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大戴礼记——保傅》提出“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提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语文学习习惯
关于习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习惯会给人达到某个结果所需要的动作简单化,使这些动作更准确,并且减少疲乏。”对现代教育而言,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才是教育的核心要义。该观念的提出对传统知识教育观念而言,是巨大的冲击。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学生的习惯形成可以划分为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两方面。就教育而言,通过教育手段,让学生养成量化的写作、看书、观察习惯,是行为层面的教学要求。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记忆习惯,就是让给学生获得心理层面的习惯。习惯教育理论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就是通过一定的语文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固定、稳定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例如:主动阅读的习惯、主动写日记的习惯、主动观察的习惯、主动思考的习惯。通过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初中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紧迫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由于我国的教育受到根深蒂固的历史影响,传统教育观念对我国教育影响十分深远。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唯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教育出的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弊端。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应付考试上,忽略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传统应试教育方法之所以不利于学生成长,关键就在于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只知道考试和做题,却不能思考、观察、提出自己的想法。
急功近利的教法放弃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人而言,任何一种习惯都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自律能力和自我要求的能力,同时要日积月累地去坚持,不断地练习才能逐步形成并固化下来,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要求更高,更加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习惯中积累和历练,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试教育只注重近期的成效而不注重长远的利益。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实质上是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很难真正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习惯、能力等的综合培养。
新课程理念对学习习惯的重视
在我国的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养发展,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大部分教师尚处在传统观念的教学中,且迫于当下教育环境下的压力,难以真正做到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而多数教师由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沦落成为了一个守旧的教书匠,这种方式不仅忘乎了教育对学生内在教育的需求,更是忽略了教育本质上对学生要进行传授学习方法的能力培养。
语文课改评价观对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期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有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發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从这段文字中就可以看出,我国倡导的新教学理念,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发展的评价。
影响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因素
生理因素
“任何一种习惯行为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如果我们在某种心理——生理行为中发现有习惯,那么这就意味着,具有接受新反射的能力的神经系统或多或少地参加了这种行为。”(出自申斯基)由此可见,生理因素是影响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身体条件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由于人体器官的机能在青春期得到最大的增长和发育,尤其是在这阶段,人的内分泌发育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
心理因素
学习习惯是心理品质中的一种,但这种心理品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和融合。例如,个体学习习惯的形成也一定是伴随着需求、动机、情感、兴趣等等产生的,个体因为需求、动机、兴趣和情感从而构成某种习惯的成因,过程中产生的意志则是在逐步养成的习惯中成为一种介质,除此之外,人的气质、性格进一步促使人的某种习惯形成并固化,它们相互之间不断地产生影响作用。
社会环境因素
培根曾提出:“如果习惯对个别的人具有这种权力,那么这种权力对于联合成为社会团体的人,如参加军队、学校和寺院等团体生活的人来说,就更极大得多。”榜样在团体生活中起着教诲和指导的作用,对集团组织也起着支持和稳固的作用,团体生活中形成的荣誉感将会使人们的灵魂崇高起来。因此,在这种团体当中,习惯的力量就达到了自己的最高峰。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氛围以及班级的活动气氛等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着直接影响,尤其是班级的生活氛围,一旦产生就几乎决定着生活学生学习习惯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的班级,全班学生的学习习惯氛围一般都比较好,反之,则学习氛围一般都比较差。
高效课堂模式对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必要的学习习惯,传统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十分重视课堂预习的作用,由于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也缺乏相应的课前预习的检查,导致课前预习成为了一种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对课堂的查漏补缺,而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注重教学质量的全过程,既要重视课堂前的学习质量,也要重视课堂后的补漏。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前的摸索,并自己积极主动动脑筋,强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先教后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在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中,首先学生要学习预习提纲,拟定学习目标,进行知识梳理,提前做一做题目,记一记重点知识。要求课前预习的目的明确,步骤分明,只有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预习方向,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目的和成果。
培养学生会听课的习惯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会听课的习惯,杜绝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学生很难或者说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而高效课堂的预习环节能让学生通过预习,不仅能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探索,还能做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高效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纯的一味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思考知识,进而巩固知识,只有让学生把注意力不断地集中到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上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性,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注意力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从而更加专心地去听去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心理学上也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有利心理状态,同时也实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带着问题上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迎接听课,专心听课,高效听课,积极听课,灵活听课。
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听课的习惯的同时,还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创建高效课堂。而且还能帮助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效课堂模式以激发学生情感兴趣的方式巧妙地导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判断、推理、思维、想象、认知的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并非一蹴而就,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给予重视,实现高效课堂与学生学习习惯的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双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