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路径创新

2018-05-30 10:48孙海燕
天津教育·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信仰培育马克思主义

孙海燕

时代化:秉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秉承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主导性,发展民族性,彰显时代性。

文化转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信仰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的问题与困境,应首当其冲用文化加以消解。真正地解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危机和问题,需要文化路径的转型和有益构建。当前大学生信仰培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有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引起的文化危机,还有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熏陶影响下带来的信仰选择的多元化和信仰需求的复杂化。因此必须从两个层面,从文化转型的视角,加以合力推进。在国家层面,强调的是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在社会层面,要注重文化培育环境的改善;从历史上看,要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推陈出新;从高校现实来看,主张从学术、制度、环境和精神等方面入手,整合优化资源。

先进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方向和旗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引领。信仰的实质是心灵的敬畏感,信仰现实体现的是理想信念,信仰教育的关键在于实现心灵的敬畏感和理想信念的高度统一。当前大学生信仰体系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也是全党全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的思想基础,为大学生信仰培育指明了方向,是大学生信仰培育的前提和基石。大学生信仰培育不仅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还要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融合起来,在国家理想实现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重要阐述,并对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在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在大学生信仰培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先进文化正面引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包括大学生在思想、情感、心理和行为上的认同。只有认同和接受,好的理论存在才能产生实效。也只有这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才能接地气,才能取得实效。

方式转型:希望培育、能力培育、效用培育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转型的关键在于思想认同信仰培育的合理性,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即要进行“希望培育、能力培育、效用培育”。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这里“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能力和效应培育”。当大学生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态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体验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成长、成才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深厚情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才有了深厚的根基。

方法转型:问题式、反思式、体验式

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的重要手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方法的转型。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效果不明显、培育目标实现参差不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方法单一、死板。因此,完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信仰培育者的业务水平,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实效性,真正改善当前高校大学生信仰培育的现状。

“问题式、反思式、体验式”的信仰培育方法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反思探究能力,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际体验去解决问题,研究未知,获取新知,树立信心,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和信仰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具有探究性。信仰的培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为中心”,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以获得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具有开放性。开放式融入社会的马克思主义课堂,能将有限的甚至枯燥的教学实际和教材内容转化为无限的学习时间和丰富的学习内容,将有限的语言转化为无穷的意义,不但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提供了一个真正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质疑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社会化:构建新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体系

当代世界日新月异,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中国社会转型加速,各种社会思潮不受时空的限制涌入了大学校园,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必须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实效性。

培育生活化

没有以生活为中心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是死培育。生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颇具生命力的信仰培育渠道。大學生对各种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好奇,生活既是他们信仰萌芽的地方,也是他们不断践行信仰的地方。在信仰教育下,生活不应只是放任自流的日常生活状态,而应该是既包括生活状态,又超越生活常态的生活世界。高校要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主旋律一致的前提下,创设营造丰富多彩的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校园人文生活情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立体丰满的多维度多重校园生活体验。

培育文化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既有非常鲜明的政治性,也有非常浓厚的文化性。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文化,即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切实融入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文化有效的传播方式、变现形式和运营机制,实现与大众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在文化接受过程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文化,通过借助文化特有的传播途径和方式,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吸引力的增强,有助于推动信仰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从而提升培育效果。

培育快乐化

快乐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情感需求。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快乐化是指在大学生信仰培育的过程中,尝试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大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他们在愉悦的心灵中快乐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应该是快乐的。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其中包含着积极、乐观情感的培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根本目标。事实上,积极的心理状态来自乐观的情感、情绪,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认知和行动。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要努力还原、增添马克思主义的快乐色调。

网络化:占领大学生信仰培育的重要阵地

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网络群体是大学生。随着手机和网络信息化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知识与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占领大学生信仰培育的重要阵地,尝试通过网络途径来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

校园网络资源优质化

大学生信仰培育要真正把校园网络作为主阵地和制高点,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促使校园网络从形象、内容和运作模式上进行资源优质化。

在形象上,要增强校园网络的亲和力和时尚感。我们不缺乏正面的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但是好的宣传要依靠好的影响力。因此,必须把时尚感和亲和力,作为打开大学生信仰培育的校园网络大门的钥匙。我们应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以及和平性等特点,挖掘互聯网的潜力,结合学生实际和时代要求,促使我们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活动时更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在内容上,要紧紧抓住大学生上网的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有吸引力、优质并且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内容。例如,可以像我国的西南大学一样建立至善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分配一定的课时进行网络平台学习。完善网上党校、团校、共青团聊天室等红色网站。由于红色网站太过严肃,多数是说教性内容,大学生对此缺乏兴趣,因此必须提高内容的鲜活性和栏目的针对性,在更新的及时性和数字的娱乐化上下功夫,让声情融汇、图文并茂的网站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积极性。

在运作模式上,从过去单一的引导向引导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转变。网上信仰教育如果没有自我教育,就是没有实效的形式化教育。优质网络资源还要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有引导有互动,在互动中引导,在引导中互动,最终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学生的内力。

网络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网络在为大学生信仰培育打开一扇大门的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带来了挑战。网络的开放和无约束性使各种不良信息大肆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高校如何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利用现代技术管理,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甄别,屏蔽不良信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手机网络,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侵蚀大学生的心灵,为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创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这是高校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应对这一难题,高校应该建立专业化的网络辅导员队伍。

猜你喜欢
信仰培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