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打造基于儿童生长的润泽课堂

2018-06-03 06:29王建荣
江西教育B 2018年4期
关键词:儿童情境思维

王建荣

导读:

打造基于儿童生长的润泽课堂需要构建一个动力系统,需要一个“撬杆”和支持儿童学习的“支点”以及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的“施力点”,要充分做好“让学”与“引思”,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现和发展的机会。

十多年来,行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亲历小学课程改革实践,笔者体会深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主题,彰显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和价值取向。然而,课改多年,我们能否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呢?最近,江苏省盐城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让学引思”课堂改革,这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次再思考、再创造,它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实现基于儿童生长的润泽课堂。

一、理解“让学引思”的教育内涵

“让学”是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安居》中谈论教育时用的一个词,他的原话是,“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课堂里不学习、假学习、浅学习、误学习较为普遍的现象,我们提出“让学”,其主要内涵是“为学习而设计,让学习真实发生”。教师应高度信任学生,激发学生,帮助学生,让学习行为真实发生。

“引思”是基于中国古代“学思结合”的教育理念和学习科学中深度学习理论而提出的。其主要内涵是“为思考而教,指向深度学习”。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揣测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的思考,辅助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与“引思”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教师要在“让”与“引”上多研究,做到能让会引,确保让引并重;学生要在“学”与“思”上下功夫,做到真学善思,确保学思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让学”与“引思”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要让得有度、让得到位,“引思”要引得得法、引得充分。“让学引思”的提出,旨在让每一位学生从学校经过、停留、离开的时候,除了知识,还能养成一些素养,沉淀下一些不会被时间带走的东西。

二、探索“让学引思”的操作策略

如果把学生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能力、品格等看作一个载体,则需要一个“撬杆”和支持儿童学习的“支点”以及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的“施力点”。这里的“撬杆”就是让学,“支点”就是一个个问题,即引思,要充分做好“让学”与“引思”,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引”和“让”的度,也就是找准这个“撬杆”上的“施力点”,保证学生的“学”与“思”,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动力系统。下面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谈谈我们的思考。

1.让学:精心构造教师教学的“撬杆”

(1)珍视儿童的“学习初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珍视儿童的“学习初感”。儿童的学习初感是指以儿童独特的眼光,在未经他人干预的情况下,调动自身原有的思维、情感、生活等经验,在自主學习体验学科文本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以想象、思考为主的审美行为。教师注重“让学”,让出话语权,让出探究权,让学生有较大的学习活动空间,课上有充分的时间专注于学习。

比如在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约数”时,课前为每个组的同学准备了一些学具:边长6分米和边长4分米的两种规格的方砖,一张长18分米、宽12分米的方格纸(一格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可铺一铺、画一画、想一想、填一填,如何选择合适的方砖?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思考、交流,教师紧紧抓住问题:你是如何铺的?又是如何想的?使学生自己发现: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这样的方砖才能合适,为公因数概念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顺应儿童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初感”是教学的宝贵资源,但仅仅是一个起点,并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目的正是要引导学生超越自己的学习初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认清学生初步学习后与文本之间存在的距离,并以此为起点来开展教学,顺应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诗意思维”,形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路径。

“顺学而导”的方法有哪些呢?首先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整合。教师不仅要成为学习资源的激发者,还要善于捕捉、整合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譬如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教师都要凭自己的教学机智加以引导点拨,打开学生思维的视角,梳理出学习方法,以便将方法运用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其次,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追问。“让学”理念引导下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很活跃。他们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会畅所欲言,也会有偏离价值取向的地方。当学生认识模糊时,当学生的理解肤浅时,当学生的思考路径无向时……教师相机追问,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发现、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3)融合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是“游戏”。教材中有很多儿童喜欢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静心潜入文本,更主动、更投入地展开心灵的对话。比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通过让学生模拟营业员或顾客角色,去兑换人民币或买卖东西,通过交流、思考、体会,挖掘知识内涵,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自主建构。

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其感悟、内化。努力做到能让学生体验感悟的,尽量让他们进入角色,提高学生的感悟内化能力。比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亲自从不同角度观察木箱,指出它的上面、前面和侧面,思考:最多能观察到几个面?学生在体验中思考,不仅强化了所学知识,还加深了学生经验的积累,有利于今后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

2.引思:找准儿童学习的“支点”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特别是数学教学,正是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形成、分析、解决,引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有人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有效产生、解决这些问题,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重要支点。

(1)注重体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引思的关键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试图设计好问题情境,注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从而提出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同时,教师要保护好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要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即使学生的提问没有多大价值,也要尽量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对于四边形内角和,除了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直接知道外,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呢?我们先是在课前和学生玩三角板,让学生用三角板拼出不同图形,所以当出示两个含30度角拼成的(像风筝形状)半特殊四边形时,學生由于体验过拼图形的过程,很容易想到用分三角形的办法求出内角和,为后面探索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强化建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后,教师须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主动在原有知识经验上生成和建构,让学生利用推理、分析、概括、抽象等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个分析过程应该以学生主动建构为主,使他们在分析过程中理解方法,形成能力,提升思维。在“认识倒数”教学中,在学习单的最后提出“关于倒数,你还想了解什么”的问题将思考的目光从教材延伸出来。接下来,从“数可能是整数、小数、分数”这个切入点,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类数进行研究,并汇报、呈现、总结。这个过程完全是依托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去选择、思考,又在倾听中让知识建构完整,从而进一步发现,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数都可以转化为分数再求倒数。

(3)促进内化,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着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形成一种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使学生能顺利地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理解深入,完全内化,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做到:一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了问“为什么”“怎么办”等认知需要,并具有进行探索的愿望和心理时,他们就会集中全部精力,使思维活跃起来。二是在新旧联系中寻疑。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指导学生由此及彼,从已知和未知之间寻找相似点,举一反三,见微知著,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3.引让:精准把握促进儿童学习的“施力点”

“让”与“引”也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是“让学引思”改革的重点。“让”是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地让位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引”是教师为了学生学会学习而进行的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引”不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它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引”是为了“让”,“让”是为了更好地“引”。“让”与“引”都要控制好时间、位置、力度等要素,需要教师精准把握促进儿童学习的“施力点”。

(1)在进入情境时,引导学生主动学。在开始引入教学内容时,设计科学合理的情境有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上海教科院杨玉东博士认为情境设计是学习力的支点。我们要利用好情境,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句话,在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地学习。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课前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玩三角板,学生通过玩和拼,发现一副三角板要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还是不容易的。但这个情境设计能引发学生去动手,能引发学生主动地拼出很多不同的图形,为后面研究多边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在问题关键处,引发学生会思考。有人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研究的主体,有了问题,才有激发人们去探索的动力,探寻研究价值。因此,在让学引思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合适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有启发性、挑战性,引发学生去思考,从而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认知冲突中,引发学生训练思维。思维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而引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时机是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认知冲突就是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儿童思维具有可逆性,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种状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皮亚杰认为,当儿童对事物的不同方面开始注意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时,是达到守恒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让学引思”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技术。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动力系统,需要我们把握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发展的机会,才能让学习在课堂得以真正发生,生命才得以真正成长,从而打造出基于儿童生长的润泽课堂。

猜你喜欢
儿童情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