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旺平
摘 要:我国是一个诗教传统悠久的国家,发展中学生诗歌创作能力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文学素养,陶冶性情,发展智力。因此,在新課标下,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诗歌对学生人生的重要意义,优化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为他们的美好人生增光添彩。
关键词:诗歌教学;中学生的诗歌作品;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6-007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6.048
诗歌创作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添学生文章的文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发展学生的智力。但中学生诗歌创作能力低下。下面,笔者对中学生诗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几点认识。
一、落入窠臼及对策
所谓窠臼,就是指在诗歌写作中,沿袭陈规,没有创新。有许多学生的诗歌,不是从切身体验中去提炼,而是看到别人写什么就跟着写什么。不仅在题材上如此,在表现手法乃至用词上,也有人看风向,追浪潮,赶时髦。比如《假如……》《我是……》等题目的诗歌流行,学生中所写的诗歌大致都是《假如白云落到地面》《假如我是大海》《我是无花果》《我是神仙》等之类的诗。
要跳出窠臼,就要独辟蹊径,不仅要考虑如何不和别人重复,还要考虑如何超越自己,这就是常说的提高和突破问题。诗,贵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令人喝彩的佳作问世。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跳出窠臼,勇于创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
二、空洞议论及对策
古往今来,诗人、诗评家对议论可否入诗,争论到如今。议论可不可以入诗,最有权威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诗本身。但是,学生诗作中大多空洞议论,不是触景而生情,感事而萌思,情不自禁,思不可收,发声为诗,只是为写诗而写诗,为议论而议论。
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中的议论,侧重于思想,侧重于理,在诗中则表现为“理趣”。但是,理趣与情趣同等重要。情趣使诗生动,理趣使诗深刻。大凡好诗,都是情理结合的典范。当然,诗中的议论,和日常生活或别的文体的议论有明显区别。它所独具的特征,便是寓理于感情之中,乃至形成三位一体无法分离的。
诗是形象文学,因此,诗中的议论,实际上是形象化了的思想。有无形象,形象是否生动准确,能否赋予形象以创新之美,给人以认识和欣赏的快感,是诗中议论的成败的关键。诗歌中要发的议论、要讲的道理,需融合在具体的形象中,自己不说,让形象自己来说,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自己非说不可,也不要直说、硬说,而必须借助于具体形象,从中生发、引申出来,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然,不是什么议论都可以写进诗里的。诗中的议论,应该是那些具有真知灼见的,对人生、社会有启示警策作用的内容。
三、语言贫乏及对策
学生的诗歌作品中,在语言运用上,有几类通病。一类是大量拾现成的、陈旧的、乏味的语汇、词组或句子;另一类是扭捏作态,生编硬凑,故弄玄虚。其次常见的还有不精练,缺少形象,空泛、概念,爱用怪字冷词等。总之,有这几类通病,根本原因是语言贫乏。
对此,我们应提高学生的诗歌语言能力。具体来说,应教给学生精心用词,句法多变的方法。(1)精选动词。诗语在传达诗美意象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精心锤炼表现意象动态的动词。动态的意象较之静态的意象更能凝聚读者的审美注意。一个诗歌意象往往因一个优美、确切的动词而熠熠生辉。如古诗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再如现代诗歌中艾青的诗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阮章竟的诗句 “层层绿树重重雾,重重高山云断路”,一个“封锁”,一个“断”,使诗歌意象生动地立于纸上。(2)句法多变。这就是指在诗句的词序和句式上制造新奇陌生的手段。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倒装语序,改变了正常语句形态,以陌生化的效果来表达诗歌作者的独特的内心感觉。
丰富的语言,产生于丰富的生活经验。语言贫乏,是生活和知识贫乏的必然反映。所以,我们不能把诗的语言艺术仅仅理解为一个遣词用句的表达问题。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深思熟虑,没有超群的想象力和善于发现的创造力,没有从群众口语中采集,提炼生动语言的功底,诗作便无佳句。
四、无病呻吟
学生作品有许多是无真情实感的,却要“为作新诗强说愁”,这是一种无病呻吟。用意象、辞藻制造光怪陆离,堆砌海市蜃楼,这是一种无病呻吟。另一类无病呻吟的是言之无物的“诗”。在毫无诗意的发现,又无真情实感的情况下,偏要写诗,只能无病呻吟。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至少有两种:一是学生文字功底不深,生活积累不够。他们不会分辨哪些是属于诗的,哪些是不属诗的。为了写诗,搜肠刮肚找题材,而对生活又缺少精辟的理解,抓到一些表面东西就恣意写起来。二是以为写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无非咬文嚼字,把小事说大罢了。于是,千方百计把诗弄得曲曲弯弯,添油加醋,节外生枝,故作高深。
对此,我们应告知学生写诗要有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而且,要彻底杜绝写诗的无病呻吟,只能从切实加深对诗的正确理解入手,要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和对细节深化内心体验。没有对生活的熟悉和了解,就寻找不到恰当的诗的细节来准确表达所要表现的情感。当然有了对生活的熟悉和了解,还需要有一定的提炼和选择恰当的生活细节来表现特定感情的能力。
总之,我国是一个诗教传统悠久的国家,发展中学生诗歌创作能力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中诗教的断层以及诗歌创作的缺位,使得中学生诗歌创作能力低下,中学生诗歌作品贫瘠,即使有也是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对此,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诗歌创作是诗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手段。面对诗歌发展现状不乐观的情况,我们应该重视诗歌创作,为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丽琴.中学生诗歌创作能力培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 侯雯.语感教学与中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5).
[3] 杨国梁.在诗歌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15(5).
[责任编辑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