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一海
“我家子孙后代孝顺懂事,我真是越来越享福!”这是江苏扬州市安平社区黄金苑小区何沙氏老太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每听到这句话,街坊四邻、亲朋好友都投以羡慕的目光。
2017年11月6日下午,笔者来到何沙氏家里,她正静静地坐在窗下晒太阳,闭目养神,十分享受。厨房里,老人的儿子媳妇正忙着为她准备下午茶。“今天太阳真好,你也过来坐坐,陪我聊聊天!”见笔者来到,何沙氏一脸笑容,立刻热情地打招呼,拉着笔者聊天。虽然随着年龄增大,口齿有些不清,但看得出来她脑筋清楚,家人与她相处久了,都能明白她所表达的意思。每当外人来访时,子女们都能做她的“翻译”。
何沙氏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父母靠到处干体力活养活一大家人。“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兄弟、两个妹妹。在我懂事时,就告诉自己要帮着照顾弟弟妹妹。”何沙氏坦言,因家庭负担重,自己没上过一天学堂,到老都不认识几个字。何沙氏与丈夫一共育有八个子女,这么多张嘴要吃饭,日子可想而知过得有多艰难。“父母本来就不富裕,根本接济不了我们。”夫妻俩经过商量后,决定由老伴出去做工,而何沙氏则在家带孩子。
何沙氏回忆,那时老伴为了生计,吃尽了苦头,常常推着独轮车到很远的码头接货,之后根据需求,又将货物一件件运到有需求的居民家。“还常常下乡运货,忙到夜里才回家,我实在不忍心让他再为其他事烦神,带孩子时索性将家务事一起做了,很多时候,她趁着晚上孩子熟睡,匆忙清洗一家人的衣物,到大半夜才合眼。”两人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慢慢捱过了苦难的日子。
和老伴一起的日子虽然很艰苦,但对何沙氏来说却是满满的幸福。可惜,两人相伴到老的誓言,因老伴的离世而打破。
何沙氏五十多岁守寡。眼看着家里“顶梁柱”倒了,悲痛之余,她不得不咬牙带着子女们坚强生活。没有了老伴收入,孩子们吃穿怎么办?好在,八个子女中有四个已经成家,年龄较小的两个儿子被下放到金湖、扬州郊区劳动。考虑到未成家的子女需要钱用,何沙氏果断走出家门,来到厂里做起了临时工,每天靠干苦脏累的筛炭体力活,挣得相应的收入。
“刚开始工资只有几十块,后来渐渐涨了,涨到大几十、一百多。”何沙氏虽然没有文化,也不识字,但她一点也不自卑,靠着勤劳扎实的态度,让厂里同事佩服与赞赏。她和厂里同事闲暇时有说有笑,常常开展文娱活动、茶话会,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工作时一起苦,休息时一起乐,她舍不得离开这个“大家庭”,在岗位上做了近二十年,一直到70岁才回家养老。
据三儿子何乃富介绍,母亲何沙氏一直都喜欢喝鱼汤,这些年她几乎每天都要喝一碗鱼汤。正因为如此,何乃富有了钓鱼的爱好,一到休息天,他都会约上好友钓鱼,回来炖汤给母亲喝。“前些年,她咀嚼功能还可以,我也烧鱼、煮鱼给她吃,她把鱼肉吃得干干净净,从没被卡住过。大家都喊她‘吃鱼高手’!”近年来,眼看着母亲年纪大了,怕她吃鱼被卡住,家人索性炖鱼汤给她喝。
除了爱吃鱼外,何沙氏一日三餐偏素食,早餐经常是稀饭配包子,中午和晚上爱吃面条,再搭配些小炒、素菜。“她也爱吃面,并掌握食量,每次都是‘二两面一个蛋’!”何乃富说,每当她要吃面时,嘴里都会喊着“二两面一个蛋”,听到这句“信号”,媳妇就急忙做给她吃。
“别看我母亲年纪这么大,脑子可灵活呢,前几年打麻将可厉害了。”何乃富笑言,退休后,何沙氏除了看电视、做家务外,还喜欢打麻将,经常把牌友“杀得片甲不留”。在她95岁时,她还能跟晚辈一起打麻将,跟得上他们的速度,脑筋转得也快,一般是赢多输少。
近年,由于腿部红肿住了一次院,她才停止户外活动。住院后,老太身体开始不如以前了,行动迟缓,只能在家走几步,儿子媳妇不敢让她出门,每天寸步不离照顾她。
何沙氏虽然没读过书,但为人厚道,心胸开阔,从不为大小事斤斤计较。“她之所以这样,也是受家里其他老人的影响。”何乃富说,何沙氏的二妹、三弟都活到七八十岁才去世,最小的一个妹妹81岁,目前在南京定居。
值得一提的是,何沙氏的母亲也是高寿,直到98岁才去世。“这些老人平时心态好、脾气好,不爱生闷气,不为事情烦恼,从不与人发生矛盾、争吵。我母亲和他们性格很像。”何乃富总结。
何沙氏老人平常还十分注重活动五指,她认为这样有利血液循环,通经活络。同时她还深谙“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讲究动静结合,相生相宜。平常有空她就散散步,漫步林阴道,逛文化广场、农贸市场,感受日新月异的变化。每天早上,老人喝一杯温开水,清洗肠道,补充水分;每天晚上,她按摩“足三里”,以利睡眠。虽然有家人的细心照料,但何沙氏老人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有时还浇浇花,摘摘菜,拖拖地板,扫扫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