育的价值和教育方式都能回到教育的原点,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遵循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保护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社会性。用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和期待的心理,再构评价体系,优化教学方式,重组发展课程,氤氲学校文化,唤醒儿童,给予其丰富而必需的成长营养,促进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这幅图景中,我们看不见单一的知识和无用的识记,我们所见的是“生长”“唤醒”“激励”“发掘”“滋养”五个主题元素构成的儿童学校生活图景。我们知道,这就是一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应有的样子。
一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应该是自然、温润、丰富的,这里有儿童生命成长必需的食粮和营养,所有的时空都蕴含着丰富的儿童学习资源;一所流淌着奶和蜜的学校也应该是促进、鼓舞、唤醒的,所有的教育都都以适性的方式打开,并体现为儿童生命主体的自我建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