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丁鹏:写作,站在桥上看风景

2018-05-30 16:24丁鹏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7期
关键词:镣铐应试文采

丁鹏

1

我们都读过卞之琳的《断章》。不知道这首小诗给予你的是哪方面的启迪?我把它看成对写作经验的隐喻。每一位作者都是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

“桥”象征着一种对话,连接此岸的作者与对岸的读者,今天的写作与历代的经典……在“我”与他者、与世界的碰撞中,激起的涟漪会抽枝、发芽,土地会伸出手来紧握,流动的思想会凝固成语言的艺术。

“桥”会使我们获得崭新的视角,我们的审美会参与到“风景”的重建。这是一种理想的创作状态,就好像我们跑步只是为了身心的美与和谐。而现实是我们往往不得不像竞赛一样奔跑,不得不接受“裁判”对作品的裁决,“裁判”可能是阅卷老师、责任编辑或大赛的评委。

创作的愉悦与紧张构成了某种张力,这种张力来自居高临下的审视,来自“在楼上看你”。我们清楚地知道“看”与“被看”的关系,这使我们的创作不免带有表演的属性。即我们希望我们所呈现的风景正暗合“裁判”的喜好。却忘了那为“楼上”的人所钟爱的风景是以“你”为中心的。就像华莱士·史蒂文斯《坛子轶事》中“耸立在山丘顶”的坛子。“楼上”的人想看到的风景是为你的个人风格所统摄的风景。

中学时期,老师大都会教给你“术”,比如谋篇要“凤头猪肚豹尾”、议论文要采用“三段式”,甚至会让你忘掉所有个人的写作经验,只按照他传授的套路去写,因为这样“最保险”。

必须承认在应试作文的范畴里,这些有关形式的经验是有效的。原因是当我们阅读一篇作品时,对它的形式是比较宽容的。就像我们看微信订阅号上“人民日报夜读”或者“十点读书”的文章,这些文章在框架结构上比较相似,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点赞。当然逻辑必须清楚。

一个顺手而有效的框架在应试作文中能为我们节约不少脑力与时间。而且相比于形式,读者更在意一篇文章的观点,即新颖、巧妙又容易引发共鸣的切入角度;更在意素材,是否鲜活、贴切,并缜密地嵌入你预设的结构之中;更在意你的语言,是否文从字顺,是机智风趣还是像花纹一样有漂亮的修辞。

这些是更直观的呈现,是读者进行评判的主要依据,是构成你文章风格的重要因素,是老师无法教的部分。因为老师无法替你流汗,它需要你像做数学习题、背英语单词一样日积月累地积累和练笔。

闻一多提倡“戴着镣铐跳舞”,对于应试作文来说,这镣铐就是时间。因此必须与时间争分夺秒,考场上每一分钟都很珍贵,每一分成绩更加珍贵,为了这“台上十分钟”,必须在平日里虚心求教,肯下苦功夫。

3

很多同学不知道阅读是讲究层次的,既要能够展开,也要能够立起来。

在阅读方面,首先,建议读一点文学史打打基础,比如木心的《文学回忆录》。系统地梳理一下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流派及其发展脉络。就会对文学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重点作家作品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

其次,建议读两本你喜欢的作家的自传或传记。通过人物传奇、丰富的一生,你能掌握大量生动的素材,能如孟子所说“知人论世”,加深对写作,对作家作品,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传记故事性较强,比较好读,也比较励志。如杨绛的《我们仨》、林語堂的《苏东坡传》等。

再次,阅读名著。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这里就不多说了。篇目同样选你感兴趣的即可。名著当然要读,但不鼓励同学花大量时间在名著阅读上。

又次,读两本谈创作的书,可以是作家创作谈,也可以读“创意写作书系”。可以帮助你加深对创作的理解,也有一些现成的写作经验供你参考。例如卡尔维诺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等。

最后,阅读时文,如《意林》等杂志重点推介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的爆款文章等。这些文章的引爆点一般是热点话题或热点事件,既是新鲜的素材,出题人也有可能会考。

4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写作的水平就一定高吗?答案是否定的。写作的法门还要从写作中去寻。通过不断地训练来磨炼技艺,通过反复地修改来加深理解。

在我们训练应试作文时,要兼顾有可能考到的题型和文体。最近五年的高考作文都可以作为我们的题库。在写作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闭卷答题。

你可能不知道如何取一个好的标题。如果非命题作文,你要明白你首先想到的题目可能别人也会想到。你要比别人走得更远,训练自己取三个题目,从中选择最新颖的切入角度。

时下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大V”们写的其实就是应试作文,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出现,为了蹭热度,吸流量,大家都要在第一时间纷纷交出自己的作品。决定成败的其实就是立意。

对于素材来说,故事比名人名言重要得多,新鲜的故事比经典的故事重要得多。为什么很多文章上来就是“我有一个朋友”?第一表明这个素材新鲜,第二表示作者“在场”。新鲜具有吸引力,而在场具有可信度。

如果说决定论点成败的是角度是否新颖,那么决定论据成败的就是是否落入俗套。此外,素材与素材的衔接要逻辑清楚、不露痕迹。如何做到衔接不生硬,就要巧妙地使用连接词。

对于语言,很多同学存在误区。文采其实是一种总体风格,《滕王阁序》的光华璀璨是文采,通篇白话里强行加进来的一两句蹩脚的修辞、一两段莫名其妙的抒情不是文采。

比文采更重要的概念是“文风”,如果不能做到妙语连珠,起码也要做到文从字顺。

5

“戴着镣铐跳舞”的应试作文一定是痛苦的吗?未必。

我们从远处看“桥”,它像什么呢?像一个为河流戴上的镣铐。被时间的镣铐制约的是“逝者如斯夫”的时间,人终究会站在镣铐之上,看见时间以外的风景。

因此,当我们学会在限定的时间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就好像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恣意挥洒,“镣铐”就消失了,出现的是“桥”,是我们与作文老师的合作,与历代文豪的切磋,与读者或“裁判”们的对话。

在中高考如此重要的考场上拿到的作文高分,未必不比自由投稿在大刊发表荣耀。

文章开头的理想与现实,“看”与“被看”的关系终将从卞之琳的《断章》变成辛弃疾的《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猜你喜欢
镣铐应试文采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墓志铭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镣铐”辩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
“戴着旧镣铐怎能舞出新姿”: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新论
军事志文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