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早花
带着满心的期待,领着老师们走进南昌市教育局举办的“书香校园·教师领读”青年教师阅读沙龙,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南昌市启音学校。“书香”“教师”“特教学校”这几个字眼吸引着我,疑惑着我。在阅读越来越快餐化、浅层化、电子化的当下,在教师阅读日益薄弱的现状下,市教育局如何能让青年教师亲近阅读、爱上阅读?为什么把这样一个活动设在一所特教学校,毕竟学校里的孩子很多都听不到、说不出、看不到光明,无法朗读或看到书本上的文字……
三点到四点,短短一个小时的沙龙,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光鲜的舞台布置,有的只是简单而质朴的语言与心灵的交流,却真实地感动着在场的每位教师,温暖着一颗颗因缺少阅读而日渐荒芜的心灵。这样一次灵魂的碰撞,拉近了老师们与沙龙嘉宾们心灵的距离,燃起了老师们对阅读、对书本的渴求,或许还有愧疚、反思,让他们收拾心情,带上书本重新出发……
是阅读,丰富了她的人生,令她优雅从容。南昌市实验中学老校长周美华女士,满头的白发,满眼的精神,满腹的书香,满腔的情怀,就那样站在台上,岁月沉淀和书香的晕染,让她周身散发出温暖的光芒。她的谈吐字字珠玑,直抵听者心灵,有一种令人痴迷的力量。她讲她的人生与阅读的经历,讲她“文革”时因为书本匮乏而对阅读的极度渴望;讲她第一次得到别人赠送的一套物理书,认真钻研后奠定自己学科专业基础的满足与喜悦;讲她婚后进入读书黄金期,读古今中外名著时的如饥似渴、如痴如醉;讲她自己患上眼疾依然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讲到动情处,竟热泪盈眶,那种对阅读的痴迷、对知识的渴求,震撼着我的心灵。阅读竟能如此地与一个人的人生形影相随,丰富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且通过阅读辐射、温暖周边的人。周校长因阅读而思考,因思考而书写人生,现如今,她积极投身创作,用文字传递着她阅读的感悟和思考、对人生的认识。她为我们朗诵了她的原创诗《课堂的定义》,真情而诗意地抒怀,体现了她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与热情,诠释了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内涵与定义。她的阅读经历和分享,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位爱书人的精神风范,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
是阅读,美丽了她的人生。南昌二十六中陈丹丹老师,年轻、热情、乐观,满腹的才情,满脸的柔情,满眼的灵气,对教育充满热忱和激情。她朗诵舒婷的《这也是一切》这首诗:“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断翅膀/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诗中希望在一片荒原上耸立起一座未来希望的高峰,让四周的原野和群山都聚拢而来。陈老师把舒婷诗歌特有的溫情、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淋漓尽致地传递了出来。她用这首诗勉励自己,也温暖着在座的一个个有各种生理缺陷的孩子,燃起孩子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她还与我们分享罗曼·罗兰的格言:“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正因为对教育、对阅读的热爱,让她随口吐绽出美丽的诗行:“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每一个今天的努力,都会收获一个灿烂的明天!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是阅读,照亮了他们的心灵。“……如果你有梦想/又能不迷失自我/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如果昏惑的骚扰动摇不了你的意志/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博大/而你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的《如果》在启音学校黄璐老师和两名聋哑学生的合诵中,汩汩流淌,沁入脑海,深深感染着我们。他们听不到自己朗读的声音,读得断断续续,如幼儿牙牙学语,却仿佛世间最美妙的旋律。这一句句的诗行也是他们坚强面对挫折和困境,发出的不放弃、努力向高处攀援的心声。
沙龙上,主持人请启音学校的老师为大家介绍这些有各种生理缺陷的孩子们是怎样艰难地阅读和学习的,让参观的老师触摸体验盲文书本,感受盲孩子阅读和学习的困难。这更让我们觉得,作为老师,对阅读冷漠、对学习懈怠是多么的不应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场响起启音学校6个盲孩子铿锵的朗读声,那般自信,那样天真!那温暖的笑,那看不见光明的眼睛,却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光芒。此时,世界在他们眼中,没有黑暗,只有光亮。
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将用整个身心来感受世界万物,一刻也闲不住。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努力把别人眼中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把别人耳中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把别人唇上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阅读,为每个心灵点亮一盏灯,即使身患残疾,也能成为天使,绽放生命的光彩,温暖世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阅读、热爱文字、传递光和热?
盲孩子阅读的天籁之音至今依然在我耳际盘旋,内心升腾起一股信念,那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