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卫煌
杜威说,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说,教育即生活。可见,现实生活往往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教育首先应该育心,必须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从而唤起他们内心的觉醒。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体验就是最好的方式,即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实现内心觉醒,达成自我教育。
一、立德是教育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树人首先要育心,育心才能正行。要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德育必须进行新的转型,由单一的“文本”说教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发展转型;由堆砌“应景式”的活动向“系统性、阶梯式”的社會实践活动转型;由注重学生的“认知提高”向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和行为能力的“情感体验”转型。
二、教育从育心开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长教女儿学钢琴,先不是如何教,而是经常带女儿去参加一些高端的艺术活动,这样历经13年后,才教女儿弹钢琴,结果只用了一年时间,女儿弹琴的水平便达到了十级。其实,正是因为那积累了13年的音乐潜力被激发出来了,才使女儿获得了快速提高。更令人惊讶的是,她还一边弹琴一边作曲,一年之后便开始弹自己作的曲子了。
可见,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内心的觉醒。人有两股力量:一是肢体力量,二是心理力量。人的肢体力量是有限的,而心理力量一旦被唤醒,则是巨大无限的。人一生成功与否、造诣高低,不仅取决于其肢体力量和知识力量的强弱,更取决于心理力量的强弱。教育应注重激活学生的心理力量。
三、育心从体验着手
1.品德教育需要体验
新德育追求“育魂理心,无痕默化”的理念。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心灵感应与共鸣,强化行动体验与反思。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呢?德育来自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所以,德育必须生活化,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无痕默化,才会产生预期的育人效果。生命在于运动,德育在于活动,而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体验、有感悟。这样,才能育心,让学生终生难忘,激发学生前进与成长的动力。
笔者曾经在某学校组织过一次野外拓展活动,有一位学生由于受这次远足活动的影响,在寒假期间,独自一人完成了102公里的徒步旅行。对此,他深有感悟:都说天有不测风云,计划赶不上变化,但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为了目标、为了梦想,坚持下去、奋斗下去。因为鞋底过硬,再加上急着赶路,该生的脚底磨出了七八个水泡,简直是寸步难行。处于这种情况,他也曾想到过放弃,但为了到达目的地,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纵然有苦有累,但他不忘初衷,始终坚持继续前行。正是因为有了体验,育心才水到渠成,学生才有了对生命的感悟,从而激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很多励志教育和育心体验,其活动的作用远胜说教。正所谓“教书育人细微处,学生成长活动中”,这正是“无痕默化”德育的意义,也是体验教育的魅力所在。
2.社会实践需要体验
现在有些学生娇生惯养,缺乏生活的磨励,也缺少对社会的认识与人际关系的领悟,从而缺乏对生命历程的认知与适应能力,而这些靠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而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无论是杜威的实践哲学、陶行知的行知教育实践思想,还是毛泽东的实践论,都强调了学校德育中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例如,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以“道德生活体验场”为课程建设理念,融“爱国主义教育、知识能力教育、生命教育”于一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师生在一种震撼、冲击、感悟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由此可见,由体验到育心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与成长的最好方式。
3.学校活动要多让学生体验
教育是什么?就是知晓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寻找并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活动。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学校应如同一片森林,学生应犹如猴子一般在其间自由跳跃,任意摘吃各种营养丰富的坚果。可见,学生需要一个自由、灵活、开放的成长空间。北京十一学校开展的“选课、走班”制教学受到高度关注并被广泛效仿就是抓住了这一实质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学生也有这种需求矛盾。如果学校的活动都能根据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切合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平台,一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从而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所以,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例如,针对某艺术节,可以让各个年级先进行初赛,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而不应只是少数优秀节目与优秀个人的秀场,要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体悟到生命的精彩。
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要经过知、情、意、信、行等环节,这些环节固然可以通过许多种方式去实现,但笔者认为体验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虽然人与社会的发展大量借助于传承自书本的经验,但是人美好情感的培育、远大理想的孕育、高尚人格的塑造等,没有比“身体力行”来得更真实、更具体、更深远。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是说教,应该持一份爱心、有一些恒心、多一些耐心,跟学生一起体验,与学生一起感悟。如此实施德育课程,就能将德育活动转化为提升学生品质的有效途径,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又为社会培养了优秀人才。
所以,个体成长离不开教育,教育成效离不开育心,育心应该从体验开始。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最后一次考试后,仍然能够认真打扫教室,整理自己的学习资料,高高兴兴地回家;唯有这样,才会在毕业典礼上出现同学间、师生间、家长和孩子间相拥而泣的不舍场面;唯有这样,当学生离开学校时,才会一步一回头……这正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最朴素、最本真的追求与向往。可见,体验才是自主教育的开始;育人必须育心,育心需要体验。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