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什么是专业特质

2018-05-30 11:00樊卿
报刊荟萃(上) 2018年5期
关键词:专业化专业

摘 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专业人士的时代,专业人士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究竟什么才是专业人士?什么才是专业特质?本文拟梳理相关的学术探讨,以其对日后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专业;专业化;专业特质

现代社会是一个“专业人士的时代”,在一般大众看来,专业是稀少和特殊的,专业人士在社会中也是少数人群,专业人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也并不容易获得,那么究竟什么是专业?专业人士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拥有什么专业技能,从上世纪50年来以来,社会学界就开始探讨这一议题,学者们认为要建立一套行为规范,一方面能将所在行业和其它行业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能借此提升专业的能力、声望和地位。这些行为规范的建立过程,正是专业形成的过程。本文将梳理这些对专业的讨论,以其对日后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启示。

学者对专业的讨论早期从结构-功能取向出发进行阐述,法国社会学者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他认为社会分工体系(the division of labour)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运作的基石,分工体系提供了众多职务,足以将散落的众多个体转变为有组织的结构体,因而化解成员人数扩张可能带来的解体危机。涂尔干特别强调职业群体(professional group)的重要意义,过去家庭是国家与个人的之间的中介,但是社会逐渐发展的情形之下,家庭功能逐渐萎缩,职业群体却越来越重要,现代人是职业人,每个人一生当中花很多时间精力在自己的职业之上,当他以职业身份融入社会的分工体系,被整合进入职业群体之内,其实也就是整合进整个大社会之内,职业群体对内加强不同职业阶层的接合、发展职业道德,这便是现代社会得以稳定的基础。

在功能论盛行的 1950-1960 年代,除了从社会整合的宏观角度来探讨专业外,学者们关注的以下两个议题:1)专业具有什么“特质”(traits),专业和一般职业有什么不同(Parsons,1968;Millerson,1964);2)以及专业是怎样形成的?学者们将专业形成的过程视为“专业化”的过程,“专业化”就是该职业获得专业特质的过程,学者们试图找出专业发展的普遍模型(Wilensky,1964)。

一、专业特质

最早系统论述专业“特质”的学者是Abraham Flexner,1915年他在一个题为“社会工作是否是专业”(Is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的著名專题演讲中提到了一门职业需要具备六个标准才能被称得上是专业:

(1)专业是属于智力性(intellectual)的活动;

(2)处理专业的知识是通过学习得到,而且是建立在可观的知识之上,而非

简单的例行工作;

(3)专业工作是实践性强,目的明确,并非学术理论性的;

(4)可以经由专业养成教育,专业技术也可以通过教导学习;

(5)具有强大的内部组织;

(6)具有利他精神(altruism),以献身社会为宗旨。

Flexner所讨论的专业特质一方面指专业的理性,强调专业必须具有通过学习和被教导才能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也强调利他导向的专业精神。

此后,Greenwood(1957)检阅了社会学的相关文献后,总结出何为“专业”的五项属性:

(1)专业有系统的理论体系(systematic body of theory);

(2)具有专业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

(3)大众认可(sanction of the community);

(4)被认可的道德规范(regulative code of ethics);

(5)专业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

Greenwood(1957: 46-47)强调专业应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的学习必须通过正式教育来获得,因此,一个职业要想获得专业地位,必须臣服于正式化的教育。

随着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分工体系越来越细,西方社会兴起了一种“专业化”的社会运动,其他行业也以成为专业为重要目标,并试图符合社会所认可的专业特征(Wilensky,1964)。因此专业特质研究的焦点放在专业具有哪些特征,专业特质论参照在中世纪大学里就开始发展的神学、医学与法学等专业团体的发展,将神职人员、医生与律师视为传统的专业,并以这些专业的特征来检视社会的其他职业。虽然并非任何职业都可以发展成专业,但在“专业化”的社会运动中,一些“模仿”传统专业特征而越来越“像”传统专业的组织及其成员,都有可能拿到专业的“入场券”,为社会大众所认可与尊敬。

当然,“特质论”的观点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判,Johnson(1972: 17-8)认为,这种着重于专业的功能与特质的研究,实则是为了获得专业特权合法性所做的策略性宣称(例如利他的精神),而非专业真正具备的特质。Austin(1983)则认为,特质论的分析是立足于传统的专业,如医生、律师等,将这些专业的要素应用到其他职业上,并以此判断某一职业是否为专业,这明显地犯了逻辑上的谬误。

二、“专业化”过程论

与静态的特质研究相比,对“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过程的研究更强调专业形成的动态过程。对专业发展的过程提出较具体论述的是Wilensky(1964),在针对18门职业10分别进行个案研究后,他提出不同的专业在“专业化”过程中所共同经历的发展模式:一、专业工作应该是全职工作的需求,并有其特定工作范围;譬如生病的病人需要全天候的照顾,所以促使了医师与护理成为一门专业;二、出现专业人员的培育训练机构,专业的培训机构或是训练学校(training school)出现,稳定地发展出专业所需的课程、学术学位,通常训练也会采用较高的标准,令专业人员学成之后能用有具权威性与排他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三、思考一些有关专业灵魂的追求(soul-searching),譬如专业中的积极份子会致力于探究这门职业是否为专业?专业的任务什么?专业的价值观是什么?如何与外部相邻专业或职业竞争?四、在政治上进行倡导,争取法律的支持来保障其工作内容,譬如证照考试、资格限制等方式,以建立专业权威。五、最后制定专业伦理规则,排除不合格的与无节操的从业人员。

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运用互动论的观点,探究在社会上一个职业是如何获得专业地位的过程,他们认为专业是社会环境互动的产物。这一学派认为专业其实是一个互动与社会流动的过程,人们投入时间与精力来取得专业的头衔,无非是想藉此取得社会地位的流动或是维持现有的地位,一项职业“专业化”的过程,其实是职业中的群体改变他们本身与其形象,意图获取社会地位的过程。因此,专业并不像特质论探讨的那样是一群事先预定出来的职业,而是可以透过“专业化”取得社会声望与地位过程。

综上所述,“专业化”的观点也承认专业在社会中的重要功能与地位,认同“专业化”需要具备某些特质,只是不认同专业特质论静态的观点,与其用所谓的专业标准来检视社会里的各种职业,不如讨论一门专业如何为社会大众所认可,以历史性的、微观性的视角来探讨其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Austin.D. The Flexner myth and the history of social work. Social Service Review,1983(57)3:1357-1376.

[2]Durkheim.Emile,Professional Ethics and Civic Morals. London:Routledge.1957.

[3]Greenwood.E.,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Social Work,1957(2), No. 57:45-55.

[4]Millerson.Geoffrey,The Qualifying Associations: A Study in Profession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Wilensky,Harold L.1964.

[5]Parsons.Talcott,Profession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New York: MacMillan.1968(12).

作者简介:樊卿(1977—),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媒介社会学,比较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专业化专业
对话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基于学科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心得体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教授说专业——部分专业解读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