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才是泰山”

2018-05-30 12:18戎旭
北京支部生活 2018年3期
关键词:乡干部廖俊波乡长

戎旭

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天下午,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人来到湖南浏阳县葛水乡乡政府,和颜悦色地问:“乡长在吗?”正在打算盘的乡干部连头都没抬,随口答道:“在里面开会,有事在外面等着。”

这个中年人坐在门槛上等了半个小时,仍不见乡长人影,他隐约听到里屋传来打牌的声音,便请乡干部再催催。哪承想,这位乡干部极不耐烦,火气更大了。这时,有人认出这人就是时任省委书记宋任穷。

乡长闻讯急忙跑了出来,低着头连声道歉:“对不起,我不知道是您来了!”那个乡干部也连赔不是:“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宋任穷说:“我不是泰山,群众才是泰山。”

“群众才是泰山”,这是起码的常识,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对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群众,就是对共产党的背叛。

不识群众是泰山,是因为我们有的党员干部没有认识到,群众具有泰山一样的博大胸怀和无穷力量。纵览我们党9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一个重要法宝就是把血脉融入人民,把根扎在群众之中,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党的干部无论职务多高、功劳多大,都不能有特权思想、当特殊人物。一身官气者,市侩气必多,质朴气必少;铜臭气必多,清新气必少;邪气必多,正气必少。诚如陈云同志说的:“如果一个领导者架子搭得很大,面孔死板板的像阎王那么可怕,一定没有人去接近他,即使和他讲话,十句话也要忘记八句。”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今日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不把群众当泰山,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也是不拿自己当“群众”的内在因子。忘了自己也是群众一员,就是脱离群众的开始。一个人,不论当什么官、在多高位置,如果不把基層放在眼里,不把老百姓当回事儿,脱离群众、蜕化变质是迟早的事。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史的启示、现实的警告。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1962年,适逢大饥荒时期,兰考县“盐碱地白茫茫,枯草片片”,人们争相爬火车外出逃荒。县委书记焦裕禄含泪向逃荒的乡亲鞠躬道歉,说:“口粮问题不解决,一味堵截那是扬汤止沸,怎么能中呢?咱们不能光看领导的脸色,还要看看群众的脸色!”

斯人虽去,薪火相传。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只有把人民当泰山,常看群众“脸色”,多听群众呼声,才是各级党员干部应有的工作姿态,应具备的基本觉悟。把人民当泰山,没有捷径可走,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用脚量民情,用情纾民难。一位和廖俊波认识多年的农民说:“他不是官,他是我老大哥,是和我们农民坐一条板凳的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1·5”讲话的一个重要观点, 也是对“群众才是泰山”最好的诠释。

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时时依靠群众、事事为了群众,才能让群众这块肥沃的“土地”孕育我党之“种子”,使之根深叶茂、日益繁盛。就像红军挺进大渡河时的军事教员宋时轮所说:“同样是树,为什么大风一刮有的倒了,有的就没倒?主要看树根在土里扎得深不深。我们红军的队伍就有根,它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

树有根、水有源。对领导干部来说,把人民当泰山,永远都不该忘记,啥时都不会过时。

(责任编辑:丁兆丹)

猜你喜欢
乡干部廖俊波乡长
廖俊波
“十年后,我陪着你。”——廖俊波和妻子的最后道别
良心的宽度
良心的宽度
作家和乡长
康乡长的忙
高乡长爱扶贫
感动
市政府里的“乡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