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坚
今年夏天我去潜水,很意外地拍到了胖乎乎的海星爬行的视频。之前我都不知道这家伙居然长了很多细细小小的脚,共同协作来让自己挪动位置。我把这段视频发给我家小朋友看,他忽然问我:“妈妈,海星是怎么拉粑粑的?”
好吧,小朋友的思维就是比较跳跃。这问题还真的问倒我了,我不知道啊!只能答应说,等回来了我们一起查资料。
结果回来以后没多久,我带他去郊外玩,发现一个废弃的砖窑,居然住着一大群羊!我们爬上砖窑二楼,发现遍地都是羊粑粑。从砖窑出来以后,四周围是一片野草丛生的荒地,有蜻蜓飞舞。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场景又勾起了他的疑问,他又问我:“妈妈,蜻蜓拉粑粑吗?”
我一时间又被问晕了。蜻蜓跟粑粑,感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东西,我还真的从来没把它们放到一起想过。
但是,理性地分析一下,理论上蜻蜓当然应该是拉粑粑的,只要吃食物下去,无法消化吸收的部分就会形成尿、粑粑排出体外。所以小朋友提的这个问题虽然非常奇怪,但的确是个有意思的思考角度。沿着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去研究一下,比如:
蜻蜓拉什么样的粑粑?干的还是湿的?软的还是硬的?
它是怎么拉粑粑的?是像鸟儿那样,边飞边拉的?还是要停下来,定住不动再拉?
要停下来,定住不动再拉?蜻蜓多久拉一次粑粑?这也是小朋友问我的问题……
然后我想:这不就是个小型的课题研究项目吗?
课题研究可以让孩子学到什么?
其实课题研究在国外挺普遍的,哪怕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也会做一些简单的课题,比如研究一种植物、动物或者研究一个生活中的现象,等等。孩子们要自己确定角度、收集资料、展开思考,还要出研究报告,并对大家做展示。此外,很多学校还会用这些有意思的课题,把多个学科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这就是“项目式”学习了。
首先,这样做就不再是“老师(家长)教,孩子听(记忆)”的单向度模式。如果当孩子问,蜻蜓拉粑粑吗?刚好妈妈是位研究蜻蜓的生物学博士,直接给出了答案——这就只是知识的传授,非常简单。孩子听了,满足了好奇心,可能也获得了相关的一些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现成的,并没有一个自己主动探索的过程。
其次,孩子的主动性在带着问题去探究的时候,总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即便是成年人做研究,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人来做,都有可能获得不同的成果。因为研究本身是带有“探索”性的,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不同,研究的路径也有差异,就有可能获得不一样的新发现。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思维是非常自由而发散的。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自由发散是受限的;而在做“结果未知、有可能产生各种新发现”的课题研究时,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充分地尝试。
最后,在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会接触到各个不同门类的知识,还会学习到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思维方式,比如,如何使用图书馆的搜索功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如果图书馆里找不到的话,如何借助搜索引擎去互联网上找资料;对于所找到的资料,如何整理和分析,等等。传统意义上,这些方法似乎是大学生的专属项目,其实不然,小孩子就可以开始学习。
如何引导孩子做好课题研究?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引导小朋友做课题研究呢?低年级孩子,包括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也可以做课题研究吗?当然可以!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一些适合孩子的研究课题。其实找课题非常容易,就是我前面所举的例子:孩子在生活中时不时会对各种事物、问题感兴趣,他的这些疑问,尤其是其中让家长觉得“匪夷所思”的部分,就是最好的“课题库”。我们可以:
1.把这些事物、问题记录下来。随身带个小本子,或者在手机里专门建个文档,碰到有意思的问题就做个记录。这样还能直接鼓励孩子多观察,多思考,提出更多问题。
2.从记录中选择研究课题。建议考虑的是:
孩子兴趣的强烈程度,以及持续的可能性。毕竟课题研究会持续一段时间。
可用的资源,大体上做个判断,如果几乎没有资源可用,不妨先放一放,之后再找机会。
课题的体量,会影响到研究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所需的时间长度。如果太复杂,建议做个切分,先取出其中的一个小问题展开研究。如果耗时太长,也需要切分。
这样就能得到孩子感兴趣又具备现实可行性的研究课题了。可以每个研究周期(比如1个月)列1个课题,也可以一次性列出几个课题,然后依次去做。
接下来,我们要建立基本的研究方法。小朋友做研究不需要太复杂,能建立起基本的步骤、方法就好了。通常而言就是:
找书。可以借助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这两个地方都有比较好的图书分类,可以按照问题所属的门类去查找(顺便学习图书分类),通常一口氣就能找到一堆参考资料。当然也可以通过购书网站,用关键词及关键词的组合查找书目,这一步可以由家长操作、演示给孩子看。
看书。因为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在做课题研究时,我们不一定要把找到的书全都整本读完,可以只读与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可以在其他时间,按照兴趣来读)。聚焦以后,就能很快在所阅读的内容之间建立起关联:很可能这本书里的内容,刚好补充了另一本书。
搜索。有些问题可能在现有的书本中找不到答案,我们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搜索引擎。使用互联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找到多媒体资料。比如,我后来真的找到了一段近距离写真的“蜻蜓拉粑粑”的视频……不到1分钟的视频,回答了孩子大部分的疑问。
最后,我们要对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引导孩子做一些思考。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我建议让他们用思维导图,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且做出展示。
有些学校可能会要求孩子制作一份PPT,耗费的时间很长,更多的精力被花费在了“怎么做好看”这些表层问题上,我觉得思维导图要实际得多,就是表现内容与逻辑,特别方便孩子整理思路。而且,对照着它也能直接陈述自己的研究、发现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