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东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为解决家长因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问题,一些学校开始实行寄宿制,在极大的方便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我們必须要意识到寄宿生的心理情况变动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就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问题学生;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256-01
通过对一百名寄宿学生调查发现,大约75%的学生家长都是农民,普遍接受教育水平不高,其中有56%的家庭中父母偶尔会争吵,有7%的家庭父母经常争吵,这会让学生从小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且在在寄宿制学校学习的学生由于长时间不在家里住,缺少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学生会因此而产生孤独感,很容易促使问题学生的产生。
1.寄宿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第一,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分成情感类和意志类两方面。所谓的情感类问题一般可以体现在焦虑、恐惧等方面。之所以存在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们所处的年龄段造成了他们自我调节能力低下。在选择了寄宿以后,在学校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由于无法和最亲近的人交流倾诉,心里的消极情绪不能及时的排解出去,久而久之就会堆积起来,会被无限制的放大,最终造成学生的整体情绪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等等,都是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二,从家庭因素进行分析。一部分家长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根本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学生的教育往往采取错误的方式进行。让孩子上学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学到知识,更多的时候家长们会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充满了功利性的行为,总是希望孩子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才能怎样怎样。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心理情况产生不良的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是走了两个极端,一部分家庭过于严苛和功利,一部分家庭却对孩子溺爱的十分严重,家庭内部的地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拥有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思路和能力,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也是很难适应社会和建立。第三,从学校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一些学校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巨大的欠缺。由于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教育事业指导思想一直都存在着问题和漏洞,并且这种问题已经逐渐的蔓延到了现在并且仍然对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不断的被打压,最终不愿意参与到学习中去。其次由于部分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教师的精力也不够去管理太多学生,所以在对寄宿制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欠缺。许多宿管教师都是其他岗位的教师兼任或者是临时调任,根本不具备相关的管理能力,这也是导致寄宿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这既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使得一些学生在互联网的不良影响下走上歧途,思想行为出现很大的偏差。有一部分学生自建QQ群,发布和共享一些不良信息,造成他们在学业上的荒废。同时,一些学生自幼在农村长大,突然间来到一个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一味的模仿城市街头行人的衣着打扮和行为,完全不顾符不符合学生行为规范,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2.寄宿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2.1建立家校联系制,及时进行家长培训,让家庭教育能够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为了更好的保证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及时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起家庭和学校共同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将学生在学校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及时的通知家长,最终达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关心。
2.2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成长中的变化。在年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状态必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动,学校作为寄宿生心理健康保障的主要责任方,必须要在这个阶段充分的做好相关的准备,让学生能够明白这种变化的正常性,每一个人都会发生这种变化,根本不需要为此感到惊慌等。
2.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物质文化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寄宿学校还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文化环境,让学生从心底里对学校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另外,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演出之类的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兴趣和参与的热情,真正的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去。也能够让学生在这种锻炼之下得到全面的进步。
2.4创设温馨和谐的寄宿生活氛围,感受家一般的温馨。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家长过早的脱离家庭使得家庭环境不完整,很可能造成学生情感发展的缺失,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进行思考。必须要努力的提升学校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在学校得到一些情感上的补充。
3.结语
综上所述,寄宿制学生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需要生活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在生活和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去帮助,给学生带来温暖。同时,教师也应该坚持学习,取长补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通过不断的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照松.寄宿制学校如何预防问题学生的产生[J].教育家,2016(21):85.
[2]董世华.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李权财,崔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问题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