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
罗伯特·杨被判罚1亿美元,让“酸碱体质理论”丢了脸,能否唤醒受害者还未可知。至少在中国,2007年就开始有媒体质疑酸碱理论,媒体这些年没少报道;但“调节酸碱度”保健品照样大卖,“酸碱体质科普文”照样转发。
一个没根据的理论长盛不衰,“酸碱体质理论”并非首例。表面尊崇科学实际缺乏科学精神的社会里,伪科学往往比科学更得人心。
酸碱体质理论是挺像科学的。100多年前,还是科学家提出这个奇想。后来它被科学界遗弃了,被卖保健品的收养了。简单回顾一下:1900年左右,欧洲著名的营养学家范·邦格研究痛风时,区分了酸性和碱性食品,指出多吃蔬菜减少尿酸;1915年日本科学家西崎弘太郎更进一步,说肉食增加血液酸性,提议吃素,还编制了酸碱食物表;1970年代公共卫生专家柳泽文正据此大力鼓吹,他的书传进港台,先在素食团体里流行,接着大行于内地。貌似科学才能蒙人。大多数没听过“血液酸碱度”的人,乍听都觉得像那么回事,定量的酸碱食物表格加上医学博士背书,不像假的。但它并不比科学理论更能说服人转向健康饮食,因为爱吃垃圾食品并非因为不相信饮食理论。
酸碱体质理论擅长的是开一个后门:既然百病源自血液变酸,那吃糠咽菜不如直接上碱性药剂和碱性水。投机取巧的心态,让消费者和伪科学携手走向灭亡——美国有人信罗伯特·杨,有病不治,注射500美元一针的小苏打,拖成绝症。
人都怕麻烦,能一服药解决的事,就不愿经年累月节食锻炼,不愿在医院排队挂号做一堆不明所以的检测。但人多少有理性,除非被理论说服,才能相信有这么便宜的事。头脑越简单,对各种“理论”越没有免疫力。
有理论说:夜里从9点到凌晨4点必须睡觉,因为内脏挨个排毒。
有理论说:亚健康是肾亏,得十几味药材混合调理。
有理論说:肠子皱褶里粘了几斤宿便,不喝清肠茶洗不下来。
经常在百度搜索靠前位置以及微信好友群里出现的内容,不一一列举了。总有一款让你中招。
养生理论昌盛的时代,我们的头脑免不了被交叉火力压制,没点科学精神,难保不牺牲。简单说有以下要诀:
一、心存一个问号。知识储备有限,一时无法肯定或反驳的事,不着急下结论,这样不至于走偏。
二、重视实验证据。遇到疑点先问:“有实验报告吗?”传说中的事或想当然的事,不能算数。
三、认理不认人,依法不依师。众口一词不等于对;博士院士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也不等于对。头衔可以是假的,即使是真的,权威也会犯错,也会骗人。
四、多一点好奇心。了解一些无关当下的知识,补上头脑空白,免得被骗子绕进去。
事事讲求科学精神是费脑子的;但不费脑子,就要空费金钱时间,还搭上了健康,划不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