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岳村鈲子”,一种古老的民间打击乐表演,源于求神祈雨的祭祀活动,与当地百姓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原本单一的随节奏上下颤动经过艺术改革,形成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动作,从民间向舞台表演的转换既不失传统的风格特色,又适应时代演奏之需。本文将从生活需求、艺术功能、大众审美角度分析舞蹈表演在打击乐“文水鈲子”中存在价值。
关键词:生活需求;艺术功能;大众审美
“文水鈲子”发源于山西省文水县凤城镇岳村,当地百姓称之为岳村鈲子,是文水古老的民间打击表演艺术形式,是祭祀祈雨仪式的音乐。演奏时使用一种当地人俗称鈲子的特制打击乐器——铜质小钹擦击,因其声“鈲鈲鈲鈲”而得名,通过鼓、钹、铙的演击,模拟电闪雷雨的艺术效果,以满足祈雨的需要。
1991年经多方挖掘整理并大胆创新后,“岳村鈲子”有了突破性发展,创编了“弓步错击”、“跨虎擦击”、“跳叉拍击”、“童子拜佛”、“丹凤朝阳”等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并配合布阵组画式的表演队形,有“方阵”、“圆阵”、“群花阵”、“四角阵”、“八字阵”、“天门阵”(“阵”即队形的意思,取“阵”是因其起源于祭祀仪式)等阵图,呈现出“二龙戏珠”、“双龙出水”、“龙有八卦”等画面,得到多方赞誉,舞蹈表演的融合在打击乐“鈲子”呈现在占据有重要的地位。
一、从生活需求角度分析
随着历史的变迁,“鈲子”在人们生活需求中不断变化。“岳村鈲子”作为祭祀祈雨的音乐影响着当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一方面随着祈雨文化代代传承,仍保持着其作为祭祀仪式的庄严,气势宏大;另一方面因其十分灵验的佳话在民间口口相颂,广为流传,并逐渐与民众的生活习俗相融合,成为迎神赛社和日常迎宾时重要形式,传承至今仍在每年正月元宵节时表演,表达人们欢庆喜悦之情。
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现代文化和新型娱乐方式进入大众的生活,大众文化兴起。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鈲子”这一大众文化成为当地人民喜庆丰收、表达美好愿望的艺术载体,打击乐为主的演奏方式与舞蹈艺术密切结合,利用鈲子灵活的特点,把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融入其中,以及舞蹈技巧的运用,增加了可观性。
从祈雨祭祀仪仗到纯碎的民间艺术,“鈲子”这一传统文化因舞蹈表演的融入,更好的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需求,绽放着浓烈的乡土气息,集聚着时代刚劲,鲜活独特。
二、从艺术功能角度分析
“文水鈲子”最初功能就是祈雨,在靠天吃饭的环境下,祈天降雨是千万年来当地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地祭祀祈雨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是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社会需求决定了实用性是其最初存在的主要功能。
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文水鈲子”进行了适时地转型,功能发生变化,其实用性功能减退、艺术功能的价值提高,逐渐转变为民间传统艺术文化一部分,成为人们内在情感的表达方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文水鈲子”在其原有的演奏方式上,与舞蹈表演创新性的结合,演奏时加上舞蹈动作使得整个画面视觉效果更好,如图即是在打击小钹时配合身体的旋转与重点左右移动,并配合队形的变化,整个画面更加能够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传承和发扬了这一民间艺术。
源于传统、高于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保留其原初形式与内容,加以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和创新,“文水鈲子”的自身魅力与舞蹈的感染力结合使得其重新焕发出光彩,在众多传统民间音乐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从大众审美角度分析
在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们的发掘整理和政策支持下,“文水鈲子”走进社会视野,得到广泛关注,进入了大众的视线。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先辈们不仅增加了队形的变换,更规范了动作,要求表演者做到松膀活腕,身体随节奏上下起伏,胯部左右摆动,身体随着音乐律动做出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与“鈲子”的演奏方式配合呈现,由单一的、静止的成为现在流动的、丰富的动作和画面,提高了表演层次和艺术造型,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观,达到大众审美的标准!
过去有一种说法“岳村鈲子去祈雨,只能男来不能女”。这种民间说法带有重男轻女的色彩。改革后,队伍中增添了女性表演者。女队员的加入让整个队伍顿时活跃轻盈,既刚又柔,表演时忽而转身一手划圈,双腿在转身是弓箭步同跳,舞动轻盈自如。女子柔美的舞蹈动作与男子粗犷的打击鼓点既不失祈雨的虔诚更不失舞者风范,刚柔相济,注重表演效果和视覺美,不仅适应了时代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
改编后的“文水鈲子”将打击乐演奏与舞蹈表演融为一体,豪放稳健的舞蹈动作夸张而又真实的表现了当时人们祈雨的场面和心境,场面宏伟、气势磅礴,艺术效果震撼人心。
四、总结
根植于黄土地的特有文化“文水鈲子”已是民间活动的传播载体,在传统打击乐基础上融入舞蹈表演,相辅相成的音舞结合形式让观众听觉、视觉有了双重享受,大众的认可与参与度提高,其社会地位、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升华,舞蹈表演的价值不可言喻。
文化冲击交融的今天,“文水鈲子”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想要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需淬炼其演奏方式,提升舞蹈表演的艺术表现力,以达到舞台艺术的标准,能在不同的层面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使其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胡渝峰.山西文水岳村鈲子探析[J].大舞台(双月号),2009(05).
[2]褚智慧.山西省文水县“文水鈲子”的民俗主体与民俗传承调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2011.
作者简介:马丹,广西艺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