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 求索不止

2018-06-03 06:29李林
江西教育B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科教材老师

李林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和工作状态,也直接决定学校教学效果、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故此,课堂教学的差距也就直观反映出区域、学校之间教育教学的差距。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升课堂效果,着力点主要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学生参与为先,以思维习得为本

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是课堂活力的主要体现,也是现代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最主要差异之一。参与体现存在,参与源于兴趣。以学生兴趣为线是课堂追求的一种境界。只有被动的任务,没有主动的乐趣,这是倦怠低效的根源。故此要“授之以渔”更应“授之以欲”。这是调动、激发和引导,是新课改内核之要,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学生积极大胆参与主要还是源于鼓励,源于安全感的获得。故而,教师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时,必须注意不仅不能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引导孩子正确思考和表达的必要性。

要想让学生产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就要根据孩子的学龄努力创设实景材料,例如小戏剧、小卡通、小视频、小微课、小电影、小游戏等情景创设,其教学功效是不可小视的。“少一点说教,多一点体验”应是现代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如“猜一猜”“仿一仿”。猜仿是思考,是理解,有时也是仿写,是创造,是兴趣的点燃。“猜一猜”,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随之而产生的就是兴趣;“仿一仿”,则拉近了学生与任务的距离,可增强学生的自信,从而引起创作的欲望。

现代课堂学生思维的流量远重于知识的流量,教与学只有习才会有得。习是思考、内化、迁移。“学而时习之”才能“不亦说乎”。老师讲得太多,学生思考较少是传统课堂的主要弊病。培育思维、学会“留白”是一种课堂艺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这种“留白”,应该做到开合自然,张弛有度,有余地才有自由,知识的讲解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这也是老师的智慧。

二、以老师业务为根,以立德树人为要

教育是一项特别依赖教师个人素养的工作。好课堂没有具体标准,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老师个人的业务底蕴。老师没有自信就无法施教,但自信不能“自大”,面对同行学习借鉴而不盲目崇拜,坚定修炼、读思潜行,才是堪为人师的基本守则;吸收也是发展,成长即是风景。听课观摩是教师学习成长的途径之一,但在于会、在于借、在于“宜”,而不在于多;教師的课堂水平在于思、在于备、在于试、在于变。

有人说“课堂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而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是从喜欢他的课堂开始。老师的第一魅力一定来自课堂。课堂育人功效具有多元性。故德育能力也应属于教师的重要业务能力。

课堂效果是多维的,有分数成绩,有品德修养,有思维方式,有行为习惯,有表达艺术,有处事做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清楚:健康体魄、健全心性、思维品质、情趣、气度等在任何阶段远比分数重要。世间事物单薄甚至唯一便失去韵味。只有分数的教育是残缺的,是畸形的,与“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相背离。

学科特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课堂教学地位与其他学科没有差异。遵循学科育人规律,用学科素养和严谨的课堂教学捍卫学科尊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是每位教育人应该秉持的教育主张。部分农村学校实际课程开设不到位,虽有师资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亦有校长、教师教育思想理念滞后的因素。

三、运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立足学科而不唯学科

课堂运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在教师意识里思考教什么比思考怎么教更重要。清晰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的起点,教学过程和材料是服务于教学目标。教材是教学的手段和材料,而不是目标,所以课堂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素材和过程、形式、手段应该都是多元的,甚至课堂对教材的重组、学校对国家教材校本化,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科的分割是人为的分拆,其本身是有机的一体,项目式学习内容的跨学科融合、目标指向为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提升。课程的跨学科重组是现代教育普遍认同的教育观点,这也是我们课改核心理念“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要求,故此在课堂应得以体现。“以世界为教材,引万物于课堂。”立足学科,内融外联。 例如,语文朗读可以选配不同的音乐,常态化的课堂双语教学,音、体、美老师也可以换用英语讲解,小诗、古文可以翻译成英文。

四、不盲从固化模式,常思常索且前行

每个学生、每个老师、每堂课都有其风格、个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其“材”其“地”指学生学情、学科内容、场景变化。只有相对的合适没有绝对的契合,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是艺术,应有自己的风格个性,名师大家如此,普通教师亦然;教育是科学,应遵循成长规律。孩子的精神生命如同自然生命成长,也应顺应规律,适时唤醒,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简,常态课堂是现实的、矛盾的、有缺憾的,但只要是成长的、向上的就是美丽的。故课堂实践又需教育者的智慧和守望。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但与之衔接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固化单一是有悖于时代教育理念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新奇、智慧、启示、感情,是精神生命的成长,是知识生成的显现,是思维花朵的盛开,是老师向每个孩子的面对,也是教师对教育认识的实践,是教师职业价值的体现。课堂满足感是老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体现。适时调整、不断尝试,有时让学生主讲某节、某题、某点,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爱心是教育的前提,但现实中有许多是冠以爱心之名,而行摧之实。故教育要爱心,更要有智慧和科学。习惯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应有姿势,反思目标的达成、反思方式的适当、反思轻重的处理都是一种智慧。反思要改进,还应书写,只有书写才能有效提升思维层次,让你站得更高,走得更远。贵在坚持,形成习惯,才有力量。

五、与现代技术相融,与国家未来相关

“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如今“乔布斯之问”已然有解。现代课堂应是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课堂。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空间和形式被无限放大。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劳动,从课前教师的备课、学生的预习以及相关信息材料和数据的获得,到课中教与学状态直观展示,再到课后作业检测和辅导的适时回应,唯有人人拥有移动终端,运用移动平台才能成为现实。故此唯有大数据时代才能有望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大众教育。如此智能手机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并不会随我们学校规定而终止。老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如同黑板、粉笔,了然自如。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大数据无限放大了人类的头脑和视野,人工智能预示了人类未来的未知。仅用过去的知识教育现在的学生,怎样适应未知的未来?所以课堂关乎未来,课堂孕育生命成长,而成长的姿势、方向和痕迹无法改变,所以课堂与孩子的未来有关,进而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未来有关。正因如此,孩子一生所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便成为当今教育所指即核心素养。

新高考改革已经开启,中小学部分教材也将进一步改编。教材之外、改革的背后是对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判标准的变革。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和途径的探索是教育人永恒的课题。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一样的课本,一样的课标,不一样的课堂,反映了不一样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不一样的教育水平。教育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同样更需要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和推动。“改革在民间”,每位校长、每位老师都应该成为地域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课堂教学改革应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善于反思。教育的未来同样属于脚踏实地而心向远方的行者。

猜你喜欢
学科教材老师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