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秀美“芙蓉镇”

2018-06-02 01:23/清
上海商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芙蓉镇古镇

文 /清 水

心心念念早就想去一次枫泾古镇旧地重游,以了心愿。40多年前,我们初三下乡学农在枫泾镇(彼时叫枫围公社)。长达半年的学农,对我们这些当时年幼的学生而言,最难熬的是远离父母的孤寂和对前途的迷茫。好在同在一个大队下乡的葛明,对我很关照,她是一个活泼开朗、家住枫泾的女孩子,为我苦闷的生活注入了一股暖流。遗憾的是返回城里后,因为种种原因,彼此断了联系。世事茫茫,一转眼两鬓飘雪,我很想去枫泾走一走,远远地瞧上一眼昔日葛明的住房,心里默默地呼喊一声:你好吗?

恰巧,朋友孙总的儿子在枫泾开了一个画室,应她邀请,遂有了此次还愿之旅。

枫泾成市于宋,是一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区保存完好的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湍急,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

从元代开始,枫泾就是商业重镇,历史上一直是江、浙、沪往来通道,是邻近五县物资的集散中心,商贸发达,由成百上千的商铺组成了一条条商业街。这些商业街都建于河道的两岸,因为商品交易离不开运输,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特别到了明清两代,土布业兴旺,当时市场更加繁荣、贸易更加兴旺,店主们为了方便自家的贸易不受天气影响,刮风下雨照常可以营业,于是在建造店面的时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边的长廊,这样就达到了“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天天好挣钱”的效果。

镇内的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一面临街,一面临河,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人们坐在船上就可以看戏。清朝,南北城隍庙开始有庙会。《续修枫泾小志》载:“至期士女倾室往观,百里内闻风而来者,舟楫云集,河塞不通。”可见枫泾古镇其盛况。届时,商贩、京剧班、马戏团等云集枫泾,古戏台台上台下十分热闹。

现在的古戏台是重建的,重建后的古戏台面宽64米,进深44米,舞台面积28平方米,歇山式顶,飞檐翘角,古意盎然。戏台对面,一排临河的老房子茶馆,游人可挑临窗座位坐下休息,一面品茶,一面听戏,还可临窗观景,悠哉游哉,不亦乐乎。

戏台的正前方,有个广场,放着几十条长凳,有几百人早已坐着等着看戏。一阵锣鼓乐器声响,节目开始,有说书评弹、有唱戏演戏……节目精彩纷呈,台下掌声阵阵。

我循着旧时的足迹,过石牌楼进入生产街,沿河一长排逶迤绵延的黑色廊棚,黑色小瓦盖顶,黑色小砖铺地,一盏盏大红灯笼在廊檐下高高悬挂着。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沿着长廊漫步,睹物思人,五味杂陈。

记得昔日在那星空下,仰望着苍穹,听葛明用娓娓动听的语调讲述关于廊棚的传说:以前在枫泾南栅,临近河边有一户姓陈的人家,女主人叫陈高氏,当时丈夫去世,成为寡妇,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有一天早上开门后看到门口躺着一位浑身是伤的男子。这位妇人见状十分同情,她家之前是开药铺的,于是便拿出家中的治伤膏药给他涂敷,临到吃饭还送上饭菜。因为她是寡妇,所以不敢将他带进屋,只能在屋檐下进行治疗。由于男子伤势较重,无法一时治好,一连几天栖身檐下,有天下雨了,为了让病人不淋雨,于是妇人在门前搭了个草棚,让病人在草棚里疗伤,一直到那人伤口痊愈离开。几年后,那个男子奋发图强考取进士,做了大官,但是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在枫泾落难的情景。为了报当年的救命之恩,他重返枫泾,当面感谢了妇人,并为作纪念,在当年落脚的草棚处,用木头、瓦片盖了木砖结构的棚。后来寡妇的儿子也做了官,所以枫泾还流传“搭棚救人,终有善报”的说法。从此以后,凡是沿河造房子的商人,都喜欢在自家铺前加一个廊棚,既可以方便他人,又可以聚财气聚人气、聚运气,久而久之,形成了贯通南北的长廊。

最早的枫泾廊棚,从北栅到南栅的河沿廊很长,全程要有三里多长,绵绵不断,一眼望不到尽头。历史变迁,部分廊棚遭到破坏。如今,随着枫泾古镇旅游的开放,当地政府按照原址进行以旧整旧,力图恢复原貌。

沿着长廊一路走来,沿途店铺林立,有画室、茶室、小吃、竹铺等各种特色小店。游累了,可以在这条街上买点土特产、喝点茶、吃点枫泾的特色小吃,别有一番乐趣。沿途小贩们热情地招呼游客,有卖年糕糖、麦芽糖、海棠糕的;有书法表演,卖书画的;有卖竹器、苏绣的;有枫泾特产:黄酒、枫泾丁蹄、桂花状元糕、天香豆腐干,还有当地人自己加工的粽子、拉丝、糕点等……琳琅满目、热闹非凡。更富有乡村古趣的是:一些身穿古装的乐队在闹市中添加年味:带队的是老寿星、仙女、小姐、公子、媒婆、绍兴师爷、轿夫……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他们欢快地穿插在狭小的街道上。

循着肉香,我们在一家销售枫泾丁蹄的商店前伫立。“枫泾丁蹄”创始于公元1852年,据《枫泾小志》记载:“市有丁肆善烹,人呼丁蹄,远近争购之。”枫泾丁蹄的烹饪制作技艺体现了“海派”特色,1915年,北洋政府选定“枫泾丁蹄”赴美国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2007年,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获上海市著名商标;2011年,国家商务部重新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同年获“上海市特色旅游食品”称号。

长廊内侧有许多文化遗迹,如有介绍枫泾十二月的菜肴歌:“正月螺丝二月蚬,桃花三月甲鱼肥,出洞黄鳝四月底,五月拉斯吃不厌,暴子弯转六月红,七夕要吃四鳃鲈,八鳗九蟹十鳑鮍,十一十二吃鲫鱼。”有介绍名医沈蓉城生平和他的非常有哲理的百首诗。有石雕壁画、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半亩子种孙耕”。

走到虹桥堍,市河成丁字型垂直,向三面河道望去,一望三座桥,是一处绝妙的景观处。这里的游客特多,人们喜气洋洋地游览玩耍,乐不可支。

穿过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两边都是两层楼房,身处其中,抬头望天,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楼房临街的一边清一色都呈平面结构,看不出每一栋建筑的特色和规模,而从后面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或重檐叠瓦,或骑楼高耸,或勾栏亭阁,或底层的近水楼台,层层石级通向河埠,或倚朱阁、小轩窗,组成一道多姿的水乡民居风光,间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辉映,夕阳夕照,好一个“东方威尼斯”。

位于和平街49号的三百园,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后面还有一座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后花园。原主人陈舜俞,是枫泾人,当时在朝廷官居高位,但他一生两袖清风,廉政正直,因看不惯朝廷中的一些丑恶现象,几次罢官,隐居故里。这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记录了陈舜俞丰功业绩与坎坎坷坷的人生,每幢房子都反映了他当官的艰辛历史,现在里面还展示了三百多件展品——百灯、百篮、百行等代表物件故称三百园。其中百篮馆设在中间一排楼房,前有庭院,一只巨大的古代元宝蓝仿制品,摆放在庭院一侧中央,成为百篮馆的标志。馆中收藏了江南水乡农家的各种提篮,有一百件各种用途、形制不一的篮子实物,全面反映了篮子与历代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况:有出生时睡的摇篮,读书时提的书篮、摆在家里的礼篮以及日常用的饭篮、菜篮,上坟祭祖用的香篮,做寿用的寿篮、女工用的针线篮以及蒸东西的烘篮、烟篮等等。“晓日提竹篮,家童买春蔬。”白居易的诗句生动传神地描写了篮子已经融入了江南人家的生活中的情景。从反映枫泾风貌的民谣“河多桥多弄堂多,唔呶喔哩篮头多”中,可以看出篮子在江南民生中所占的地位。

枫泾建筑多为明、清风格,均具传统江南粉墙黛瓦的特色,房屋以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前后进房之间有厢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仪门及厅堂等,前后楼之间有走道相连,称走马堂楼。屋面多为观音兜和五山屏风墙。

在一幢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的楼上,有一个小女孩推窗探头,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我远望着她的一颦一笑,不由得又想起了当年的葛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改革开放,古镇进入了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新时代,古镇人民的生活也愈来愈美好,在这至善至美的今天,想必葛明活得很滋润。心意既达,何必在意是否见面的形式。祝福你,葛明;祝福你,所有的枫泾人。

猜你喜欢
芙蓉镇古镇
古镇之旅
论《芙蓉镇》中悲喜交加的美学特色
英译前后《芙蓉镇》中的权力关系变化研究
——以对胡玉音的聚焦分析为例
一幅湘南山镇民俗风情的展览画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古镇梦
千年古镇
有个古镇叫大圩
《芙蓉镇》中典型口语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