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中美贸易战不打了,是此次刘鹤赴美谈判的核心成就。根据会后声明,中美双方同意减少美对华的贸易逆差;中方加大购买美国商品与服务;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双向投资等。上述协议的达成得来不易,是在美方“对华鹰派”阵营不断壮大、第一轮来华要价气势汹汹的背景下达成的。对中国而言,避免了最坏情况的出现,即短期内与美国相互贸易制裁,为中国经济继续稳定增长赢得了时间。
中美协议的达成是双方诉求的中和。5月初美方代表来华谈判,要求中国减少2000亿美元贸易逆差,停止对“中国制造2025”的补贴和其他形式的政府支持等,显然是中国无法接受的。而此次中美达成的协议虽然有就贸易逆差部分做出表述,但主要以增加进口为主,并非限制出口,同时并未提及到缩减贸易逆差的具体数字,已有很大灵活性,是中方多方斡旋,特别是积极争取美国国内工商业支持的结果。
同时,这一协议符合中国自身改革需求。在今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就未来增加进口做出过明确表态,今年中国举办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也是这方面的体现。而加大能源和农产品进口亦符合战略需要,是去年11月特朗普访华中美大礼包的内容,也并非新增条款。此外,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到,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开放金融业、汽车行业、降低汽车关税、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进程等是中国的改革既定方向,对美国承诺并未超出这一范围。
笔者认为,中美贸易战风险散去之后,全球风险或将转化为美欧贸易战风险,而这为中国自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间窗口。当前绝不是中国可以与美国全面摊牌的时机。虽然近年来中国发展迅速,在诸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但从人均和绝对GDP、创新机制、科研与教育能力以及军事力量等方面,仍与美国有不小差距。况且中国目前国内仍面临防范金融风险与加快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挑战,一旦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经贸压舱石动摇,则很可能将中美关系带入冷战模式。外部冲击可能改变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的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对中国而言绝非上策。
而此次中美共识并未提及“中国制造2025”和国企补贴等议题,意味着贸易战虽然短期内可以避免,更长时间、更广泛的冲突未必会有明显改变。短期来看,美国贸易摩擦是主要分歧;中期来看,中国制造的崛起以及高技术领域与美国差距的减小,已经引起美国的警觉。而从长期来看,超出经济领域,出于“修昔底德陷阱”的风险,美国对华的全面反制也绝非杞人忧天。
从这个角度来讲,抓紧难得的缓冲期与机遇期,尽量推后与美国摊牌,加快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全方位改革目标,进而提高整体经济实力与加快中国崛起速度,为未来更严峻的外部形势留出准备空间与预案,对于当前中国而言是比衡量中美贸易协定得失更重要的事情。
中国通胀具有财政政策吸收效应
暨南大学 陈创练 龙晓旋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姚树洁
“货币政策、汇率波动与通货膨胀的时变成因分析”
《世界经济》2018年第4期
本文构建包括货币政策和汇率因素的新菲利普斯曲线,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中国1992年-2017年通胀波动的时变成因,并反推实现时变参数菲利普斯曲线的估计。
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央行钉住通胀目标的利率政策是有效的,但由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相对有限,使得其对通胀的调节作用不具长期持久性。
从时变角度看,财政扩张势必引发物价上涨,并形成供给冲击推动型通胀(1992年-2001年和2008年-2013年);但一旦转而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开始着手从供给方治理通胀,则市场成本因素转而成为通胀的主要推手(2002年-2007年和2014年至今),可见,中國通胀具有明显的财政政策吸收效应。
上期新媒体关注度排名(5月14日-5月24日)
1 财富管理行业的繁荣与危机
2 AI理财大时代
3 私募基金行业现代监管之路
4 税延养老险来了
5 当前AI投资有太多的炒作
6 资管新纪元下的生存法则与发展机遇
7 资本市场中局前瞻:波动加剧与二次分化
8 区块链商业落地,看起来很美
9 亚洲可持续投资恰逢其时
10 资管新规新机遇
资料来源:《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