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潜能与工业增长

2018-05-30 14:31蒋亮
工业经济论坛 2018年2期

蒋亮

摘 要: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市场潜能模型,计算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市区域的市场潜能,然后以2007-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地市组成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市场潜能与地区工业增长关系。结果发现,市场潜能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增长有明显的正效应,其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从业人员数、政府干预程度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但是现实中由于各地市间工业制成品的自由进入性较低,导致工业增长与城市群外部市场潜能呈现负相关。基于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潜能;市场进入性;市区工业增长;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F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866 (2018) 02-091-007

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www.iereview.com.cn DOI: 10.11970/j.issn.2095-7866.2018.02.012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rket potential equation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panel data of 31 city unit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from 2007 to 2014, using the methods of econometric analysis to measure impact of market potential on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growth.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arket potential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industrial growt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owever, the reality of urban industrial products into the external marke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s relatively low degree of freedom, so that it can not make external market potential into industrial growth momentum, leading to regional industrial growth and urban agglomerations external market potential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n the study draws som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es.

Key words: Market Potential; Market Accessibility; Industrial Growth of Urban; Empirical Research;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引言

當前,全球经济仍处于艰难的复苏期。在外需持续疲软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形成规模化的国内市场,为经济增长提供内在的动力源泉,一直是研究者和决策者关注的热点。长江中游城市群位居中国中部枢纽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虽不具有邻近海外市场的优势,但对国内市场具有更高的进入性。因此,面向国内消费市场,发挥市场潜能的增长效应,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务实且可行的选择。

市场潜能影响经济增长的思想可以追溯至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市场范围假说,即市场范围决定劳动分工的程度,劳动分工越细,规模经济就越显著,生产效率也就越高。在内生增长模型中,Romer(1986)[1]、Lucas(1988)[2]等都强调了市场潜能因素在知识扩散、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中的重要作用,市场潜能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Krugman借鉴Fujita和Ottaviano提出的分析框架构建市场潜能方程,指出市场潜能效应是产业空间集聚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因素[3]。其后,大量研究(Davis和Weinstein,1996[4];Head和Mayer,2004[5];Gao,2004[6];刘修岩等,2007[7];范剑勇和谢强强,2010[8];冯伟,2015[9]等)解释了市场潜能效应引致厂商集聚的机制。因此本文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007-2014年31个地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市场潜能对地区工业增长的影响。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发展的时空格局

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发展迅速(图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9.25%和20.7%(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工业在其经济发展中扮演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城市群地市间工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采用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莫兰指数计算了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其分布变化(表1)。其中,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这两个指标用来衡量工业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该指标用来测度工业发展的地理集中程度,取值范围为[0,1]。其中,代表第个地市的工业总产值,为所有地市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值,代表城市数量。基尼系数并不能反映工业分布的空间关系,因此我们需用全域莫兰指数判断工业的分布是否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相互依赖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均值由2007年的674.05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3071.20亿元,工业增长逐年扩大;标准差的数值逐年增加,显示不同地市间工业差距在扩大;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都在减小,这两个数值的减小说明城市群工业分布的市际相对差异趋于减小。莫兰指数的8年均值为0.256,且在波动中逐渐下降,表明城市群工业分布在空间上存在正相关性,但空间集聚度趋于下降。然而从2007-2014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的绝对值来看,两个指标的绝对值相对来说较高,说明城市群工业增长的地市分布仍然不均衡。分析城市群市区工业经济的分布状况,2007年武汉、长沙、南昌和岳阳集中了城市群40%以上的工业,大部分城市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到2014年工业布局发生了变化,这4个城市工业份额降至为30.1%。其他城市中,襄阳、宜昌和九江的工业增速最快。总体上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发展集中沿武汉及周边——岳阳、长沙、株洲——南昌、九江呈现三角状分布。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场潜能的时空分布

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下的市场潜能模型计算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的市场潜能值。一个区域的市场潜能不仅受各地区需求规模的影响,还取决于该地区工业产品对所有消费地的进入性以及厂商集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和空间竞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基于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推导出工业产品生产地 的市场潜力方程:

其中,代表市场潜能;代表工业品生产地,代表工业品消费地;代表区域产出,以GDP衡量;代表工业产品的种类,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表示;代表工资,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表示;代表城市间交通成本。假设各地市间完全开放,交通成本只与距离有关,其中是单位运费,是两地距离。本文以公路运输作为主要交通方式,设定单位运费=0.8元/t·km。以计算第个地市的内部距离,其中表示市区的面积[10]。

参数设置对市场潜能方程计算至关重要。值表示该区域提供的产品多样性,其值越大,意味着消费者期望更多的产品选择。根据研究经验[11],设定=2。工业产品的支出份额 被假設为常数,根据相关研究提供的经验值[12],设定=0.7。

市场潜能方程衡量了其他消费地对其工业产品的总需求。因此,我们需要界定工业产品的消费范围。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中国中部,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城市群的建设及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提高,它对其他省份的市场进入性将大大提高。这时的工业市场潜能成为国内市场潜能(M),它包括城市群内部市场潜能(M1)和城市群外部市场潜能(M2)。西藏和海南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暂未考虑在内。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操作性,将外省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所有的数据来自于2008-2015年各地市统计年鉴,

从表2可以看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区工业市场潜能均值由2007的17.035增加至2014年的64.876。其中城市群内部市场潜能(M1)由1.242增加至5.883,城市群外部市场潜能(M2)由15.793增加至58.993。市场潜能逐年增加。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莫兰指数的年际变化波动都很小。因此我们以城市群2007-2014年8年间的市场潜能均值分析地市市场潜能的空间分布(图2)。总体上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内31个地市市场潜能呈现出以武汉及周边地市、长株潭和南昌为高值区,中西部为次高值区、东南和西北为低值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图2左上),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其中武汉市的工业市场潜能值最高,为4.872。长沙、株洲和湘潭的工业市场潜能值分别为4.610、4.596和4.488;南昌市的市场潜能值为3.740。江西省上饶市场潜能值为2.139,是城市群内部潜能最低市区。

区域外市场潜能高值区明显的向东北方向移动(图2右上),其中襄阳市、武汉城区及周边地市和九江等地为高值带状集中区,低值区主要分在城市群西部和南部。总的来看,区域外市场潜能由东北向西南降低。城市群全国市场潜能空间分布与区域外市场潜力分布大体相同(图2下),值得注意的是长沙和湘潭的市场潜能很高,是因为历史上该地的工业发展基础较好,拥有雄厚的重工业,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从区域外市场潜能还是从全国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市场潜能呈现出从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格局,说明了市场进入性对地区工业市场潜能有直接影响。城市群东北部地区由于距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较近,便于产品的直接输出,把潜在的市场潜能转化为现实中工业发展的动力,因此市场潜能较高;随着向西部和南部的延伸,距离东部发达区越来越远,市场的通达性也会受到阻碍,市场潜能随之逐渐降低。

三、市场潜能影响工业增长的实证检验

实证研究验证市场潜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3-15]。发现工业总产值与区域内市场潜能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城市群内部的市场潜能是影响工业增长的显著因素。因此采用如下的计量模型进行检验:

其中,表示年份,表示各个城市,被解释变量表示工业产出,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表示。解释变量中引入了滞后一年的工业总产值项,是为了控制初始状态对工业产出增长率的影响。表示市场潜能,分别以国内市场潜能、城市群内市场潜能和城市群外部市场潜能表示。基于已有研究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演绎,预期>0且通过显著性检验。为控制变量,是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工业增长的影响,是误差项。选取以下控制变量:(1)从业人员数(POP):以工业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占总的工业从业人员数比重来衡量。(2)政府的干预程度(GOV):以地方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来表示。(3)固定资产投资(INV):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

基于以上的选取指标,得出具体的计量模型:

表3列出了实证回归结果,F统计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解释全部工业经济增长原因的一半以上。滞后期工业总产值系数的估计值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城市群市区的工业增长呈现出显著的条件收敛特征。两个模型中、的系数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为正,说明市场潜对工业增长的影响是正向的。同时也验证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指出的本土市场效应。而对于产品替代弹性和消费支出份额。按照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假设>1,值越接近于1,说明消费者对各种差异化产品选择的替代弹性越小,这意味着消费者倾向于追求更多种类的差异化产品,而扩大某一种产品消费规模的意愿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模型2中市区工业增长与区域外市场潜能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原因是各地市间市场通达性的不同。相对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地市之间的市场自由进入度较高,各地市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可以相互间自由流动,带动市区工业增长。但是由于距离原因,同时加上省份间存在的贸易壁垒及政策因素限制,使得现实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区工业产品对区域外消费市场的进入性较低,市场潜能无法转变为工业发展的动力,导致两者的负相关关系。

从业人员数(POP)和固定资产投资(INV)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且为正值。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指出劳动量的供应在经济发展中尤为重要;索罗模型指出高素质劳动力供应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在从业人员数量充足的地区会形成劳动池效应。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会改善区域的生产环境。反应提供公共产品规模的政府干预度(GOV)的变量,两个模型中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近年来政府的经济干预显著推动了工业的增长。政府财政支出是政府施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完善基础设施。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計算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区的市场潜能,而且发现市场潜能对工业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从业人员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公共产品的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群工业经济增长。但由于现实中各地市进入外省的市场进入性较低,不能发挥潜在的市场潜能优势,使得工业增长与市场潜能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市场潜能是区域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要消除制约市场潜能扩大的不利因素。(2)进一步推进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城市群外部市场潜能推进工业增长的效应。(3)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政府之间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完善市场统一制度,放大市场潜能的增长效用。

参考文献

[1] Romer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 94(5): 1002-1037.

[2] 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1): 3-42.

[3]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 483-499.

[4] Davis D R, Weinstein D E. Does Economic Geography Matter f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R]. NBER Working Papers No.5706, 1996.

[5] Head K, Mayer T. Market Potential and the Location of Japanese Invest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4, 86(4): 959-972.

[6] Gao, Ting. Regional Industrial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es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34:101-124.

[7] 刘修岩,殷醒民,贺小海.市场潜能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基于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7,30(11):56-63.

[8] 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2010,45(4):108-119.

[9] 冯伟.本土市场规模与产业生产率: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研究[J].财贸研究,2015,26(5):11-18.

[10] Redding S, Venables A J. Economic Ge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62(1): 53-82.

[11] Hanson G. Market Potential, Increasing Returns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7(1):1-24.

[12] Pons J, Paluzie E, Silvestre J, Daniel T. Testing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igrations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sin Spain[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7, 47(2):289-313.

[13] 黄玖立,黄俊立.市场规模与中国省区的产业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8,7(4):1317-1332.

[14] 陈健生,李文宇.产业集聚、本地市场效应与区域发展——以成都经济区为例[J].经济学家,2012(2):38-44.

[15] 王永培.市场规模、外部性与工业集聚: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南开商学评论,2013,22(2):12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