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红
李大钊倡导简易生活观。1917年,有感于当时财政部受贿案,李大钊发表《简易生活之必要》等文章,指出受贿案发生有深厚的社会根源。要想出淤泥而不染,倡行简易生活是唯一出路:“衣食宜俭其享用,戚友宜俭其酬应,物质宜俭其销耗,精神宜俭其劳役”,不为物质和环境所累,如此方能守道义、保节操。他还说:“试思吾人之躯干,块然五尺耳,—榻之域足以安息之而有余,安用此华楼广厦也?吾人之口腹,所求者瞬间一饱耳,箪食瓢饮足以飨应之而有余,安用此甘旨珍错也……”
李大钊个人生活简之又简。“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他的生活写照。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工资120块银元(后涨到140元),任教授时200元,再加上在别的大学兼课、稿费等收入,每月可达二三百元。尽管有如此高的收入,他从没有购置过房产,在北京近10年间七易住所均是租房。
李大钊家中陈设非常朴素简陋,仅满足日常生活之便,摆的最多的就是书。当时住所文华胡同和沙滩北大红楼之间距离不算远也不算太近,他很少坐车,坚持步行。全家衣食以温饱为主,李大钊常年着一件灰色长袍,有时工作忙中午不回家吃饭,他自带干粮,或一张大饼,或两个馒头、窝头,就着大葱小菜白开水就是一顿。人们对他这个高收入、高地位的大学教授,常年过着艰苦生活,许多难以理解,但他却说:“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企享用?然而时下国难当头,同胞食不果腹,怎忍图个人享受,不思大众疾苦?”
李大钊的工资都去哪了?原来,李大钊自己极为节俭,对他人和革命却不吝捐助。1920年10月,中共北京早期组织发起成立,李大钊当场宣布每月拿出80元作为党组织的公共活动经费。这占去他工资的近2/3,剩余部分还经常周济生活困难的学生、同志。代表北京早期组织出席党的一大的刘仁静家境贫寒,曾受李大钊资助,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还保存着李大钊亲笔写的字条:“刘仁静同学学费先由我垫。李大钊。”他还救助病重的学生及其弟弟,把儿子的新棉衣送给前来求教的青年,经常为接济他人预支工资……如此仗义疏财,家里常常入不敷出,每每发工资时所剩无几,他领回家的只是一把把欠条,夫人赵纫兰还要为柴米油盐发愁。后来北大校长蔡元培得知,特别关照会计科每月从李大钊工资中预留50块银元,直接交给李夫人。
1927年4月李大钊牺牲后,中外记者到他家中采访,一个个震惊不已,根本想不到李大钊作为著名教授家中如此贫苦。各报先后出现这样的报道:“李大钊平昔不事储蓄,身后极为萧条”“李夫人回家后,仅一元之生活费”;李宅“室中空无家具,即有亦甚破烂”。由于无钱安葬,北大为其发起公葬募捐时,社会各界怀抱崇敬之情,纷纷捐款。
李大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达到忘我境地。此后,追随他的一代代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起一座座精神丰碑。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
黨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高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