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论述文的核心段落

2018-05-30 16:24鲍周生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7期
关键词:苦旅悲剧性论据

鲍周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考场作文已经进入了新材料作文的考查模式,而且是明确的论述文节奏。我们知道,新材料作文明确考查考生的论述能力,即理性分析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这需要我们在作文学习中进行必要的论述类文体训练,包括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

而许多考生一般都比较注意文章的结构完整性,即重视撰写开头与结尾段;但对于核心段落的写作难免会有所松懈与随意,主要表现在:一是举例与观点不吻合;不少同学没有掌握好运用恰当的事例进行论证的方法,以至于观点和事例之间没有关系,即论据不能支撑自己的观点。二是只有举例没有自己的分析;不少考生喜欢以一个个事例的叠加来代替必要的论证过程,说什么“事实胜于雄辩”,但缺乏自己理性分析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三是语言表达混乱,即前言不搭后语,生拉硬扯,语句不连贯,显然,这种文章思维存在问题,逻辑混乱,缺少必要的辩证思维。

那么,怎么写好论述文的核心段落呢?

为此,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相关的教辅书籍,试图从中习得写作真谛,却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语文教材,因为教材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学习资源,无论对我们的阅读学习还是作文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福建师大赖瑞云教授曾指出“解读文本就是解读写法”,因为读与写应该进行一体化的建设,才能确保学习目标的最大达成。因此,我们应该向一些经典课文学习作文技法,包括论述文核心段落的写法。

为了能够有个直观的印象,下面我就以苏教版必修一中曹文轩的议论文章《前方》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 五层联想论证法

五层联想论证法是指一个段落分为五层,一般是一层一句话,共五句话,包括从中心句、事例与分析、想象联想到小结等相关内容,层次分明,层层深入。

示例(《前方》第十段):

①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②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③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④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⑤如果我們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分析:

第一层(第一句,小论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二层——先围绕照片内容(材料)切合小论点进行必要的想象,想象那糟糕的路况,想象那车子的行路艰难,更想象车中人们遭受到的生理上的劳顿;叙述比较具体、生动。

第三层——围绕文学作品(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与丰子恺的散文)中的事例,来说明作家们都写过“拥挤”的“老掉牙”的汽车,以此证明坐汽车的旅途是“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的,并发出感叹:真是一番苦旅。

第四层——由汽车联想到在其他交通工具(如游艇、飞机、火车)上人们进行旅行的感受,作者使用了反问“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显然,许多事都是相对而言的,更何况使旅人劳顿的除了身体因素,更有心理因素;这层与上面的文字进行对比,属于横向联系。

以上均属于“具象化的旅行”。

第五层——在这“具象化的旅行”基础上,作者再联想到“抽象化的人生”,点明我们都是“苦旅者”。显然,文本内涵递进了一层。

点 评 :这种五层联想论证法,紧紧围绕“人生是苦旅”这个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相符,论述能将观点与材料有效地联系起来,并能做到层层深入。这种写法很适合一般的论述文进行段落写作训练,值得学习与模仿。只要我们在自己的作文中能写好一两个核心段落,那么,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脱颖而出了。

二 引用阐发联想法

引用阐发联想法是指段落在阐述了中心句后,引用文段或诗句予以佐证并进一步阐发,并进行相关内容的联想,以达到深化中心的效果。

示例(《前方》第十一段):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分析:

首先文段提出小论点“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然后引用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少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之后又作了“悲剧性”的阐发:“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就是人生的“三重”悲剧。

最后围绕小论点以上面引用部分中的崔颢为切入点,进行想象性画面的叙述,阐述了他的实在的家与心灵的家的关系。

点 评 :本段开头提出了小论点,即“悲剧性的实质”并给予必要的解释,然后围绕观点采用了引用古诗的方法来佐证,接下来将“悲剧性”作进一步的阐发,从而丰富了“人生悲剧性”的观点,最后采用相关画面的联想法,以点带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而且,《前方》的第十、第十一这两段内容放在一起,段意上层层推进,论述方式上更有变化,从而突出了内容的立体化,方式的多样性,在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的同时,更增加了“思维的深度与说理的强度”。

因此,论述文写作,关键要写好核心段落,尤其是核心论证段落。那么,在核心论证段落写作时要如何做呢?

第一,要在结构上下功夫。

核心论证段落一般可以采取总分总的结构。第一个“总”就是文段的中心句(即观点句),中心句往往出现在这個段落的第一句;第二个“总”就是文段的小结句,往往是该段的最后一句话。譬如《前方》第十段首句是观点,尾句的“我们是苦旅者”是小结。这个“分”是指该文段除了首尾句的中间部分的句子,是用来论证中心句的句子,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证明主题句。中间的句子可以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或并列,或递进,或转折,或因果,或条件,或承接等。因此,核心论证段落可以依次包含五个不同层次的句子,即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第二,要在论证方式上花力气。

我们已经清楚了核心段落的基本行文结构,那么,这一段话该如何展开论述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六个字“摆事实讲道理”,即以事例论据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说理,可以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假设分析、因果分析、引用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就是在写完事例论据之后引进比较加以分析,从而可得出结论,一般采用“……反之……两者比较……”的句式;假设分析就是在写完事例论据之后用假设的方法来进行推理,一般采用“假如(或如果)……就……”的句式;因果分析就是写完事例论据之后进行因果推导,并得出结论,一般采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引用分析是写完事例论据之后再引用名言、诗句、歌词等,结合观点进行相应的分析,当然,所引用的材料要与观点相符;如《前方》第十段采用事例来论证,第十一段引用了不少古诗句来证明观点。

第三,要学点辩证思维。

要想学习辩证思维,就要联系一点哲学知识,因为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科学,是对自然和社会一切知识的提炼与概括。学哲学,就要学习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辨清全面与片面的区别,懂得发展与静止的观点,了解事物间相互联系的理论;更要熟悉一些基本名词,如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对立与统一、外因与内因、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主观与客观等;比如《前方》第十段从“具象化的旅行”到“抽象化的人生”的联想。当然,运用哲学思维去论述观点,只是让你简单引用哲学理论或原理即可,以免使文章枯燥乏味,另外,引述或分析要与观点相一致,切忌生搬硬套,弄巧成拙。

第四,要有点文采。

我们知道,文采虽是一种形式,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的。因此,议论文的文采实质上是形象化地表达思想,譬如《前方》第十一段对崔颢进行想象性画面的叙述。一般来说,最常用的方法有多用熟语,内容丰富;整散结合,句式灵活;多用修辞,形象生动;多用复句,加强逻辑:比如《前方》第十一段引用了许多古诗句。当然,这些方法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因为这些要与内容做到完美结合,需要我们不断的训练。

总之,我们的作文不要忘了论述文,要向经典文本学习论述文的写作方法,尤其是核心段落的写法,以提高我们的理性分析能力。

猜你喜欢
苦旅悲剧性论据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恰当使用论据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