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于龙广 汪琼
文峰镇葛山村史馆和文化广场原貌
文峰镇葛山村史馆和文化广场新貌
春回大地满庭芳,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新时代的春天属于奋斗者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东风送暖,万象更新,赣鄱大地行进在新时代奋斗的春天里。
“井冈山下后,吉水吉祥游。”位于江西省中部的吉水县自古就是“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同时也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有农业人口32.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7746户18396人,有行政村249个,其中“十三五”贫困村41个。步入新时代,吉水县在庐陵故地交出一份脱贫攻坚的开春答卷:截止2017年底,全县已脱贫贫困户5508户13159人,已脱贫退出贫困村28个,贫困发生率降至1.6%,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围绕2020年实现全部贫困退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任务,吉水县委、县政府强化政治意识,提升政治站位,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来抓,立下愚公志,狠下绣花功,以细之又细的工作举措,以严之更严的工作作风,全力推进。
2017年,吉水县持续深入推进,立下了“三个全面”军令状,即:全面覆盖贫困村、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全面整合涉农资金、民生资金和强农惠农政策,2017年已经整合资金2.8亿元,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脱贫投入新格局;全面推进现有未脱贫退出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通过脱贫攻坚,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今年开春,吉水县园区企业春季招聘会火热进行,前来咨询、登记、应聘的返乡农民工、城镇待业人员、贫困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络绎不绝。在招聘现场,共有40余家企业提供了4000余个岗位。
文峰镇葛山村五子樟新貌
文峰镇葛山村五子樟原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吉水县作为农业大县,紧紧围绕精准脱贫攻坚战,把就业扶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早谋划、早部署,通过建立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开发扶贫就业专岗、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兑现吸纳贫困人员就业奖补等政策推进就业扶贫工作,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
吉水县2017年开始组织实施劳务扶贫“百千万”工程,即:全县力争到2018年底前,建立扶贫车间100个以上,带动1千个以上贫困人口就业,确保每个贫困人口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各乡镇利用圩镇手工作坊、微小企业和村级专业合作社,或利用废弃的养猪场,建立发展食用菌等产业的扶贫车间,以“家门口就业”、“居家代工”等方式,帮助留守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目前,全县已建立扶贫车间39家,带动贫困劳动力313人务工就业,例如:水南镇天意腐竹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30人,白沙镇山路十八湾生态农业家庭农场带动19人。
摸底,掌握就业扶贫信息。精准脱贫,关键是精准识别。该县根据就业扶贫工作实际情况,依托各乡镇贫困劳动力帮扶干部,利用全县开展贫困人口信息摸底调查契机,精准识别农村贫困人员致贫或返贫原因。科学制定《吉水县贫困人口就业状况调查摸底表》,深入一线,上门入户采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培训情况及创业意愿等有效信息。据调查,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总数6395人,其中已就业总数2428人,无就业愿望总数2804人,有就业意向总数1163人;有培训愿望的1051人,无培训愿望总数5344人。目前,根据摸底信息,已精准安排203人贫困人员在园区企业务工,开发就业扶贫专岗。
帮扶,开发就业扶贫岗位。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吉水县找准劳务帮扶发力点,细化工作目标,明确操作流程,把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全部纳入就业扶贫范围,并设立就业扶贫车间,积极鼓励用工单位吸纳贫困人员就业。该县大力发展就业扶贫车间、开发扶贫就业专岗,对吸纳贫困人员就业的企业进行政策奖补。与此同时,加强技能培训促进技能就业、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每个乡镇至少发展两个就业扶贫车间目标,年底对各乡镇发展的就业扶贫车间情况进行了实地查看,对符合条件的“扶贫车间”进行挂牌。截至目前,该县已引导企业在乡镇建立扶贫车间39个,吸纳就业总人数731人,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88人。与此同时,该县加大了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着力促进贫困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共开发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125个,开发保洁员、农家书屋管理员等就业专岗800个,用于安置贫困人员就近就业,目前已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513人就业,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员就近就地就业。
培训,拓宽就业扶贫渠道。为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提高贫困劳动力生产技能,该县根据乡镇产业特点、培训对象实际情况,以葡萄种植、井冈蜜柚种植、水稻病虫害防治、家政技能等为培训内容,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并引导、支持参训贫困人员创业就业。截至目前,共开办了35期培训班,培训了1364人。去年6月,该县醪桥镇三和店蔬菜种植基地合作社被评选为“江西省就业扶贫示范点”并经省人社厅授牌,该基地于当年6月29日正式挂牌,为全省首批示范点。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贫困户可以从合作社得到一定的分红,既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又提高了贫困户年收入。同年8月,江西省景旺精密电路有限公司、新时代皮具有限公司再获省人社厅授牌“江西省就业扶贫示范点”。同年11月份,新增吉水县千语种植专业合作社就业扶贫示范点。同时,组织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专题调研,进一步宣传返乡农民工认定措施,大力提升农村贫困人员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吉水县丁江镇贫困户郭水根父子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贫困户达65%以上,为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确保脱贫路上一个也“不掉队”,吉水县建立了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构建“五道防线”为健康扶贫“护航”。对贫困户在享受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大病保险、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和民政大病医疗救助等四次救助后,增设了500万元的贫困户大病救助基金,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实施再次大病救助,确保贫困户医疗报销90%以上,有效解决了贫困户治病难、难治病的问题。
吉水县大力推广将废弃养猪场改造成扶贫车间
该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健康扶贫“五道防线”保障机制。第一道防线是:贫困户免费参加城乡居民医保,贫困人口在本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费用,不用扣减基本医疗报销的门槛费,直接按城乡居民政策予以报销。第二道防线是:免费参加新农合大病保险,对贫困人口住院后发生的费用,按城乡居民政策报销后,达到大病保险补偿标准的再予以报销。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下降50%,即由1.5万元降至7500元。同时补偿比例分段各提高5%。第三道防线是:建立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制度,贫困户医疗商业补充保险目录内费用可报销90%,目录外费用可报销80%,年封顶线为25万元。医疗报销不设起付线。第四道防线是:实施民政大病医疗救助,对贫困人口中特困供养人员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不设起付线,予以全额救助,6万元封顶;低保对象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不设起付线,按75%比例予以报销,3万元封顶。第五道防线是: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救助制度,在以上四道保障线报销后政策范围内的自付费用,不限病种,不设起付线,再次报销70%,封顶线2万元。
同时,为解决贫困户因为患有慢性病、长期服药治疗负担重的问题,吉水县2017年出台了门诊特殊慢性病救助政策,并在省市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三放宽一提高”(放宽条件、放宽病种、放宽程序、提高额度)的新政策,简化贫困户门诊费用报销程序、降低救助门槛,不在目录内的其他慢性病也可报销,报销额度提高到5000元。针对贫困户就医看病难、医疗报销难的问题,为贫困户的基本医疗开辟绿色通道,在县级医院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不收取住院预付金,实行“一站式”结算。2017年,全县贫困户住院总人次数9817人次,住院总费用5120.7万元,报销费用4792.39万元,报销率达93.6%;门诊总人次数1320人次,门诊费用报销95.45万元。
游客在井冈蜜柚基地享受采摘的乐趣
文化扶贫:让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按照省里提出的“扶志、扶智、扶德、扶勤”要求,突出文化扶贫、精神扶贫,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吉水县从2016年以来,组织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每个贫困村安排5万元,打造“十个一”扶贫文化村(即:一名义务宣传员、一个道德评议会、一支志愿服务队、一批文明示范户、一部村规民约、一组家风家训、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一个文体活动小广场或小舞台、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期身边好人榜)。通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树立“脱贫光荣”信念。
吉水县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带头和示范地区之一,干群扶贫氛围日益浓厚,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硬的举措、更扎实的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中做到不扶懒、不扶不孝,突出“志智双扶”,即在扶智力、扶技术的同时,更要强调扶志气、扶志向。结合农村经济发展,除了产业扶贫,也要进行文化扶贫,关注贫困群众的精神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近年来,吉水县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文化扶贫的重要载体,致力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一条“平台展示+特色文化+人才培植”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之路。
贫困户在水南镇扶贫车间上班
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特色发展,吉水县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力:
打造硬性文化展示平台。从扶持经费中切出部分资金,用于文化创建。由县委宣传部、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整合多部门资源,联合各乡镇党委政府,扶持发展村级文化墙、文化广场、农村书屋和村史馆,在宣传扶贫政策的同时,突出“一村一色”,对接农村旅游扶贫工作,向村民和游客展示农村特色文化。
有机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秉持“大文化”的理念,充分尊重群众的文化意愿、欣赏习惯和特长爱好,依托文化广场组织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送戏曲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培训下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地特色文化有机融合,演出乡土节目,展示民间才艺,倡导文明乡风,扶持建成了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广场。
以人为本加固文化基石。注重农村文化人才的培植和管理,依托农村书屋和村史展示馆,对接智力扶贫工作,做到校内有教育,校外有宣传,联合县图书馆、县博物馆等相关单位对农村文化创建工作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指导,确保农村文化形式展示不走样、不变形,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提振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如果说产业扶贫是让贫困群众“富口袋”,那文化扶贫就是“富脑袋”,文化扶贫往往能用最少的钱,收到最大的效果。“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天的吉水,正以她深厚的历史传承和蓬勃的发展动力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奋力拼搏。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在这新时代的春天里,吉水正在沐浴着春风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