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民夜校”推进四川省文化扶贫的机制和路径研究

2018-05-30 09:27龚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典型案例问题及建议运行机制

龚洋

摘 要:农民夜校作为四川省文化扶贫亮点工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优化,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文研究了以“农民夜校”推进四川省文化扶贫的机制和路径,为准确理解农民夜校的内涵和特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民夜校;理论来源;运行机制;典型案例;问题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8-0144-03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扶贫先扶志,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扶贫工作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扶贫工作主要以传统扶贫和文化扶贫构成,而在文化扶贫日益成为重点的背景下,“农民夜校”尤为亮眼,并在有序开展中取得显著成效。

1 开办背景

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文化扶贫主要从“人”出发,更注重加强贫困人口智力开发,以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的方式,改变“等靠要”的输血扶贫方式,建立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造血扶贫之路。

目前,全国性文化扶贫项目有:“万村书库”工程、“手拉手”工程、电视扶贫工程、为农村儿童送戏工程、报刊下乡工程等,在成效上,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提高了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和提升了农村生产力。

四川是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较多的省份,尤其以甘孜、阿坝、凉山为代表的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为代表的山区,是典型的脱贫帮扶对象。2016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开办“农民夜校”的通知》[1]强调将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开办“农民夜校”,“农民夜校”是四川省在遵守《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要求下,根据《四川省文化扶贫专项方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成果:4.5万余所“农民夜校”平台,有效帮助了贫困农民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致力帮助16个贫困县摘帽,3700个贫困村退出,105万贫困人口脱贫[3]。

2 运行机制

农民夜校以《四川省“农民夜校”教育培训大纲(试行)》为标准,秉着“缺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原则,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主,针对性的脱贫培训,确保贫困户普遍掌握1~2项实用技能,带动更多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致富。

2.1 课程安排 “农民夜校”开设了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技能、文明新风、文化科普五大板块课程。时事政策上,借助夜校平台,传达国家扶贫政策,并将村务公开,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法律法规上,以党内法规和“十九大”精神为主体,贯彻落实党的决议和部署;技术技能上,立足本村产业发展,根据“问诊”清单,按照劳动力构成、文化程度、作物种类、畜牧养殖因素分类展开技术支持[7];文明新风上,尊重少数民族风俗观念,破除封建小农思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成文明和谐新农村;文化科普上,社会组织借助夜校平台讲授科学文化知识,如:春节前夕,达川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亭子监管所3名执法人员走进亭子镇青云村,联合青云村村民委员会,借助夜校培训平台,组织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60人进行了农村聚餐办宴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科学普及农村“坝坝宴”食品安全知识。

2.2 教学方式 轻松多样,因材施教。凉山冕山镇小山村的喜德农民夜校[6],利用晚上、空闲的时间开展脱贫培训,用唱歌、跳舞、看新闻的形式寓教于乐,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德阳脱贫工作,以个人实際为导向,农民群众根据自身情况“点课”,教师讲群众能听懂的大白话,举农民身边的例子,调动了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群众“主动学”内生动力。

2.3 持续投入 四川省按照有场地、有标识、有人员、有设备、有师资、有教材、有制度、有活动的“八有”标准[8],从领导干部、技术专家、致富能人中择优聘请专兼职教师,确保每所夜校至少有6名相对固定、素质较高的教师,并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如:达州市委严格对照“农民夜校”八有标准[9],把市财政年度党建工作经费1500万元,全部用于全市基层活动阵地建设,其中685万元集中用于总共2744个行政村“农民夜校”教学场所建设,统一规范化打造夜校软硬件,确保了夜校师资完善、制度跟进及学用便利,为夜校运行建立了长效机制。

3 农民夜校案例与成效

3.1 案例分析 2017年11月30日,彭州市天彭街道檀木社区“农民夜校”授牌。彭州以农民增收致富需求为导向,建立市、镇、村三级“农民夜校”,开设4种不同类型的“农民夜校”。即以村为单位,建立村级“农民夜校”标准班;以镇为单位,建立镇级提高班;以优质教育培训机构为载体,建立市级示范班;以特色产业为纽带,集中优质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精品班。

彭州当地明确坚持按需开课,提高“农民夜校”吸引的同时,建立师资库,并在每个村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党员中至少确定1名政治坚定、业务熟练、群众信服的人员负责校务日常工作。

广元旺苍县“农民夜校”示范点[12],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网上与网下结合,在抓好面对面实体培训的基础上,紧紧依托党员e家和远程教育站点等平台,开办“网上夜校”、“掌上夜校”、“夜校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学习内容,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外出务工农民学习需求。同时,通过开展以“乡村法治大讲堂”[13]为载体系列活动,开办法律门诊、法治图书角,培训法律明白人,为“农民夜校”注入了新活力,进一步扩展了法治宣传教育阵地,让广大干部群众丰富了法律知识。

3.2 成效总结 农民夜校建设成本低,培训周期短,效果明显。夜校场地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主,整合村级学校、“一村一幼”教学点、民俗文化院坝、农家书屋[10]等,充分利用现有的党员远程教育设施;培训采取随学随用,即时补充、跟进技术指导的方式,促进夜校“时时学”成为常态;同时,四川省委组织部派出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农民夜校”挂牌授课情况进行检查,并免费发放统编脱贫教材。

农民夜校的可参与性强,利于农民参与。农民夜校具有灵活的学习方式,丰富的学习内容,如根据实际情况在农民院坝、田间地头、养殖现场授课,使培训贫困户亲自参与、现场实践,这对知识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会更加形象深刻。

农民对夜校认同度高,参与意愿强烈。农民通过夜校教师讲授和有关专业技术的学习,夜校以农民“点菜”、学校“下单”、能人“下厨”的方式,传播农业科技,使农民掌握产业技能,加上保障度高(“五大政策体系”提供政策保障,“五大扶贫机制”促进开发创新,“六大保障举措”逐步实现农民夜校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结合),使夜校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4 农民夜校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办学主体认识不够深 部分村两委将“农民夜校”同“思想品德课”等同,对教学活动实际开展上“不关心”,检查时“闭门造车”,编造记录迎检。

4.1.2 办学客体留住较难 农村多留守残儒,文化水平学习和兴趣不高,加之交通不便等因素,群众流失度较高[17]。究其原因,在于夜校村民流动性大,人口占比不合理,缺乏有效载体和组织渠道,缺乏渗透力和感召力等。

4.1.3 办学文化环境不同 藏、彝、羌族占四川贫困县多数,文化差异大,民风民俗观念不同,不少教师不了解当地情况,导致除了技术培训外的文明新风和文化科普板块受众反响小,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網络普及导致少数民族文化流失严重,而文化丰富,节日活动多,更需要开设本民族文化课堂,通过继承、发展、创新民族文化,吸引国内外旅游资源,助力脱贫。

4.2 建议

4.2.1 引进产业发展,锻造夜校技术平台 只有产业发展起来,创业就业机会多了,才能吸引青壮年回村。当前农村脱贫后劲不足,在于劳动力大都流向东部沿海,村里可创造财富的青壮年不足。因此,如果提供稳定就业机会,缩小村内外收入差距,势必吸引一批青壮年回流。

对于贫困县、乡、村,政府有必要将城市过剩产业引导至贫困地区,给与经济和政策支持,包括土地期限,税收返还,银行贷款等,同时将优惠同村民就业情况挂钩,有了产业和投资,自然有利于人口回流和乡村脱贫。农民夜校紧跟产业和村民。在产业岗位上,夜校提供产业岗位技术支持,帮扶村民就业;在村民上,对回流青壮年予以证书奖励和政策扶持,鼓励吸引外乡人口参与就业,竞争机制将提高村民就业脱贫活跃度。对于农业产品,夜校联合村委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村民产品进行集中收购、线上销售,真正成为产业、村民对接提供桥梁。

如:成都市明月村,以文创产业发展起来的旅游型乡村。茶叶和陶瓷是明月村的历史基础,随着外来承包商的进入,茶叶种植和陶瓷制作产业化,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吸引新村民加入经济、文化建设,同时村委将其打造成旅游示范点,每年仅游客就达到200万人次,带动产品销售、饮食住宿、logo品牌软财富上亿元,不但使明月村村民大量回流,甚至有了外村村民千金难入的局面。

4.2.2 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藏、彝族大多集中在贫困较多的凉山彝族自治区,火把节、插花节、赛装节、虎节是彝族节日,藏历年、沐浴节、望果节、转山会、牧民节是藏族节日,藏族林卡节会组织赛马、射箭活动,以求雨和祈子为主题谢水节中,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

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成特色文化产业,由民族文化长者担任夜校文明新风板块教师,对于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传承、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如近年来云贵川"彰显古彝雄风·助推文产繁荣"主题文化产业博览会[19],丰富了民族地区精神文化建设,但受众面窄、辐射区域主要在西南片区,时间短,影响有限,难以持续性增收致富。

4.2.3 调整夜校考核机制,加大保障力度 将夜校发展同干部业绩考核挂钩,激发干部对夜校文化扶贫的积极性。调整教师考核制度,如根据授课类别、交通条件、成果运用等方面,细化教师补贴标准,避免“教好教坏一个样”情况发生[21];制定奖励机制吸引群众学习,如提供培训合格证书、就业推荐书,促进村民就业和创收[22],有利于促进夜校发展长效化、持续化,推动脱贫攻坚事业完成。

参考文献

[1]《十三五规划纲要》

[2]《十三五扶贫攻坚实施方案》

[3]《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4]《四川省文化扶贫专项方案》

[5]《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

[6]《关于全面开办“农民夜校”的通知》

[7]《四川省“农民夜校”教育培训大纲(试行)》

[8]张世定.文化扶贫:贫困文化视域下扶贫开发的新审思[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6(02):61-64.

[9]张世定.对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工作的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1):96-101.

[10]张世定.文化扶贫:贫困文化视阈下扶贫开发的新审思[J].中华文化论坛,2016(01):31-36.

[11]张世定.对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工作的审视[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01):60-63.

[12]边晓红,段小虎,王军,等.“文化扶贫”与农村居民文化“自组织”能力建设[J].图书馆论坛,2016(02):1-6.

[13]靳翠萍.城市化视域下的农村文化扶贫[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89-94.

[14]杨亚静.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扶贫研究[D].中南大学,2013.

[15]方清云.贫困文化理论对文化扶贫的启示及对策建议[J].广西民族研究,2012(04):158-162.

[16]胡吉红.当前我国农村的贫困与文化扶贫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

[17]夏芳.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扶贫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8]杨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野下的农村文化扶贫问题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5.

[19]韩震.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2015.

[20]杨欣然.广西农户参与扶贫项目后续管理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2015.

(责编:王慧晴)

猜你喜欢
典型案例问题及建议运行机制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
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煤炭行业工伤保险存在问题的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外贸实务教学中的应用
工程建设试验检测产学研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检察权透明运行机制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