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遥为例谈晋中地区市楼与城市空间关系

2018-06-01 02:56
山西建筑 2018年12期
关键词:平遥县南大街商业

闫 顺 凯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0 引言

晋中地区位于汾河谷地,是明清时期晋商活动的核心区域。该地区许多传统城镇保存有完好的历史城市格局。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区城镇以钟鼓楼为城市中心,晋中地区城镇中心多为跨街而立的高大市楼,其中平遥市楼即为典型。市楼是比钟楼更为古老的建筑类型,因位于市场之上而得名,是商业的象征。早在汉代画像砖中即有位于街市中心的市楼形象记载(见图1)。晋中地区市楼作为城市中心的标志物,对城市格局、街巷空间、商业氛围均有重要影响。

1 平遥市楼选址与城市格局

平遥古城平面轮廓基本呈正方形,东西北三面城墙为直线,长各约1 500 m,南城墙沿中都河蜿蜒。与中国传统城市十字街模式略有区别,平遥古城北大街与南大街稍有错动,北大街位于古城正中,南大街则略偏东。南大街是平遥古时最繁华的商业街,亦是城市传统中轴线,县治、武庙、城隍庙、文庙等重要建筑于其左右对称布局。在此基础上,平遥古城于明清时期形成土字形分布的商业街,即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城隍庙街。平遥市楼跨立于南大街中段,即平遥商业街区中心。

中国传统城市选址定向关注周边地质、气候,及山水资源。河流、水井等是城市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源,因而成为城市选址的重要定位依据。平遥市楼的独特意义在于其楼下有井,因而亦名金井市楼。在井田制社会中,井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中心,并因其人群汇聚发展出交易行为,演化为市。高大华丽的楼阁强调出城中水井,形成“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的神性场所,将水井这一生产资源神圣化。金井市楼成为将城市锚固于一方大地的重要标志物。城市由此在原始自然环境中定位,产生基本的方位感。又因“市井者货贿之所通,金币之所聚”,水井亦强化了市楼的精神价值。金井市楼在当地人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日渐成为重要的文化认同。

从今日平遥古城格局看,金井市楼偏于东南,但依平遥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平遥城池曾向西北扩展。扩建前其西北边界约位于今沙巷街、窑场街处,彼时南大街正是城池中轴,金井市楼亦位于平遥城正中,正符合“凿井于中”的城镇选址理念。可见此井对于平遥城的重要风水意义,金井市楼因而成为平遥古城的场所中心。即便金井市楼于清代已不是城市几何中心,光绪年间的平遥县志县城图中,市楼仍位于图面正中。中国传统县志舆图不追求比例尺寸的精确,而以抽象方式着重反映城市重要建筑、街道、周边山水之间的空间与等级关系,是当时人们对所处地方空间秩序认知的形象化再现。由此可见平遥市楼作为平遥城市结构中最重要的标志点,始终是人们认知上的城市中心。

2 平遥市楼形制与街巷空间

平遥市楼为木质三层重檐歇山顶楼阁,高18.5 m,是平遥县城内最高建筑,下方由8根木柱撑起。过街通道现今约4.5 m高,基本与街同宽。阁楼饰有华丽的斗拱与彩画,屋顶南北两侧由黄绿两色琉璃瓦分别拼出巨大的“囍”“夀”字样。高耸的市楼构成平遥城舒展天际线中的高潮,耸立于广袤的晋中平原。在街巷尺度,底层架空的市楼如同门与坊的演化,标示出南大街的商业地位。在更近尺度,市楼因其自身纵深,底部八棵金柱限定出市楼底部的停顿空间,并借由金井与碑刻建立起历史地理记忆与当下地点的时空关联,强调出局部场所的纪念性。

随着历代城市建设中路面的不断抬升,平遥市楼于1963年修缮改造中将首层平座去除,抬升楼板1 m有余(见图2)。与原造型相比,改造后市楼上部体量过于集中,比例欠匀称。改造前首层屋檐下的平座是近距离尺度下市楼的重要视觉焦点,是南大街行人对市楼所供奉神灵近距离感知的重要平台。改造后市楼顶层平座与路面相距较远,市楼在近距离尺度下的标志物作用相对减弱。但另一方面,改造后上部集中体量的自我完型得到强化,下部基座掩于路面之下,使中间木柱缺失了顶部与底部的元素限定,存在感被弱化,增强了市楼腾空于街市之上的动势。

晋中地区诸多传统城镇均有市楼存在,除木柱架空的形制外,还有一类为建在十字拱夯土台上,例如清源县(今清徐县)西关市楼。清源市楼位于清源最繁华的西关十字街交叉口,重檐攒尖顶。因西关地势显著高于县城,西关市楼成为城内比城门楼更突出的视觉焦点,是重要的方位标志物。因墩台及十字拱对近距离的场所限定作用更为突出,平遥市楼与清源市楼均在大尺度空间里领导着城市空间秩序,但二者对街道空间氛围影响不同。平遥市楼底层架空较高且由少量木柱撑起,与街道等宽的通道使市楼在近距离产生消隐,更具通过性;而清源市楼底层墩台露于街道之中,大面积砖墙形成视觉停顿,夯土台内十字拱交叉区域又形成穹隆般遮蔽空间,强化了场所的停顿性。

表1 晋中市楼对比

3 平遥市楼功能与城市商业发展

“市楼”称谓在先秦文献中即已存在。在中国早期里坊制城市中,市是由四面围墙封闭并定时开闭的区域,居中建有高层官署建筑,即进行监管与报时的市楼。自北宋起,里坊制逐渐瓦解,封闭的坊市逐渐变为开放的街市。随着明清晋商活动的兴盛,通衢要道的沿街商业成为晋中城市的重要生活模式,市楼进而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标志性建筑。此时的市楼不再是秦汉时期的官署建筑,而成为祈愿商业兴盛的精神性建筑,并在供奉神灵之余,兼具缉盗、报时、登高望远的城市功能。

明清晋中市楼主要由当地商人、商铺集资修缮,并立碑记传。据清平遥县志收录的重修市楼碑记可知,市楼于清朝年间至少进行过五次大规模修缮,商人捐资随商业繁荣而逐次增多。因地处通衢要道,市楼的华丽对外展示出当地商业的兴盛,也展现出当地商会的团结。捐资修缮的行为展现出晋中商人对家乡商业昌盛的共同祈愿,形成对家园的精神向心性与归属感。市楼在满足保佑商业繁荣的同时,与中国诸多纪念性建筑相似,更融合了民众的多重精神祈愿。平遥市楼内就供奉有关帝、观音、魁星等诸多神像,进一步强化了市楼的精神价值。

4 结语

明清时期晋中商业重镇,如平遥、太谷、孝义、文水、榆次、清源、徐沟等,均于城市最繁华处建有跨街而立的市楼(见表1)。作为晋中地区传统城镇的特色风水建筑,市楼是在明清时期晋中地区重商文化与发达建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环境特质与当时晋商群体行为模式而形成的独特建筑类型。在商业文明盛行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保佑商业兴旺的市楼成为城镇的中心建筑,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精神意义相结合,成为控制城市格局的中心标志。市楼高大华丽的形制对城市空间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物。市楼随着商业的繁盛而参与到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并不断演化精神内涵,成为明清晋中百姓生活中的重要一环。总之,晋中地区市楼是扎根地区与时代的建筑类型,与当地城市空间环境及人的生活模式有着积极而深远的互动关联。

参考文献:

[1] 王绥修,康乃心.康熙重修平遥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20-23.

[2] 董培良.平遥文史资料(第二辑):平遥古城现存历代碑记辑录[M].平遥:政协平遥县委员会,2000:156-163.

[3] 郝岳才.寻找母亲的平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23-49.

[4] [挪]诺伯格·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0-22.

[5] 裴 欣.明清商业影响下的晋中地区市楼研究——以平遥为中心的考察[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5-38.

[6] 张 楠.从旗亭到钟鼓楼——由市的变迁析市楼演化[J].新建筑,2015(4):116-119.

猜你喜欢
平遥县南大街商业
·书 讯·
书 讯
书 讯
·书 讯·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乡村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分析——以平遥县中都学区小学生为例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平遥县酥梨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