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3-0212-01
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是小学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补充了书本的不足,扩大了孩子美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以及对开发他们的智力、陶冶他们的情操都有特殊作用,对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推动作用。美术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绘画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美,是生活中合乎规律的、与其内容和谐统一的、丰富独特的又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接触美术的开始,教学要在学生学习初始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我们从构成画面的一些基本要素去剖析儿童画,可以思索和总结出一些儿童绘画的基本规律,探寻到儿童绘画时的某种心态。
1.线条
线条是画面中最基本的元素,是对事物的高度抽象概括。由于儿童对笔的控制还不成熟,画不出物体的准确位置,但能够暗示出所要表现的物体。他们往往任意涂抹,在画中充满了直线、曲线、斜线和规则的圆线,线条横七竖八,难于拼接。分析起来,也许是因为这些欲准而又不准的线充斥画面(这种线成年人很难画出),才使儿童画以独特、天真、雅拙的风格耐人寻味。
2.空间
2.1现度空间性。儿童画面上通常能表现出物体的上下、左右、大小,而远近、深度和遮挡关系对于儿童来说是不习惯的,然而画面又非表达不可,他们采取的方法是垂直-水平法,在画幅的上下左右扩展。而物体左右空间的关系,儿童在表现时只将其水平方向排开互相不影响,互相不重叠,画在上面的物体表示在后面的远景,下面的物体在前面表示近景,遮挡关系的画法只在有老师的辅导下,才会逐渐认识到。表现体积对他们来说是很吃力的,一个圆圈、圆盘、圆球在儿童画中没有什么区别,体积感对于儿童来说不重要,他们只有在感兴趣的时候才表现物体的特质、特点以及吸引他们的东西,从而表现出作画过程中的乐趣。
2.2透明性。在儿童绘画中除了表现出能看见的物体几面以外,一些被遮挡了的物体,则借助于想象来补偿了。如:一幅《小朋友早早起》的小作者在画中先画好住房、天空和小鸟,然后过住房画出了床、睡觉的儿童以及房间的摆设,在民间绘画作品中常看到这种童趣、天真的表现手法。
2.3无透视性。在表现有深度的物体时,儿童们往往采取倾斜的方法将其直观地画出,因为倾斜也能造成有深度的感觉,同时,又表现了物体的基本特征,这种在成年人看来有些独立装饰风格的做法在儿童看来是极其合理的,这种反透视的手法对于儿童来说不会自行感悟,只有通过教育和训练才能做到。
3.构图
儿童觉得主题与构图没多大关联,作画时更多的是将精力倾注于如何将物體表达出来,如何叙述一个故事,对画面的形式不会过多考虑,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逐渐认识构图的意义。儿童在构图中常出现以下一些情况。
3.1自由式。一张空白的画纸,小作者往往从中间入手画上一大大的物体,然后向上下左右画开,画到哪算哪,这种随意性使他们在作画时,像在叙述故事,这种强烈的顺序性直到纸画不下为止。
3.2重细节轻整体。儿童一旦掌握了抽象符号媒介,能自由地处理材料时,他们的绘画行为是相当主动的,其绘画时的情境与艺术家工作时的情境是十分相似的。"幼儿专注于绘画作品时,总是被表现的主题迷住了,而不去注意主题所籍以表现的方法。"因此,他们缺乏整体构图的能力。有时为了表达几个人物,他们总是先画完善一个人物甚至到身上的一个纽扣,然后不客气地把剩余人物硬塞到空白画面上。
3.3上松下紧。多数儿童画面中都有一种下沉的感觉,许多东西拥挤在下部,上半部较空荡,对此,教师应在辅导中因"式"利导。
4.色彩
儿童绘画的色彩受材料工具的限制,色彩的种类也相应受局限,由此表现出儿童画色彩的鲜明特点。儿童不懂得色彩之间的冷暖关系,画面充满了色彩对比。面对五颜六色的世界,儿童只凭着一种直观感觉和对某些颜色的偏爱使用,他们往往只注意到生活中物体的固有色,如树干是赫色,树叶多数是绿色,天空是蓝色等,许多儿童还只是机械地使用工厂生产的几种颜色,很少进行色彩的重叠表现。如果辅导儿童逐步掌握绘画工具本身的性能,利用多种颜色重叠,画面将会产生特殊的肌理效果,色彩厚重而丰富。有些儿童养成了某种用色的习惯,无形中常常在画面上形成个人的一些风格,这缘于性格上的差异,有的色彩狂乱挥洒(这多半是不拘形式的小男孩),有的色彩单纯概括,有的画面色彩细腻耐看,边线规整(这在女孩作品中较明显),有的作品边线含糊粗糙,对于这些色彩上的差异,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天性与特长,使各自的画面各具特色,避免千人一面,应该鼓励他们根据对色彩直观认识,自由创造,不受理性与程式化框套的限制。
儿童幼稚的举动和思维方式,动机往往是好的,积极的,他们自己总认为是合理的,态度是严肃的,他们有强烈的创造欲和求知欲,他们的心灵是纯真的。因此,在儿童画创作中,教师辅导应注意对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观察力、表现力、美感装饰能力等的培养和引导,使儿童绘画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