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瑞,芦红茹
(1.西安市北方医院新生儿科,陕西 西安710043;2.陕西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陕西 西安 710068)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是新生儿危重症疾病,常导致新生儿死亡,多见于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然而近年来,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的RDS发生率亦呈上升趋势,约占RDS患儿总数的30%[1]。由于早产儿的肺发育不成熟而易出现RDS,临床上对其预防和治疗经验已经相对较成熟,但胎龄大于34周的新生儿肺发育多已基本成熟,故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RDS的发病病因、机制及治疗与早期早产儿有区别,也是儿科临床的热点问题[2]。故本文分析并比较了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及西安市北方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45例RDS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希望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更多资料,具体报告如下。
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及北方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145例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分为早期早产组(胎龄<34周,n=70)、晚期早产组(胎龄34~37周,n=35)、足月产组(胎龄>37周,n=40)。纳入标准:诊断明确为RDS,即在正常空气条件下血氧分压<50mmHg,并有典型的X线胸片表现;无先天性呼吸道畸形,无先天性心脏病,无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
对145例RDS患儿以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收集:①患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产前皮质激素使用情况,产妇的分娩方式、孕期疾病情况;②患儿入院时的动脉血气,包括pH、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PaO2/FiO2)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情况;③治疗过程中辅助通气方式:患儿初期呼吸支持多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无创通气,若氧分压、二氧化碳潴留等呼吸指标无明显改善则予以高频震荡通气(HFOV);④患儿是否有引起继发性PS缺乏的原发病,主要包括窒息、胎粪吸入、宫内感染等;⑤患儿是否存在动脉导管未闭(PDA)和脑室内出血(IVH)等并发症情况[3]。整理三组RD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三组患儿的出生情况、母亲孕期疾病情况及发生RDS的危险因素,如:剖宫产、性别、宫内窘迫、产前PS使用情况、新生儿白蛋白(ALB)水平、产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胆汁淤积综合征等进行比较分析。
对收集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145例RDS患儿中,胎龄<34周的患儿占48.3%(70/145),34~37周的占24.1%(35/145),>37周的占27.6%(40/145);其中男81例,女64例,平均出生体重为(2 105.8±804.6)g,平均胎龄为(34.6±3.5)周。
表1 三组新生儿RDS危险因素比较
注:*与早期早产组比较,P<0.05,#与晚期早产组比较,P<0.05。
表2三组新生儿原发病发生率比较[n(%)]
Table 2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neonatal primary disease among three groups[n (%)]
145例RDS患儿中有原发病的共92例,平均pH值为(7.32±0.10),PaO2/FiO2为(261.4±84.5);无原发病的共53例,平均pH值为(7.34±0.09),PaO2/FiO2为(332.6±61.5)。三组间pH、PaO2/Fi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发现,早期早产组出现呼吸困难的时间明显早于晚期早产组及足月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早期早产组vs.晚期早产组=2.77,q早期早产组vs.足月产组=2.81,均P<0.05),见表3。
组别例数(n)呼吸困难出现的时间(h)pH值PaO2/FiO2早期早产组700.60±0.327.33±0.12298.5±95.5晚期早产组350.84±0.56*7.35±0.08288.4±67.2足月产组401.95±0.71*7.36±0.05260.5±70.4F12.4121.9881.197P0.0040.1030.334
注:*与早期早产组比较,P<0.05。
表 4 三组新生儿治疗及并发症情况比较[n(%)]
注:*与早期早产组比较,P<0.05,#与晚期早产组比较,P<0.05。
随着我国儿科医学技术的发展,新生儿存活率较前明显增加,但同时新生儿RDS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为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等,RDS多发于早产儿,尤其是胎龄不足34周的新生儿,发病机制在于肺发育不成熟、PS缺乏。然而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胎龄>34周甚至足月的新生儿RDS发病率也在增加[4],本研究发现在145例RDS患儿中,胎龄<34周的患儿占48.3%,34~37周的占24.1%,>37周的占27.6%,也说明了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的RDS问题亦不容忽视。胎龄不同的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情况不同,故RDS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亦有区别,是目前国内儿科临床研究热点问题之一[4]。国外研究亦支持此观点[5],遗传因素也可能是新生儿RDS的危险因素[6]。PS的质量异常是RDS发生的根本原因。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故肺泡Ⅱ型细胞不能分泌足够的PS ,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肺泡塌陷,呼吸困难;而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肺泡发育成熟,PS缺乏为继发引起,故其RDS发病因素更为复杂,出现临床症状时间较晚。有研究显示肺间质的慢性炎性反应是引起足月儿RDS的重要病因[7]。
本研究发现,早期早产组出现呼吸困难的时间早于晚期早产组及足月产组(P<0.05),这也恰恰说明了前述观点。本研究还发现早期早产组的患儿ALB水平明显低于足月产组(P<0.05),由此可见,早期早产儿出生时血清 ALB 水平低,ALB合成贮备能力不足,间接说明PS的合成障碍;而且ALB是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因素,可进一步加重肺水肿,有报道称低白蛋白血症和早产儿的死亡率具有密切关系[8]。本文还发现,早期早产组的患儿伴有原发病的比例明显低于足月产组(均P<0.01),足月产组和晚期早产组的PS重复使用率明显高于早期早产RDS组(均P<0.05),这说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的RDS确实多为继发引起,并且宫内感染为主要原因,PS损失呈进行性,出生后需反复使用PS治疗[9],并且RDS患儿中有原发病的患儿PaO2/FiO2为(261.4±84.5),无原发病的患儿PaO2/FiO2为(332.6±61.5),可知继发性PS减少引起的RDS若原发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呼吸指标难以得到改善。关于治疗方面差异,本文结果显示,足月产组CPAP使用率明显高于晚期早产组(P<0.05),HFOV使用率明显高于早期早产组(P<0.05),这提示足月儿发生RDS时,由于原发病治疗时间较长,需频繁、长期借助辅助通气治疗,治疗更为困难,这与李茂军等[10]、Altman等[11]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并发症方面,早期早产组IV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晚期早产组及足月产组(均P<0.05),亦高于张娟等[12]报道的10.7%。
综上所述,足月儿及晚期早产儿 RDS的发生多由原发病引起,出现呼吸困难的时间晚于早期早产儿,辅助通气使用频率更高,即不同胎龄的新生儿RDS发生的主要机制不同,具有各自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亦应有差别。
[参考文献]
[1]李文斌,常立文,刘伟,等.86例新生儿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回顾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3):258-262.
[2]辛玥,郑荣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气胸27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2):148-152.
[3]代苗英,李少兵,胡金绘,等.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因素及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32(7):644-648.
[4]Wang L,Chen L,Li R,etal.Efficacy of surfactant at different gestational ages for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Int J Clin Exp Med,2015,8(8):13783-13789.
[5]Condò V,Cipriani S,Colnaghi M,etal.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e risk factors the same in preterm and term infants?[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7,30(11):1267-1272.
[6]Shen C L,Zhang Q,Meyer Hudson J,etal.Genetic factors contribute to risk for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mong moderately preterm, late preterm, and term infants[J].J Pediatr,2016,172:69-74.
[7]刘少君,童笑梅.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湿肺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2):104-108.
[8]周晓光,洪慧.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2):81-84.
[9]Liu J,Yang N,Liu Y.High-risk factors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term neonates: a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J].Balkan Med J,2014,31(1):64-68.
[10]李茂军,吴青,石伟,等.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10):960-964.
[11]Altman M,Vanpée M,Cnattingius S,etal.Risk factors for acute respiratory morbidity in moderately preterm infants[J].Paediatr Perinat Epidemiol,2013,27(2):172-181.
[12]张娟,刘俐,王全丽,等.陕西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3):4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