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 孙俊铭
摘 要:为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叶锈病的田间抗性,特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扬麦18、扬麦19、镇麦5号、扬麦158、镇麦8号、扬麦13、扬麦12等品种的小麦纹枯病发病较轻,对小麦纹枯病田间抗性表现较好;镇麦8号、扬麦12、扬麦158、镇麦5号、扬麦19等品种的小麦叶锈病发病较轻,对小麦叶锈病田间抗性表现较好。建议在小麦纹枯病、叶锈病重发区,推广种植扬麦19、镇麦8号、镇麦5号、扬麦12等品种。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小麦叶锈病;抗性;小麦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9-0064-02
小麦纹枯病(Rhizoctonia cerealis)、叶锈病(P.recondita)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1,3-4],近年来这2种病害在庐江地区的重发频率增加,严重影响了小麦的高产、稳产。为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叶锈病的田间抗性,笔者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工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小麦品种 扬麦12、扬麦13、扬麦15、镇麦5号、宁麦16、皖麦32、扬麦18、扬麦19、镇麦8号、扬麦158共10个品种。
1.2 试验设计 将10个品种种植在同一块田中,每个品种3次重复,共3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11.1m、宽3.6m,小区净面积(不包括沟宽)40m2。重复间沟宽20cm,重复内沟宽15cm,沟深均为15cm以上,试验区四周设宽2m的保护行。
1.3 试验田概况 试验田设在庐江县同大镇薛家圩村,小麦直播田,为近年来小麦纹枯病、锈病连续发病较重的地区;试验田地势平整,排灌方便,易于田管,肥力水平中等,质地中壤,pH值5.0,有机质含量1.89%,所有参试品种均安排在同一田块内;采用撒播法,于11月9日播种,播种量165kg/hm2,每小区播种量0.66kg。试验区总纯氮用量195kg/hm2,其中:基肥、苗肥、腊肥、冬后拔节肥分别占总纯氮量的50%、15%、15%、20%;磷肥(P2O5)用量为75kg/hm2,全部作基肥;钾肥(K2O)用量为112.5kg/hm2,基肥、穗肥分别占施钾总量的65%、35%。试验全过程均不施药防治病害,其他田管措施相同。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1.4.1 调查时间 小麦纹枯病:3月上旬开始调查,每3d调查1次,初见病株后每5d调查1次,至病情稳定后止。小麦叶锈病:小麦乳熟末期调查1次最终病情。
1.4.2 调查方法 (1)小麦纹枯病:每小区固定5个点(其中至少有1个点发病),每点定查20株。以株为单位,采用叶鞘和茎秆发病程度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级,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1级:叶鞘有典型病斑,茎秆无病;2级:茎秆发病,病斑环茎占周长1/4~1/2;3级:茎秆发病,病斑环茎占周长1/2~3/4;4级:茎秆发病,病斑环茎占周长3/4以上;5级:病害烂茎一周,茎秆软腐折倒。(2)叶锈病: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固定调查20株,每株调查顶部3片叶,以每片叶上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6%以上[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纹枯病始病期差异 试验结果表明,各小麦品种间纹枯病始病期差异较大。扬麦15发病最早,始病期为3月25日,镇麦5号发病最迟,始病期为5月1日(表1)。
2.2 不同品种小麦纹枯病田间病情消长动态 参试的不同小麦品种田间小麦纹枯病均于齐穗期至灌浆期出现发病高峰,小麦灌浆期病情进入稳定期;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田间小麦纹枯病病情增长较快(图1、2)。
2.3 小麦纹枯病病情稳定期不同品种间病情差异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品种间小麦纹枯病病情差异较大。小麦纹枯病病情稳定期(5月11日)调查,扬麦18、扬麦19、镇麦5号、扬麦158、镇麦8号、扬麦13、扬麦12小麦纹枯病发病较轻,平均病株率分别为0.33%、1.00%、1.00%、1.33%、1.67%、2.67%、4.00%,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0.07、0.20、0.20、0.33、0.40、0.67、0.93;扬麦15、皖麦32、宁麦16小麦纹枯病发病较重,平均病株率分别为51.67%、45.33%、30.33%,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18.00、16.13、9.20,扬麦18、扬麦19、镇麦5号、扬麦158、镇麦8号、扬麦13、扬麦12小麦纹枯病病情显著低于扬麦15、皖麦32、宁麦16(表1)。
2.4 小麦叶锈病病情稳定期不同品种间病情差异 小麦叶锈病病情稳定期(5月21日)调查,镇麦8号、扬麦12、扬麦158、镇麦5号、扬麦19小麦叶锈病发病较轻,平均病叶率分别为1.78%、1.89%、4.11%、4.22%、5.22%,平均病情数指分别为0.20、0.23、0.48、0.47、0.58;扬麦18、宁麦16、扬麦13小麦叶锈病发病较重,平均病叶率分别为20.67%、15.33%、14.22%,平均病情数指分别为3.26、2.86、2.89,镇麦8号、扬麦12、扬麦158、镇麦5号、扬麦19小麦叶锈病病情显著低于扬麦18、宁麦16、扬麦13(表1)。
3 结论与讨论
(1)小麦不同品种田间小麦纹枯病均于齐穗期至灌浆期出现发病高峰,小麦灌浆期病情进入稳定期,小麦孕穗至抽穗期是田間小麦纹枯病病情激增期。
(2)不同的小麦品种间小麦纹枯病、叶锈病病情差异较大,扬麦18、扬麦19、镇麦5号、扬麦158、镇麦8号、扬麦13、扬麦12小麦纹枯病发病较轻,对小麦纹枯病田间抗性表现较好;镇麦8号、扬麦12、扬麦158、镇麦5号、扬麦19小麦叶锈病发病较轻,对小麦叶锈病田间抗性表现较好。
(3)大力推广种植小麦抗病品种,是实施小麦病害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量的重要措施。建议在小麦纹枯病、叶锈病重发区,推广种植扬麦19、镇麦8号、镇麦5号、扬麦12等品种。
参考文献
[1]花日茂,陈军,孙俊铭,等.安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05-107,112-113.
[2]刘家成,李刚,胡全胜.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95:99-110.
[3]檀根甲,季伯衡.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1):70-75.
[4]师丽红,张娜,胡亚亚.10个小麦新品种(系)抗小麦叶锈病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4):2900-2908.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