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广东 东莞 523808)
脑皮质疾病,如脑损伤、颅内出血、脑肿瘤等必须做出精确定位诊断。但脑皮质各脑回在影像学(如CT、MRI)成像上难以区分。因此,脑皮质各脑回区域的定位,一直是困扰影像学诊断的难题。皮质各部分在影像上虽难以区分, 但脑皮质与脑髓质在影像学上能明显区分开来;大脑髓质由中心区域发散出许多条索,这些条索被学界命名为“髓突”。Iwasaki等[1]于1991 年首次提出了髓突与脑回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以通过脑回对应的髓突的数目和髓突方向定位脑回的方法。多项研究认为额叶脑回是重要的皮质机能区,存在说话中枢、书写中枢等语言中枢等[2-13]。横扫和冠状扫描是常规的影像学扫描层面。研究额叶脑回在这两个断面上的定位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栾丽菊等[6]、Bucholz等[14]和Kido等[15]报道过中央前、后回在矢状面上的定位研究;李雪鹏等[7]报道过中央前、后回在横切面上与髓突的对应关系。张剑凯等[10]报道过额叶脑回在横切面上与髓突的对应关系。而额叶脑回在冠状面上与髓突之间的对应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通过脑断层的方法, 重点观察额叶脑回对应的髓突数目和方向, 分析总结是否有固定规律可循,从而为影像学通过髓突定位额叶脑回奠定解剖形态学基础。
随机选取经甲醛固定的20 例正常成年人头颅, 平行于两侧眦耳线,用钢锯锯切开颅,并在脑表面留下一条浅锯痕, 以此作为脑切片的基准线。取脑并剔除被膜及血管。认清额上沟和额下沟,以此额上、中、下回。用不同颜色的广告颜料染色额叶的额上、中、下回等,并敷以鸡蛋清固定。以脑表面锯痕(即眦耳线)作基准线, 用自制的脑切片仪, 作垂直于该基准线,层厚6 mm的脑切片。
通过切片外周的染色辨认出脑回, 观察所对应的髓突数目和髓突方向等特征。把由中央髓质发出的一个条索,计数为一条髓突,而不计数该条索的分支分叉。髓突方向以钟表时针方向表示。本研究所切制的脑切片, 有4个层面出现额叶脑回, 拟对这4个层面进行分析, 并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
该层面后部中间,可见一条缝影, 即为第三脑室;在切片中间部,第三脑室前方,可见一团块结构,即为穹隆(图1)。这两个结构为该断层出现的特征结构。切片前部两侧中间的白色区域为髓质集中区。由髓质集中区延伸发出的条索结构即为髓突。通过切片外周可见的染色,可精确辨认出额叶脑回,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图1)。分别观察额上、中、下回所对应的髓突。以髓质集中区发出的条索为计数标准,不计其分叉。结果显示,20例标本左右两侧额上回和额中回在第三脑室与穹隆层面,都仅仅对应1支髓突。额上回对应髓突方向趋于12点方向;额中回对应的髓突方向,左侧趋于10点方向,右侧趋于两点方向。额下回对应的髓突,左右侧都出现1支和2支两种情况,但方向趋于恒定,左侧趋于9点半方向,右侧趋于3点半方向。
1:第三脑室 ;2:穹隆;3:胼胝体干;4:尾状核; 5:额上回;6:额中回; 7:额下回;8:颞上回;9:颞中回;10:颞下回
图1第三脑室与穹隆层面冠状位图
该层面后部中间,可见长方形白色团块结构,该结构为视交叉(图2);视交叉后方的团块结构为垂体(图2)。这两个结构为该断层出现的特征结构。通过切片外周可见的染色,可精确辨认出额叶脑回,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图2)。分别观察额上、中、下回所对应的髓突,结果显示,20例标本的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在该切层,都仅仅对应1支髓突。额上回对应髓突方向趋于12点方向;额中回对应的髓突方向,左侧趋于10点方向,右侧趋于两点方向。额下回对应的髓突,左侧趋于9点至9点半方向,右侧趋于3点半方向。
1:视交叉;2:垂体;3:胼胝体干;4:透明隔;5:侧脑室前角;6:尾状核头;7:豆状核;8:外侧沟;9:额上回;10:额中回;11:额下回
图2视交叉与垂体层面冠状位图
该层面后部中间,每侧可见白色小团块,即为视神经(图3)。两侧视神经之间的结构为视交叉(图3)。这两个结构为该断层出现的特征结构。通过切片外周可见的染色,可精确辨认出额叶脑回,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图3)。分别观察额上、中、下回所对应的髓突。20例标本左右两侧。20例标本中,额上回仅仅对应一条髓突,方向趋于12点方向;额中回对应1支髓突有17例;对应2支髓突的有3例;额下回对应1支髓突的有14例;对应2支髓突的有6例。左侧额中回对应的髓突方向趋于11点方向;右侧额中回对应的髓突趋于2点至2点半方向。左侧额下回对应的髓突方向9点至9点半方向,右侧额下回对应的髓突3点至3点半方向。
1:视神经;2:视交叉;3:侧脑室前角;4:额上回;5:额中回; 6:额下回
图3视神经与视交叉层面冠状位图
该层面清晰可见大脑镰、扣带沟和扣带回等结构,髓质集中区位于中后部,因确定该层面为胼胝体前部(图4)。通过切片外周可见的染色,辨认出额叶脑回,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图4)。分别观察额上、中、下回所对应的髓突。20例标本中,额上回和额下回仅仅对应一支髓突,额上回对应的髓突方向趋于12点方向;左侧额下回对应的髓突趋于8点方向;右侧额下回对应的髓突趋于4点方向。20例标本中,有16例标本额中回对应的髓突有1支;4例标本对应2支髓突。左侧额中回对应的髓突方向趋于9点至10点方向;右侧额中回对应的髓突趋于3点至3点半方向。
1:大脑镰;2:扣带沟; 3:扣带回;4:额上回;5:额中回;6:额下回;7:额上沟; 8:额下沟
图4胼胝体前层面冠状位图
随着医学影像学诊断的迫切需求,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脑回、脑沟定位研究[2-3]。研究方法主要采取了3种方法:①纯解剖学方法[2-3],通过制作脑切片来观察辨认脑回、脑沟。该方法有简便易行并且辨认脑回、脑沟精确的优点。但存在切片与影像断层扫描层面有偏差的局限性。②纯影像学方法[2-3,13-19],将CT、MRI影像表现与血管造影相结合,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来确定相应脑回。该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但精准性欠缺。③影像与解剖相结合的方法[2-12],首先进行影像扫描,然后在以相同扫描基线制作断层脑切片,两者结合对照辨认脑回、脑沟。该方法结合了影像和解剖的各自优点,是一种既精准又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的方法。但该方法扫描活体后不可能对活体进行解剖切片,也很难将解剖标本带入影像检查室进行扫描,开展受到较大限制。
迄今为止,脑回的定位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方法:①通过脑沟进行定位[2-3,14,16]。脑回是通过脑沟界定的,通过辨认脑沟定位脑回,显而易见是最为精准的。但在切面上,尤其影像扫描层面上,可以精准辨认的脑沟毕竟有限, 因有较大的局限性。②通过颅骨骨性标志定位脑回、脑沟[2-3]。该方法简便易行, 但颅骨骨性标志本身有限,其中和脑回、脑沟之间存在固定对应关系的不多;且颅骨的个体差异也较大。因该方法基本不为学界认可。③通过髓突进行定位[1-10]。皮质虽然在影像扫描片上无法区分不同区域,但髓质与皮质在影像(CT、MRI)上却又明显区分, 在脑解剖断层切片上更是区分明显。尤其通过研究发现脑回对应的髓突,在数目和方向上都较为恒定。只要首先确认好脑内部的典型结构,以此确认层面或切层,就可根据脑回对应的髓突固定的髓突数目和方向来确定脑回。由此可见,通过髓突定位脑回,兼具简便易行,精准和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应用的优点。
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在所观察的四个典型冠状切面上, 20例标本切片中相同切层,额叶各脑回所对应的髓突方向都是相同的;对应的髓突数目绝大多数皆为1支, 仅仅少数出现2支。若出现2支髓突,因该 2 支髓突所对应脑回表面不出现脑沟,也可以确认。在活体人脑影像学上, 髓突与脑回的对应关系不会改变。据此, 我们在影像学(CT、MRI)扫描过程中, 只要确定扫描基线, 并认准每个层面的典型结构, 在该层面上额叶脑回所对应髓突的固定方向上, 找到1、2支髓突, 就可以确定对应脑回为额叶相应的额上、中、下回。因此,CT、MRI等影像学,可以通过髓突确定脑回。
[参考文献]
[1] Iwasaki S,Nakagawa H,Fukusumi A,et al.Identification of pre-and postcentral gyri on CT and MR im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medullary pattern of cerebral white matter[J].Radiology,1991,179(1):207-213.doi:10.1148/radiology.179.1.2006278.
[2] 丁 娟,李振平,刘树伟.大脑沟、回在断面上定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19(1):89-90.doi:10.3969/j.issn.1001-165X.2001.01.033.
[3] 陈刘成,王震寰.顶枕沟及其邻近脑回的形态学和功能定位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4):553-554.doi: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4.042.
[4] 刘丰春.端脑髓突的断面解剖学观测[J].解剖学杂志,1998,21(3):189-191.
[5] 刘丰春.大脑皮质机能区CT定位的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8,16(1):1-4.
[6] 栾丽菊,刘丰春.中央前后回在矢状断面上的定位[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22(2):179-182.doi:10.3969/j.issn.1001-165x.2004.02.022.
[7] 李雪鹏,李少华,张剑凯,等.端脑横切面上髓突与中央前后回的对应关系[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24(6):645-647.doi:10.3969/j.issn.1001-165X.2006.06.014.
[8] 李雪鹏,张业辉,纳青青,等.端脑冠状面上髓突与中央前后回的对应关系研究[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17,35(5):490-492.
[9] 李雪鹏,张业辉,纳青青,等.端脑横切面主要脑回对应髓突的侧别差异性[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7,26(10):703-705.doi:10.11659/jjssx.05E017067.
[10] 涨剑凯,李雪鹏,李少华,等.端脑横切面上髓突与额叶脑回的对应性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5):289-291.doi:10.3969/j.issn.1672-5042.2006.05.002.
[11] 陈光忠.颅脑断层标本和图像上的皮质机能定位和动脉区域分布[J].解剖学杂志,1997,20(4):397-340.
[12] 葛伟丽,王洪荣,廖章鼎,等.人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的隆凸形态[J].解剖学报,2013,44(3):357-359.doi:10.3969/j.issn.0529-1356.2013.03.013.
[13] 郑明发.关于大脑脑回、脑叶CT定位的医学影像学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21):257.
[14] Bucholz RD. The central sulcus and surgical planning[J].AJNR Am J Neuroradiol,1993,14(4):926-927.
[15] Kido DK,LeMay M,Levinson AW,et al.Computed tom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the precentral gyrus[J].Radiology,1980,135(2):373-377.doi:10.1148/radiology.135.2.7367629.
[16] Campero A,Ajler P,Emmerich J,et al.Brain sulci and gyri: a practical anatomical review[J].J Clin Neurosci,2014,21(12):2219-2225.doi:10.1016/j.jocn.2014.02.024.
[17] Tomaiuolo F,Giordano F.Cerebal sulci and gyri are intrinsic landmarks for brain navigation in individual subjects:an instrument to assist neurosurgeons in preserving cognitive function in brain tumour surgery(Commentary on Zlatkinas et al.)[J].Eur J Neurosci,2016,43(10):1266-1267.
[18] Hellier JL,Gyrus(Gyri).The brain,the nervous system,and their diseases[J].Referend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15,20(2):492-493.
[19] Glasser MF,Coalson TS,Robinson EC,et al.A multi-modal parcellation of human cerebral cortex[J].Nature,2016,536(7615):171-178.doi:10.1038/nature18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