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锋
前不久,我听了两节练习课。一节是一年级的“连词成句”,一节是六年级的“练写片段”。
第一节课开始,老师单刀直入,映示课件,让学生“连一连,读一读”。
一个男生反应迅速,抢得先机:“爸爸在天上飞。”“鸟儿在家里看报。”话音未落,哄笑满堂。
老师笑问:“你爸长翅膀了?你家鸟成精了?”
“我爸爸是一名飞行员!”学生认真地说,“我家的鹦鹉聪明着呢,爷爷读报,它就跟着学,学得很像!”
“甭管像不像,一定要记住标准答案——鸟儿在树上飞。爸爸在家里看报。”老师郑重其事地宣布,“不符合标准答案的,一律算错,错了扣分!”
“老师,我不要分!我要翅膀!我想像爸爸一样在天上飞!”学生很率真。
那些看似平凡的字眼,在学生的眼里却发着光,有着不一样的风景。
……
在我看来,教学不是苦逼学生就范“标准答案”,而是在乎“语言冲撞”背后隐藏的思维边界:一个人使用的语言决定了他思维的边界。执教者的思维边界很明晰,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边界也很清晰,就是自由地游离于“标准答案”之外。学生连词成句靠的是“图像化”“生活化”“童心化”的原初思维,再现的是他的生活环境与年龄特征——“爸爸在天上飞”“鸟儿在家里看报”——既是生活的写真,又是鲜活的拟人。学生应时而作,率性而为,风格浑然天成,就是把自己特有的想法,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看似“无心”的一连,连出了一种文学、一种艺术、一种“原创”——从一片混沌中创造出自己的秩序。“老师,我不要分!我要翅膀!我想像爸爸一样在天上飞!”就连学生自己都无限心仪这样的创作,每一个文字都好听。
我们如此在乎学生和教师“语言冲撞”背后隐藏的思维边界,其奥义在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这一最核心的问题只能学生自己解决。因为人只能独自承担个人的命运,但最美的仍是那些肝胆相照的对话时刻——学生与教师进行的第一次“讨论”,它是学生一生中所有文明“说理”的启幕。养成了“讨论”与“说理”的习惯,才能使学生不盲从“标准答案”;才能使学生我口说我心;也才能通过生动平凡的日常教学激发学生向内生长的力量。
第二节课一开始,老师就开宗明义,让学生写一个片段,用上“蹑手蹑脚、勇气、不顾一切、真诚”——
学生们的笔尖在纸上起舞……不一会儿,习作交流便开始了。一名学生代表担任主持人,他先请同学们自告奋勇地读自己的习作:
一个男生读道——
小弟弟降生了,我家又添新人。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妈妈的房间,妈妈正要给弟弟喂奶。襁褓里的弟弟眯着眼睛,一口含住妈妈的乳头,这是他吃过的第一口奶。它上面有他击溃所有禁锢的勇气,而那很可能是他这辈子第一次不顾一切。因为汩汩的奶水里,浸透着妈妈真诚的爱心。
一个女生站起来点评:这段话不仅用上了指定的词语,而且用得恰如其分。譬如,为了不打搅刚出生的小弟弟,“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妈妈的房间”,“蹑手蹑脚”一词表现了“我”的动作很轻,像猫走路一样悄无声息,说明我懂事、体贴、爱护。再如,“一口含住妈妈的乳头”的“含”字,既表现了小弟弟的急不可耐,又说明了人一出生就会吃奶的本能。还有,“它上面有他击溃所有禁锢的勇气,而那很可能是他这辈子第一次不顾一切。”这种吃奶的“勇气”以及“不顾一切”,写得形象、生动,而且超越我的想象与能力。我愿意向他学习!
“写得好!评得好!”一个男生说,“能把‘蹑手蹑脚、勇气、不顾一切、真诚四个词放到刚出生的弟弟吃妈妈奶的描写中去,并且写得形象、生动,让我如见其人!了不起!”
“你们两位同学评价的语言真实。”主持人说,“让我们听听老师的点评!”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有过把奶头第一次放到孩子嘴里的经历。”老师说,“如果讓我写孩子吃奶,我真不及这位同学的高度。尽管能写出这样文字的同学属于‘小众,但是他的文字细腻传神。这段文字真的很美好,我愿意向美好的事物低头!”
教室里,一阵热烈的掌声!
掌声过后,主持人说,“请作者谈谈自己的写作体会。”
“我发现,妈妈始终低头看着抱在怀里的小弟弟。这也许就是老师说的‘我愿意向美好的事物低头吧!”小作者接着说,“我还发现,妈妈好像很‘怕弟弟,看弟弟的眼神既轻轻的,又重重的。那是一种我读不懂的目光……但这种目光亲切像故乡,我的乡愁便是妈妈。”
……
“我愿意向你低头!”老师诚恳地夸赞,继而问小作者,“妈妈好像很‘怕弟弟”,你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
“妈妈的眼睛好像在说话,宝贝、宝贝快长大,长成爸爸一样的男子汉。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雄壮、勇敢、担当,意味着在紧要关头,不顾一切……” 小作者振振有辞,“妈妈的眼语告诉我——后生可畏!”
“好一个后生可畏!”老师伸出大拇指!
在这个瞬间,我领悟了执教老师的“我愿意向美好的事物低头”的深意,就是向学生低头,向学生的习作低头,使学生的习作形成一种独奏的音域。习作,创造了一种几乎是全新的记忆方式。
在这个瞬间里,我领悟了执教者的“我愿意向美好的事物低头”的真谛,就是向自己低头,向自己的内在低头。
在这个瞬间里,我领悟了执教者的“我愿意向美好的事物低头”的道理,就是向我们行走的课堂低头,向课堂生成的美好细节低头。所有美的教学细节都值得一生珍赏,慢慢思量。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