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芳丽
(河南省林州市农业畜牧局,河南 林州 456550)
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粗饲料通常占40%~70%,甚至更高,是瘤胃微生物和宿主动物重要的营养来源。粗饲料对维持反刍动物肠道健康,提高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粗饲料又称粗料,是指体积大、粗纤维含量高、可消化养分含量低的一类饲料。现代饲料分类学中,凡粗纤维含量占干物质18%以上、消化能在10.45MJ/kg以下的饲料,统称为粗饲料。粗饲料中的纤维素经瘤胃微生物发酵后,形成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和甲烷等产物。挥发性脂肪酸不仅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而且参与各种代谢。粗饲料还为反刍家畜提供了数量不等的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等必需营养素。
2.1 提供能量 日粮纤维在瘤胃内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量物质。据报道,挥发性脂肪酸能提供反刍动物能量需要的70%~80%。
2.2 控制采食量 反刍动物对采食量的调节以物理调节为主、化学调节为辅,饲料磨碎和颗粒化均可增加采食量。粗纤维由于体积大、吸水性强,有强烈的填充作用,使动物产生饱腹感。纤维素降解产物——挥发性脂肪酸也有一定的化学刺激作用,其中乙酸和丙酸对采食量影响较大,丁酸较弱。反刍动物过食现象不明显,对苦味、酸味、咸味和甜味很敏感,利用这一特点配制日粮时,可合理利用某些饲料。
2.3 维持正常的生产性能 如果日粮纤维水平过高,会导致动物热消耗增加和饲料利用率下降,如果控制在适宜的水平,则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反刍动物体内主要的生糖物质是丙酸,主要生糖器官是肝和肾,挥发性脂肪酸中如果丙酸比例增加,则有利于育肥;如果乙酸比例增加,则有利于提高乳脂率。一般情况下,三种挥发性脂肪酸的占比为乙酸70%、丙酸20%、丁酸10%,但受日粮组成、饲料加工方法和饲料添加剂等因素的影响,比如饲喂青贮料、苜蓿或干草时,乙酸比例较高,饲喂较多精料时,丙酸比例较高。
2.4 改善胴体品质 日粮内纤维水平超过一定值后,日粮粗纤维每提高1%,能量消化率下降1.3%,代谢能(ME)利用率下降0.9%,饲料转化率下降3%,生长下降2%。但这些不利影响往往伴随有胴体含脂率下降,瘦肉率上升的正面效果。粗饲料改善胴体品质的效果以单胃动物更明显。
2.5 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胃肠道正常蠕动和反刍是影响养分吸收的重要因素。粗纤维可刺激胃肠道,促进胃肠蠕动和粪便排泄。此外,粗纤维还可刺激唾液分泌,刺激反刍及咀嚼,维持正常的微生态平衡,对促进瘤胃发育和动物健康有重要作用。
2.6 降低饲养成本 粗饲料是反刍动物饲养成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广,价格低,经过加工处理后易被瘤胃微生物消化利用。
3.1 适宜的日粮精粗比 适宜的日粮精粗比可提高日粮纤维利用率。研究表明,日粮中精粗比以不高于60%为佳,70%可能是极限。
3.2 豆科牧草与秸秆类粗饲料搭配应用 豆科牧草是反刍动物最好的粗饲料来源,给反刍动物饲喂低品质秸秆如麦秸、玉米秸时,应同时补饲苜蓿等豆科牧草草粉。这样可增进纤维性物质的消化率,提供瘤胃环境中某些纤维分解菌生长所需的异丁酸、戊酸以及小肽和氨基酸,而苜蓿在瘤胃中降解就能提供这些物质。
3.3 粗饲料颗粒大小 研究表明,对粗饲料进行精细的切碎或碾磨等加工后,会降低瘤胃pH值和乳脂率。有研究表明,过1.18mm筛孔的饲料颗粒能迅速通过瘤胃,并很少刺激咀嚼。提升日粮纤维水平和增加粗饲料颗粒可有效地增加咀嚼次数和唾液分泌量,改善瘤胃pH值、乙酸、丙酸和乳脂率。
3.4 粗饲料的加工处理 机械加工(切短、粉碎等)是粗饲料利用最简便而又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秸秆饲料比较粗硬,加工后便于咀嚼,减少消耗,提高采食量,并减少饲喂过程中的浪费。利用酸碱等化学物质对劣质粗饲料进行处理,可以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中的部分营养物质,提高饲用价值。用微生物、酶等生物学处理方法能从根本上解决粗饲料品质低劣的问题。
综上所述,粗饲料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饲料资源,了解粗饲料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功用,对人类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解决人畜争粮的生存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