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迷思
——基于一种人本主义视角

2018-05-31 06:24:06韩有业魏海岩
互联网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机器人工智能

□ 文 韩有业 魏海岩

人工智能的早期原型是“会思考的机器”,这样的机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指的就是计算机。人工智能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以达特茅斯会议的召开为标志。当时的与会者们预测,20年后人工智能领域将出现重大突破,后来事实证明这种预测过于乐观。因为,直到今天,任何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只能进行一些“不清不楚”的对话,距离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提出的“能够拥有自己的思想”还差得远。但无法否认的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发展,却深刻地影响了今天人们的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面对人工智能这样一个“新事物”,不可避免的要产生“迷思”。

一、人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消灭

在年轻的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一书中,清楚地阐释了人类从产生到成为“万物之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与工具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体内—体外”化的过程。人类最原始的工具是双手,借着双手人类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借以提高生产效率。直到20世纪30年代,一种新的机器类型出现——“图灵机”,它的出现使得人类对于机器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计算机使用虚拟计算代替了人工纸笔的数学运算,与之前的机器比较起来最根本的区别是其更“智能”。1950年,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图灵发表了名为《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在其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这个测试的内容简单说来,在人类无法确知交流对象身份的前提下,若把一台智能机器,错当做人类,那么这台智能机器也就可以被称作“人工智能”,当然,判定结论需要建立在多次测试的基础上。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人工智能正式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起始于“达特茅斯会议”。这场由约翰·麦卡锡和马文·明斯基发起的会议,其研究的出发点就是让机器取代人类。在那个时代,各种角度关于以机器人为主角的影视作品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对人类影响的担忧,即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或被“坏人”操控时,就有可能成为毁灭人类的敌人。这种类型的电影包括乔治·卢卡斯的《五百年后》、迈克尔·克莱顿的《未来世界》等。由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完成的《奇点临近》一书,为“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雷·库兹韦尔从数据结构和实现算法角度,展示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现象作为一种“奇点”,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他具体理论观点为,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将出现一个临界点,在这之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按照直线模式增长的,而在这之后,人工智能将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趋势,而这也终将使得人工智能超越人类发展水平的基础。雷·库兹韦尔还提出了人工智能实现时间的推测,即2020年机器的智能会跟人类的智能一样,到2045年,机器智能会超过人的智能。针对雷·库兹韦尔的著作及其本人的观点,既有拥护者,又有批判者。前者如奇虎360公司的创始人周鸿祎,早在2015年时,就与雷·库兹韦尔会面沟通,而且在多次公开场合提出关于人工智能对人类威胁的担忧。后者代表人物为李志飞,他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著名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与雷·库兹韦尔在谷歌有过共事的经历。他认为雷·库兹韦尔的思想还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认为他是个“骗子”。他把机器能力与人类探索世界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认为“我们最基本的自然语言的沟通能力机器都很难做到,更不要说后面的创意、情感、协作、艺术这些人类非常微妙的东西。”

以上论述的目的,只在于展示人类面对人工智能的紧张状态。对于未来,比较审慎的态度是不下判断,不出结论,因为未来既不可知,也无法预料。

二、人工智能时代下社会关系如何重构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至今,人工智能是否会“毁灭”人类仍然是未知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已经显现,而且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深刻。对于个体来说,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场景都在重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网络购物的“亲,你好”取代了线下市场买卖过程中的你来我往的“杀价”;一份外卖“送餐小哥”的微笑取代了相熟店主的“热情招呼”;根据位置定位来选择“附近”的出租车取代了电话本中的“老司机”。以上所举的例子,更多地在描述无关紧要的生活场景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构,工作场景中“关系”的影响无疑将更为真实与深刻。

目前,多个行业已经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刻影响。如保险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前人工智能时代,其很大一部分人力用于保险人资格的审查及业务的介绍,而如今在大数据技术及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保险业务获得了简化,以阿里巴巴集团搭建平台提供的“蚂蚁保险服务”为例,任何一个支付宝客户端的使用者都可以在一分钟中内完成一份保险的购买,而保险公司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般人会习惯地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是正常的,而知识密集型行业就有可能不受到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医疗行业是公认的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其从业人员,从学习到取得行医资格一般需要10年时间。一个好的医生,需要花费一生时间去积累病例。在前人工智能时代,医生的从业时长以及经验直接决定了其社会价值。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技术可以瞬间完成上百万例案例库的数据分析,并提供准确度比较高的医疗建议,而一位勤奋的医生终其一生所能够接触到的案例也不过两千多例。与保险、医疗面临同样困境的行业还有很多,这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表面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更实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场完全可以与历次产业革命相提并论的又一场革命。英国圈地运动,把大量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产生了新的资源及权力分配关系。人工智能时代,不管是资源,还是权力也将得到重新分配。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大数据”,而所依靠的技术是“深度学习”技术,谁掌握了这两者,就掌握了整个时代。从今天来看,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无疑掌握在政府以及一些商业网络公司手里,如谷歌、脸谱、阿里巴巴、腾讯等。而根据《未来简史》中的观点,“网络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师”无疑是处于社会阶层的最顶端。那么非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者该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找到定位是一个亟需思考的问题。

三、人工智能时代个体如何自处

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存在,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与人工智能如何相处;二是人与人如何相处。回答这两个问题,回归到“人”本身,关注“人”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情怀,同时也是方法和路径。

“人本主义”应该是近一百年来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文明成果。“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流派之一(另一支是科学主义)。它发端于19世纪中期,由克尔凯戈尔、叔本华、尼采等开创”。人本主义对作为个体的人具有重要意义,“人本思想的提出主要是针对神本思想,以人权抗争神权,强调人的价值和理想。”西方人本主义不断发展,对于问题的探讨首先要还原到人自身。其包括几项基本原则,即人的生命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活世界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根本,生活世界应该是人的生活世界,而不是“物”或“技术”的生活世界。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生活世界,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分配资源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在于人工智能技术更多时候扮演的是“翅膀”的作用。虽然人工智能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但只局限于一小部分专业研究人员,人们关于人工智能强大能力的真正认识开始于1997年IBM“深蓝计算机”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之后“深蓝”与“卡斯帕罗夫”进行了合作。没有任何一位象棋大师或者人工智能能够打败合作中的两者。“人机共生”应该是人与人工智能相处的模式或者状态。这种现实因应了人和机器相处的另一种理解,这种理解由上文提到的这个领域的早期思想者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提出,她认为,“无论如何强大的计算机都不可能真正成为一台‘会思考’的机器”。正如人本主义所强调的人的核心地位,以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当时的埃达不见得考虑过人在其中的角色,也不一定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但其观点无疑为今天人和人工智能相处提出了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

按照人本主义理解,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应该是平等的。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限制“强者”对资源的掠夺,保护弱者免受侵害,应该是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面对政府、企业等人工智能的控制者和开发者,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同时建立第三方监管机构,把“权力”切实关在“笼子”里面。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数据,政府及相关企业拥有关于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的条件和能力。曝光于2013的“棱镜门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国政府对个人基本权利的侵蚀,在这次事件中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参与其中。同时在政府和企业、组织之间也应力争权衡。政府行为的出发点是对于人民的有效治理,而企业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盈利”展开,但这两者在展开相关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普通个人的权利。

放眼全球,同时亦应考虑南北平衡。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技术,成为又一次在全球地理范围内影响资源分配及发展格局的关键力量。根据相关报告,作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主体的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于美国、中国、英国等少数国家,三国企业数量占总数的65.73%。在这场变革中,个别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抓住了发展机会,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本身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人工智能方面缺少人员及资源的投入,很难抢到发展机会。这不仅仅关系到国家,更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在国际化水平如此高的今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对世界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国际层面应携手推动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与普及”,尤其是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应开设针对“人工智能”发展专项的扶持计划。

针对特殊弱势群体,比如妇女、特殊行业职工等,应考虑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资源分配。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人工智能技术更偏向于理性思维,这对于更偏向于感性思维的女性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性别歧视在就业过程中一直存在,根据相关报告,在使用同样简历的情况下,男性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女性高42%。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女性的工作权利有可能被进一步剥夺。除了女性,老年人也应该是重点关照的群体,大多数老年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对于年轻人学习能力明显变慢,这样就很难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挑战大于机会,社会保障体系及公益组织应该把保障未来弱势群体的生存生活权利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机器人工智能
机器狗
环球时报(2022-07-13)2022-07-13 17:18:39
机器狗
环球时报(2022-03-14)2022-03-14 18:19:44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心理学报(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未来机器城
电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6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