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李茜是在2015年的一次赴美学习中。美国这个国度我并不向往。这并非矫情。因为,我1997年就去过一次。那次叫考察,带着香港回归的自豪。
那日阳光很温和。在美驻京签证处门口。因是团体学习,要求上午9时前集中。我住的地方邻近中央商务区,距这儿不远,加之我一向守时,因而到得比较早。看着“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签证处大门,我内心回味着上次赴美的预见,不时抬头望望被银杏树笼罩的大街,期盼着同行的到来。
“请问是赴美学习的吗?”一个“清泉石上流”般的声音。我立即回眸,一个曼妙的少女微笑着映入我的眼帘:“哇,好美的同学!”
我快步走上前,握手,寒暄,自我介绍。由此认识。
我比较愚钝,属于学习较差的一种,外语尤其不行。说个“哈啰”“古耐特”啥的还行,其它基本“语盲”了,用一位老友的話说,“二十六个字母个个都认识,合起来就都不认识了”。而李茜的英语很好,曾获“志奋领”奖学金在英攻读硕士,一口流丽的“英国范儿”。这让我有了更近距离结识她的机会。因为语言不通,凡事免不了请人帮忙。李茜人美又热情,就成了我第一拜托的对象。我最喜欢的一件风衣就是在她的帮助下买的,至今穿在身上,透着帅气和阳刚。
二十一天的学习很短暂,分别的日子总是很快到来。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都很棒,个个积极向上向善,男的帅气,女的妩媚,大家都成了好朋友。转眼三年过去,大家联系不断,友谊反而更深了一层。
李茜身居彩云之南,而我在长城之巅,相距千万里,一年到头很难见到一次,对她的了解基本停留在三年前的记忆中。然则,近日偶然读到的她的一篇题目叫《美是什么》的散文,令我大吃一惊,使我看到了李茜的另一面,才华横溢,字字珠玑。
美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圣哲都在探寻的哲学命题,也是至今仍无权威答案的哲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李茜选择这个题目做文章,是冒了极大风险的,特别还要采取散文的形式,就更是悬崖上采灵芝,宝很好,但凶险无比。写深了不行,会让人感觉晦涩难懂,失去阅读的兴趣;写浅了也不行,会让人感到浅薄无聊,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因而是为李茜捏了一把汗的。但是,几句读来,就让我深深沉醉其中,真可谓文如其人,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美的气息,令人怦然心动。
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不仅需要对形而下的深入体验观察,更需要内心的感悟共鸣,美亦如此。
读李茜的文章,深感她对美的体悟是达到一定境界的,即使不能说已经登顶珠穆朗玛峰,也是到了冈仁波齐峰的高度的。洋洋洒洒数千字,旁征博引,从老子到释迦牟尼,从王阳明到苏东坡,而后又穿越帕米尔高原,从柏拉图到康德,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几乎把古今中外的圣哲都叫齐了,如诸圣论美的“灵山法会”一般,令人叹为观止。而穿插其间的李茜的点评,尤多画龙点睛之笔。
关于什么是美,我也是有过思考的。比如“美是发现”,就是我之前的感悟。我对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也与李茜有着相近的心得。然则,读完李茜的文章,我却发现,我之前关于美的认识其实是很肤浅的,远未达本真。那一日,玉兰花开,香漫长街,李茜的文章又浮现在脑海,我灵光乍现,竟而联想起李茜引用的苏格拉底之问“美为什么是美,由于美?”哈哈!什么是美!美就是美嘛!一切其实就这么简单。于是,我再找出李茜的文章翻看,再次被王阳明这段话所吸引:“未看此花时,则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来看此花时,则此花的颜色一时明亮起来,因知此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美为什么就是美?花为什么不在心外?我们看到美的时候为什么格外兴奋,诗兴大发?一系列问题跟着这段话再次涌上来。想起我的七律《玉兰花》。
生来玉质自高洁,
半月流苏影欲斜。
御驾龙泉曾探看,
诗吟老杜忘休歇。
风肤乍暖莺尤睡,
草色初青燕未觉。
只道春姑无觅处,
馨香郁郁漫长街。
同样面对玉兰,为什么有的诗心涌动,有的却漫不经心;有的驻足观看,有的却埋头走路?美难道又不是美吗?
原来,美不可以孤立存在。美是需要“我”的。我在则美在。我不在则美亦不在。花在树头,美在心头。站在我面前的美人不能吸引她自己,却深深吸引着我,心动着我,幸福着我,美着我。美不在外边,只在我的心上。我心在,故美无处不在。小花小草美,大江大河亦美;玉兰花美,丁香花亦美;女人美,男人亦美;生活美,生产何尝不美?物我“共适”,相看不厌。风未动,是阁下的心在动。
由此再看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一著名警句,道理何在?不正在于不从内心而求外在吗?想起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为什么都闹了笑话?无疑也是未曾勘透“美在心头”这一真谛。在东施心里,西施是美的,而在他人眼里,东施何尝不美?在邯郸人眼里,寿陵人的步态是美的,在寿陵人眼里,邯郸人的步态何曾是丑的?所有人都去追求一种东西,千人一面,万山一色,还美?正如昆明的大街,单个黑字白底的匾额可能是美的,但满大街都是了,可不就像“灵堂”了吗?说来,他们还真得读一读李茜的文章。
在李茜的文章中,我再次领略到灵山法会的故事。那日,众弟子坐等世尊出现。今天的世尊与往日口若悬河大不相同。他一句话没说,而是拈起一枝桃花,微微一笑。座下弟子个个目瞪口呆,唯有迦叶亦微微一笑。他悟了!于是教外别传,花开五朵,有了不着文字的禅宗。
释迦牟尼看到了什么?显然,他看到了桃花的美,内里涌动起幸福快乐的潮!迦叶看到了什么?他同样看到了美。但是,他看到的“美”与佛祖不同。他不仅看到了桃花,更看到了释迦拈花微笑的刹那间的美仑美奂、至乐至净。内心因此而充满光明,自性顿现。
美的感觉是一样的,每个人心中的美却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表的属于自己的“花”。千万人就有千万人的审美角度。一千万人看一千万事物,美就不是一千万,而是“渤海沙”数。世界有限而心无限、美无限。大美无疆。无明尽亦无无明尽。
美不是别的,而是开在那颗圆鼓鼓光溜溜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尽藏的心中的圣洁之花。
即心即佛,即心即美!
杨占科:国家安全生产监察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