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爱然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来自于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化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用生活中的案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开展生活化的教学。鉴于此,本文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本质特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出发,该门课程涉及到大量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生活常识等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优化教学方式,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小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的关键阶段,道德观念处于形成与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时期,学生对道德认知与评价还非常浅显,还没有形成价值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学生常见的实际生活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加深学生对道德法治的理解与认识。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道德与法治是以德育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摆脱空洞的理论教学与理论束缚,利用生活化进行实践,营造良好的生活情境,通过真实的、自然的情境,实现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导入生活化案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促进其生活化,向学生導入实际生活生活案例,进行情境设计,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的生活化案例是整个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合理化的生活化素材,以生活化为切入点,巩固知识与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让学生快如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开心上学》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讨论自己在学校里的生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探讨如何将自己的书本保护好,参与到教学实践与课堂活动中。
(二)优化师生关系
生活化的教学需要,教师需要尊重教师的道德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经历中中重要的一段。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学生是生活化的主体,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生活化教学有效进行下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将自己看做是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交流合作,加强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的理解,就生活化的认知开展交流,进行信息传递,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学会聆听,相互交流生活经验,例如,在新学期第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交流课,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假期都干什么了,或者是学习到什么新的技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活动。
(三)开展情境教学
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徐盛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生活,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从学生常见的生活素材与生活场景出发,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称的生活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塑造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情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例如,在学习《春天在哪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师,走近自然,感受自然中春天的魅力,在自然中寻找春天,让学生感受醇提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在自然中玩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设计生活化的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素材,将问题融入其中,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上学路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是通过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来上学的?在上学的路上怎么出行安全?你需要遵守什么交通规则,依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导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是如此相近,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逐渐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五)生活化的评价方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就是要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不是死板的传授理论知识,束缚学生的思想。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该侧重于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操作进行评价,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展现自我。评价应该建立在生活的基础,考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展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估体系,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关乎学生的道德品质、认知观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素材,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中进行学习与思考,促进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艳革.新课标下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J].中小学电教,2016(9):46-48.
[2]郑志亮.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5):23-24.
[3]曹存良.小学思品课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