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博 郑秀华 朱凌峰
(浙江省舟山市中医院,浙江 舟山 316000)
脑梗死是指脑血管急性梗塞而形成的梗塞病灶周围脑组织缺血缺氧[1-3]。如治疗不及时会发展至完全性梗死,相应的中枢神经亦缺血缺氧出现脑功能障碍或功能丧失。本病属中老年的多发性脑血管病,近年来有逐渐上升趋势并且有年轻化发展倾向。脑梗死发作后,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其并发症、后遗症也相应不同,如吞咽、认知、视觉、语言功能障碍等,比较常见的是单侧上下肢功能障碍,亦称偏瘫。偏瘫可使患者终生致残,其后续的由于肢体障碍造成的人身伤害也多有发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本院在患者脑梗死后早期实施针灸疗法,配合脑系常规治疗,尽快地疏通患者被压迫的经络,争取尽早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康复,在减少患者致残率、提高功能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诊断为脑梗死[4];经本院 CT、MRI等医学影像学扫描,结合临床表现确诊;患者及家属均完全知情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非首次发生中风者;有脑出血或出血征象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既往有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有精神疾病史者;本次研究中涉及治疗方法的禁忌证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以随机均分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7 例;年龄 56~85 岁,平均(68.49±6.97)岁;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或血脂偏高17例。治疗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56~86岁,平均(68.83±7.03)岁;合并高血压 23 例,糖尿病 12 例,高脂血症或血脂偏高18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于脑梗死病情稳定后48 h即开始行康复治疗,并同时行针灸治疗。1)常规治疗:保障呼吸道通畅、吸氧、溶栓降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神经细胞、预防并发症、控制血压及血糖、清除氧自由基等。2)康复治疗:患侧被动练习,利用健侧的上下肢带动患侧肢体行被动功能训练,利用床头床尾栏杆上安装的布带做举臂、翻身、上肢外展、内收动做、牵拉患侧上肢和牵拉腰部肌肉,增强腰部功能的恢复。尽量从简单动作起步,注意要循序渐进,不可过分劳累。自主坐起下床训练,在床边布带的辅助下练习坐起,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下床站立,使动作逐步稳健。行走训练,站立稳定后,可继续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练习小步行走,使患侧下肢行走功能逐渐稳健恢复。精准动作训练,患侧上肢亦应同时进行精细动作的锻炼,如系扣子、解扣子,患侧四指交替与拇指碰触等。语言与认知功能练习,每日开展读报、读书、谈话等练习,预防或改善患者认知与语言功能障碍。3)针灸治疗:取人中穴,用雀啄法强刺激,直至患者双眼湿润甚至流眼泪为止,快进快出不留针;双侧风池穴,向对侧眼睛方向斜刺捻转禁提插;内关穴,得气后捻转禁提插;合谷穴,得气后捻转禁提插;温溜穴,得气后捻转禁提插;曲池穴,得气后捻转中强刺激;肩俞穴,得气后捻转提插中强刺激;环跳穴,找准穴位,进针后向肚脐方向斜刺,捻转提插强刺激,针感向该侧下肢放射直至足部如过电感为宜;太冲穴,强刺激、免提插;委中穴,抬举患肢找穴位、强刺激,免提插;阳陵泉穴、阴陵泉穴、风市穴均直刺得气捻转。以上穴位除外人中穴其余全部留针30min,待起针时再行一次手法。可据患者情况变换穴位,但应遵循失穴不失经的原则,每日1次。艾灸选穴:大椎穴、肾俞穴、脘中穴,关元穴、气海穴;采用直径3 mm厚鲜姜片,覆盖于以上穴位表面,点燃艾条后隔姜片灸炙穴位。每次20min,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于脑梗死病情稳定后7 d行康复治疗[5]。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3 d再行下一疗程治疗。
1.4 观察指标 治疗后评估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以及四肢活动功能;随访6个月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
1.5 疗效标准 1)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依据相关文献制定[6]。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减少90%以上,相关症状大体消失为临床治愈;以NIHSS减少50%~90%,相关症状显著改善为显效;以NIHSS减少15%~50%,相关症状可见改善为有效;以NIHSS减少低于15%或有增加,相关症状无改善或有加重为无效;总有效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2)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评估,认知功能以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估,肢体运动功能采取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评估,生活质量采取SF-36量表评估[7-9]。NIHSS评分为0~45分,得分与神经缺损程度呈正比;Barthel指数得分与生活能力呈反比;MMSE得分与认知功能呈正比;FMA得分与肢体运动功能呈正比;SF-36共包含7个子项,以各项平均为SF-36得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数据录入至Excel软件,由Excel导入至SPSS。等级比较数据以Wilcoxon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FMA、NIHSS、MMSE指标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FMA、NIHSS、MMSE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 (均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FMA、NIHSS、MMSE 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NIHSS、MMSE指标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NIHSS、MMSE指标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间 MMSE FMA NIHSS治疗组 治疗前 21.04±5.43(n=42) 治疗后 28.96±2.65*△对照组 治疗前 21.09±5.57 10.58±4.49 13.56±4.14 31.47±8.17*△ 4.05±1.26*△10.62±4.56 13.57±4.25(n=42) 治疗后 24.17±1.44*18.79±4.02* 7.19±2.07*
2.3 两组随访观察指标比较 见表3。随访6个月,治疗组Barthel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对照组为佳 (P<0.05)。
表3 两组随访6个月后Barthel、SF-36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随访6个月后Barthel、SF-36评分比较(分,±s)
组 别 n Barthel SF-36治疗组 42 84.26±14.42△ 79.37±3.56△对照组 42 70.53±13.09 68.21±4.07
脑梗死是由于患者长期高血脂、高血黏、高血压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管腔变窄,脑血栓形成致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受损。大脑半球动脉任何部位梗死都会形成对侧肢体的偏废,如果脑梗死面积大抑制心跳、呼吸中枢患者可迅速死亡,次之可形成多方面功能障碍,较常见的则是单侧肢体功能障碍亦称为偏瘫。脑梗死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10-12]。有研究表明,中医针灸在改善脑梗死后患肢功能方面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与独特优势[13-16]。
本院长期以来研究脑梗死后早期行针灸康复疗法对于降低患者致残率,促进偏废肢体尽快康复取得了较大成绩和显著疗效。针刺治疗选取人中穴,主治中风昏厥、癫、狂、痫;双侧风池能够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眼部压力,改善颈部僵直,治疗肩膀酸痛,偏侧头痛失眠;内关则具有止悸定惊、开窍涤痰、理气宽胸、胃安神、通经络、止疼痛的功效;温溜具有治疗头、项强痛、口眼歪斜、肩臂不随痛楚;肩俞可治疗颈项强直急痛、臂膀肌肉酸胀痛,肘臂冷痛;环跳可治疗运动功能障碍、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脑梗死后遗症。太冲主治高血压、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委中主治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偏废。阳陵泉主治腰痛、膝关节痛、脚麻痹、下肢瘫痪、麻痹、筋驰缓、抽筋;阴陵泉主治尿闭、尿失禁、腰腿痛。风市可改善下肢乏力、迟缓、肌肉松软。艾灸大椎、肾俞、脘中,关元、气海诸穴可提升人体阳气、温煦脏腑元阳、提高各脏器功能,疏通患侧气血经络、改善患者整体机能。针刺、艾灸共同作用对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大脑微循环起到重要作用,对患者机体各种代谢亦有一定的推动功效,可拮抗患侧肌肉萎缩,阻止关节屈伸功能下降,能起到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使偏瘫后遗症、致残率降低。
本次研究中治疗组于脑梗死后早期行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治疗,临床治愈率高达50.00%,总有效率为88.10%;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仅为21.43%,总有效率为64.29%;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更为理想。通过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认知功能得知,治疗组均较对照组为佳。随访6个月得知,治疗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均较对照组理想。这一研究结果与袁明华研究结论相符[10],提示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尚未达到完全不可逆的程度,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尽早行针灸及康复治疗,有利于尽早恢复患者的相关功能,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部分神经损伤,从而减少对肌体各项功能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脑梗死后早期行针灸康复疗法,对于提高患者身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1]黄卡,谭发林,罗刚.康复护理联合针灸对中风后遗症老人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5,21(14):110-113.
[2]程子翠.早期针灸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4):280-281.
[3]张建斌,张丽玲,刘旭峰,等.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后运动障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099-6070.
[4]刘强,王肖南,王少卿,等.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不完善金标准验证结果的校正[J].中医杂志,2016,57(11):949-952.
[5]袁明华.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6):1234-1235.
[6]王丽丽.早期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康复作用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7):724-725.
[7]吕俊彬.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选择与疗效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8):969-970.
[8]周之人.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11):144-145.
[9]张玲,沈玮,张洪瑞.康复早期介入对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和 ADL 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3):369-372.
[10]栗晓东,黄彬,关玲.循经针灸同步运动锻炼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效果研究[J].陕西中医,2017,38(1):111-112.
[11]杨春光.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263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8):78-79.
[12]苏华.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8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6):85-86.
[13]沈斐,俞芳.针灸在中风后遗症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4,20(4):101-103.
[14]黄存军,祁风.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5):249-250.
[15]李艳红.研究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临床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6,8(5):13-15.
[16]佟泰鹏,傅立新.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针灸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0(8):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