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因素**
——基于大数据的观察

2018-05-31 19:04刘晋媛LIUJinyuan
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2期
关键词:北京文化企业

刘晋媛 LIU Jinyuan

0 引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其巨大的附加值和带动作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欧美大都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出路[1]。1990年初,北京开始实施工业“退二进三”空间调整,199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启动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序幕[2]。20多年来,在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北京市占据重要地位,出版、影视、艺术品交易等若干领域位于全国前列,甚至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经历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经历过波折。分析2000年以来北京主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历年企业的新增数量发现(图1),企业总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较为明显的是在2005—2006年爆发性增长后,企业数量出现了增长与下滑地反复。而2014年后企业数量在经历2012—2013年小幅下滑后,又迎来爆发性增长。

图1 北京主城区历年文化创意企业新增数量变化图

图2 北京历年人均GDP与文化创意企业新增数量变化关系图

何种原因导致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跌宕起伏?厉无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以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当人们物质需求被满足时,才出现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勃兴源于4大市场基础:需求升级、科技进步、全球化趋势和城市经济转型[3]。赵瑾璐等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因素包括文化、人才、政策支持、创新能力,而消费需求因素是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4]。陈建军等总结了文化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4大影响因素:制度、环境、人才和文化,认为文化因素是基础,制度因素是保障,人才因素是关键,环境因素是支撑[5]。这些研究虽从理论上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勃兴的要素,但因其过于宽泛,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机理性的深入分析,难以有效指导各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张炜等通过对北京28个指标定量分析,发现科技研发投入、实际使用外资、企业资产、高技术增加值与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关联度超过0.94,认为政府政策是提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因素[6]。该研究意义在于定量分析了关联度,但指标选择受数据限制,结论客观性不足。胡晓鹏等认为,创意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微观基础,创意资本贯穿于文化创意产业链各个环节,并最终凝结于具有象征价值、社会意义和特定文化内涵的产品、服务或生产流程中[7]。该研究从学理上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机制,但无相应案例支持。

从成本结构看,文化创意产业成本包括固定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8]。其中固定成本包含地租房租、装修、固定资产、文化创意企业生产设备、领先技术设备、器材折旧费等;创意产品生产成本则包括核心创作人员付出的智力劳动成本、企业生产组织及管理成本、文化创意企业直接生产人员工资、外部购入专利或版权支付的费用等;交易成本包括企业市场开拓成本、发行成本等。关于经济、政策、空间集聚如何影响成本的消长并由此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目前尚无明确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企业大数据,通过对北京案例剖析,试图探索驱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伏的关键经济因素,以期为各地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研究采用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①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207/t20120731_8672.html。,利用量子数聚②http://www.liangzisj.com/liangzisj/liangzisj/liangzisj.html。的全国工商注册企业数据,分析企业数量、企业经营、企业注册的历时变化和空间变迁的经济驱动因素。数据信息包括北京全市共325 381条,城六区共234 315条。数据时间从2000年至2017年7月,涵盖行业包括2012版国标确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子行业: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生产10个行业。

目前,北京主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主要以文化艺术服务类为主,企业数量12万家,占比52%;占比第二的类型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企业,数量4.5万余家,占比19%;其他相关产业占比均在10%以下,其中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类企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企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类企业占比仅约1%,尚不足4 000家。

本研究采用空间核密度分析方法、时间序列法分析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空间迁移、各年份的数量消长与投入变化,并以事件分析方法分析政策出台等事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

2 结果

2.1 文化创意产业数量与经济同步增长

将文化创意企业新增数量与北京人均GDP对比(图2),可以发现两者呈高度相关趋势,相关系数达80%,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北京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筑就了文化创意产业基础,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不会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一结果与厉无畏的相关研究结论相符,即只有人们物质需求被满足时,才会出现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3]。

图3 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分行业平均企业资本图

图4 北京历年各类新增文化创意企业平均资本时序变化图

图5 北京历年文化创意产业分行业新增企业数量统计图

图6 北京历年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增长变化图

2.2 文化创意产业以微小企业为主, 新增企业平均资本缓慢增长

企业资本是企业接受到的投资额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力和受关注度。文化创意产业的细分行业中(图3),平均资本最高的是文化信息传输服务(2 935.78万元),是第二位广播电视电影服务行业的平均资本(1 489.85万元)的2倍。平均资本最低的是文化用品生产(536.08万元),只占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的平均资本的18%。若将50万元资本以下设为微小企业,则除广播电视电影行业外,微小企业在其他行业中的占比均超过50%(表1)。

2.3 资本青睐文化信息传输服务, 近年各产业资本趋于均衡

对每年新增企业平均资本进行分行业分析发现(图4),除2011年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的企业总资本大幅度增加外,北京大幅新增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本多源于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而近年来其他行业资本量亦有所增加。具体来看,2011年以前,除2006年外,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为主要资本流入行业;2012年后,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成为主要资本流入行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近年来资本量有所增加。

2.4 各行业企业新增数量变化大

分行业企业新增数量统计显示,北京主城区的文化艺术服务类产业数量增长明显且总数最多,文化创意企业数量的大规模增长多源于此;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紧随其次,但出现多次增长—下滑反复;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呈现稳健增长趋势;文化用品生产及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处于增长下滑趋势(图5)。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在几年前的增长变化幅度极大,“断崖式下滑”与“断崖式上涨”均有出现。

表1 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各行业企业的占比

分析历年产业增长率变化发现(图6),文化相关的各产业都经历了数轮调整,产业变迁甚至出现了极大变化。如2003年在文化相关产业都显著增长的大趋势下,工艺美术品生产呈现出逆市的增长放缓,自2015年后其增长率一直下降。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在经历过2006—2007两年负增长后,在2008年迎来强势反弹,3倍增长过后又在2009年回归到负增状态。文化艺术产业在2004年出现第一轮快速增长后迅速回落,直至2013年才摆脱增长乏力状态,并在近几年持续快速增长。

2.5 产业园区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载体

从空间分布情况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连片分布于朝阳区的国贸、CBD、潘家园等地(图7)。各辖区内相关文化产业园也呈现出较明显的业态集聚特征,如朝阳区CBD——定福庄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丰台区丰台科技园,石景山区青年创业园,西城区红莲文化产业园,海淀区中关村与生命科技园等。在政策指定为文化创意园之前,很多地方已开始业态集聚,这种集聚往往起因于当地相对便宜的场地租金条件,如旧工厂区改建(798)、近郊村落(宋庄)等,吸引相当规模的艺术家进驻,促成文化氛围凝聚和艺术品交易,而政府政策则进一步推动了集聚、规模化生产运作和创新溢出。

从分行业空间分布情况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艺术两类产业在各集聚区都有大量分布,其余各产业集聚情况与本区主导的文化产业类型趋同。其中体现制造业因素的文化产品生产业大多分布在长安街以南和西二环以西片区(图8)。

2.6 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在中心地区消退,向郊区扩散

从企业在空间上的消长情况看,随着北京城市建设不断扩张,各批次文化创意产业在北京的落地位置不断由中心向城郊扩散。根据近10年北京注销、吊销或迁出的文化创意企业数据,以3年为一个周期对文化创意产业消退情况进行分析(图9),发现2006—2009年消退区域集中在宣武门、和平里、东四、中关村等地,2010—2012年集中在东四、阜成门、前门、中关村等地。市中心地价高、空间小,而城郊工厂、村落符合文化创意产业低成本、高自由度特质,因此近些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步落户或迁移至五环外,并在交通相对便利、环境相对优越的空间走廊上重新集聚,停产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业建筑往往成为空间载体。

3 讨论

3.1 经济体量决定风险融资水平, 构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

图7 2017年北京文化创意企业核密度分布图

图8 201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分行业空间分布图

对成本高昂的单个文化产品而言,如影视作品,因其产品创作周期长、前期投资大,而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期收益难以把握,企业为降低市场风险,往往采用强大制作阵容、先进生产技术以保证市场收益,导致文化产品投资规模不断上涨,其成本结构逐渐演变为由行业集团共同承担的融资成本、市场风险成本、产品制作成本、市场开拓成本等复合成本,企业类型也分化为发行企业、制作企业、经纪人公司、版权交易中介公司等多功能组织。由于各环节均需大量资金投入,若所在城市无足够的经济体量,将难以满足此类行业发展,这也是该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很难在一般城市成长的原因。

图9 2006—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企业空间分布变化图

3.2 技术进步摊薄营销成本,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网络普及和媒体革新为小型生产者节省了营销成本,生产者只需考虑产品制作,由网络销售平台负责产品与用户对接,通过收取佣金盈利。这种模式下,生产者可用低成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而其生产的文化产品也可能获得与大制作、高投入文化产品同等的收益。如时下流行的许多手机游戏、网络音乐、网络小说、自制视频等,皆出自小型工作室甚至个人之手。未来这一崭新的分销模式将催生大批文化创意产品小生产者,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丰富多样。

3.3 停办工厂或城中村, 有利于降低固定成本

从10多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消长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勃兴于城市内部、城郊的棕色地段或城中村,如798文化艺术园区[9]原是国有798厂等电子工业的厂区,后随发展而致使厂房闲置,因园区规划有序、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健全、区位条件良好、内部空间易于改造等优势,吸引了诸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前来租用。原有工业厂房被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工作室、设计公司、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各种功能聚集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由于艺术创意企业多为小资本经营,固定成本是需跨越的第一道门槛,棕色地段或城中村因其低廉地租而具有强大吸引力,充分利用地块位置及土地边际生产力带来的级差地租收益有利于其原创与延续。

3.4 集聚有利于知识溢出, 降低总体成本

企业的空间集聚降低了各类成本。区域内的人际接触和频繁交流使企业更易获得研究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外溢效应,降低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各种相关企业专业化分工促使生产效率极大增加,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原材料集中采购和产品运输、规模化作业降低了原料采购成本和产品运输成本;产业聚集降低了风险投资基金寻找投资项目的信息成本。因此,越是产业聚集的区域,越容易获得风险投资。这在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得到验证。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区集中了诸多如新浪、搜狐、网易、爱奇艺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信息科技企业和众多网络传媒企业,一个企业的产出可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保持着相对良性的竞争格局。

3.5 政策在推动部分高盈利性产业集聚的同时, 原创艺术创作被迫撤出

北京强调城市文化的综合作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文化领域的建设既是政策推动的结果,也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市场需求。北京是国内最早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城市之一,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鼓励了相关企业发展,使北京经历了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再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从每年新增企业的平均资本变化情况看(图4),2004—2006年、2011年、2013年等年份的政策出台,对税收、所得税、仪器设备折旧等方面的鼓励性政策,推动大量资本进入文化信息传输服务领域,推高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均资本规模,其他年份的企业平均资本基本上处于较平稳的小幅上升态势。这一政策鼓励下的资本流投入导向推动了某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抑制了某些原创艺术产业的发展。以北京宋庄为例,在政策施行之前,政府对宋庄的艺术家群体是持保护态度的,随后宋庄成为政策上的产业集聚区,政府迅速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延伸计划,以拓展和快速变现原创艺术的盈利空间,其结果导致租金上涨,游客进入和大型企业入驻,区域从原创艺术集聚转为以艺术品交易、传媒产业等高盈利性产业集聚,艺术家被迫向周边甚至更远的地区扩散。

4 结论

通过以上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驱动要素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经济规模及风险融资体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进步降低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门槛和运营成本。

(2)停办工厂、城中村等交通相对方便、环境相对优越的地段,因降低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固定成本而成为原创艺术产业的首选。

(3)空间集聚产生的知识溢出,形成的产业网络、人才网络、供给网络、营销网络、融资网络,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成本下降。

(4)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促进某些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某些原创性产业产生挤出效应,同时政策是导致产业发展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阮仪三. 论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基础[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6(1):39-41.RUAN Yishan. On the urban basis of creative industries[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2005, 16(1) : 39-41.

[2]黄鹤,唐燕. 文化产业政策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J]. 国际城市规划,2012,27(3):70-74.HUANG He, TANG Yan. Effect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policy on Beijing's urban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2012, 27 (3): 70-74.

[3]厉无畏. 创意产业导论[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LI Wuwei. Introduc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es[M].Shanghai: Xuelin Press, 2006.

[4]赵瑾璐,潘志恒. 浅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79-83.ZHAO Jinlu, PAN Zhihe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creative industries[J].Stud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07(2): 79-83.

[5]陈建军,葛宝琴. 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2008,30(9):71-75.CHEN Jianjun, GE Baoqin. Analysis on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influence factor 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J]. 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 2008, 30 (9): 71-75.

[6]张炜, 姚海棠. 试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J]. 北京社会科学, 2011(3):20-25.ZHANG Wei, YAO Haitang.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Beij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J]. Social Science of Beijing, 2011(3): 20-25.

[7]胡晓鹏. 基于资本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6(12):5-12.HU Xiaopeng.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based on capital property[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6 (12): 5-12.

[8]武谦. 文化创意产业成本结构研究[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5):48-50.WU Qian. On the cost structur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J]. Journal of Jilin College of the Arts, 2011(5): 48-50.

[9]苏璐仙,王晶莹,李放.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研究——基于北京798园区的案例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6):60-63.SU Luxian, WANG Jingying, LI Fang. Inside causes and outsid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J].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0, 9(6): 60-63.

猜你喜欢
北京文化企业
企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企业
企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