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成长”的故事

2018-05-30 08:24徐颖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韵脚诗歌老师

进入“高原期”

我以前只知道小孩子有“青春期”,中年人有“更年期”,不知道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来说,还有一个“高原期”。

“很难感觉到自己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发现很多事情都是在重复;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经常感觉到累,虽然能维持着基本的工作状态,但确实有些职业迷茫……”

以上这番话是2017年10月我在上海师大听李海林教授讲课时他罗列的教师进入高原期的标志,当时的我简直有被闪电击中的感觉,几乎条条状况我都有,没想到,我也进入了教师职业中的高原期!

今年是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第21个年头。自己粗粗统计了一下,21年间带过6个班的学生,上过各级各类公开课、研讨课近100节次,参加过各种赛课活动,包括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曾经感觉自己一直走在专业成长的快速路上,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但是,也许每个人都会遇到职业的瓶颈,思想上的、精神上的、专业上的。一年前,我在学校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执教《颐和园》一课,这是当年我参加国赛时所上的课,好多年过去了,我发现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并没有超出国赛时的水平。

我想突破,但不知道自己怎么突破。

进“理想课堂”给我平台

就在这时候,我有幸参加了2017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理想课堂磨课活动”。这次活动邀请了重庆、吉林和福建三位曾获得过全国一等奖的青年教师来上课,很庆幸我参与其中。然后请周一贯、吴忠豪、汪潮、潘新和、董蓓菲等十几位小语专家对这三堂课进行指导、打磨,执教者现场重构并在一个月后再次呈现,如此大费周章,只为共同探索理想课堂。

我的课目是张咏梅老师直接给的,《太阳是大家的》是三年级的一首儿童诗,她希望借此研究探索整体课程视野下的儿童诗教学。因为很想突破自己,所以准备这堂课时我非常努力。我在备课期间写的各版本教案、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明等就有五万多字。然而,努力上出来的课,得到的却是重庆市教研员们的集体追问:“教学价值怎么体现?核心知识怎么聚焦?教学如何走进儿童的生活?为什么这几年你的课没有明显的进步?”“破”,说着容易做着难,并不是“努力”就可以实现,也许还要思考该怎么努力。

在张老师的主持下,这堂课在重庆市进行了几轮研究,确定以“了解诗歌押韵与情感的关系”为核心知识,“借助思维导图炼字想象”为训练点,“好听、好看、好有意思”为教学价值取向。好像又回到了当年参加国赛,我带着自己对集体思考的努力理解来到杭州。正思量着希望能从专家们那里接收到更多的智慧时,张老师却对我说:“希望专家们能够‘破你。”我一愣,一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怎样的状态才可以叫“破”。

杭州磨课简直是一段“奇妙”的经历。活动一开始,一位专家就说:“要这三位老師怎么再创呢?我们专家的意见肯定是不统一的。”没有标准答案,原来如此!周一贯先生答得更妙:“不统一才是真实的,‘理想课堂不是‘完美课堂,‘理想永远都在靠近的过程中。”果然,会场上,专家们两度对我的课一一发表自己的观点,深度点评。而且,正如大家所料想的,对哪堂课的点评都不能达成完全一致。讨论从会上延伸至会下,甚至更热烈。对语文教学,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我被吸引、震撼,深受启迪。

那是一段快乐的日子,我曾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中秋节……我在窗前苦读书,也似乎终于悟得我的诗歌教学第一部分的问题出在哪儿了……读读背背其实说的是‘整体感知(把握),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符合诗歌的文体特点。‘整体感知(把握)其价值就是用文本本身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得他滋味……”这令我欲罢不能,过节还在窗前苦读的书正是王荣生老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跟过去不同,从杭州回来后,我不仅仅是努力记录下别人的观点,努力去理解别人的意思。在上课任务驱动下,在亲身经历了专家们的生动辩课后,我前所未有热切地想知道种种教学行为背后的学理!这就是“破”的开始吧。

系统理论学习给我光

2017年10月9日~24日,只是秋天的一个瞬间,但对于我却是一段独一无二的美好时光。作为王小毅老师带领的国培班的学员,我走进上海师范大学,跟着王荣生老师的团队学习了15天。这是我教育生涯中最不平凡的15天,注定会影响我以后的教学之路。

一、再次认识自己

时光又回到10月10日的上午,当我从李海林教授的讲述中知道自己也处在职业的“高原期”后,李教授接着提出了进入第二次发展期的标准:“生活圈和工作圈开始突破原来的格局,向外扩展;关于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方面的理解开始与同伴区别开来;开始对某一种理论有热情;开始在内心怀疑自己过去的一些信念;由关注教师的教开始转向关注学生的学,由关注学的方法开始转向关注教学内容……”一共九条,李教授问:“符合其中七条的老师请举手。”我举起了手,有点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是兴奋,李教授幽默地说:“祝贺你已经做好了二次发展的准备!”

二、理论如光,照亮方向

王荣生教授亲自给我们讲课,我最佩服王教授的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他经常会说:“这个我们没有研究,我知道的不多。”知道的都必须基于研究。他的那些发人深思的话语至今萦绕在耳边:

“教师的工作当然要有热情,但本质是专业工作,要依据教育教学原理。”

“过去有种说法:教师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也有问题:老师懂多少,希望灌给学生多少水?水还是水。”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理性系统的知识,无需讨论。”

……

就这样,我从思考教师“在哪儿”“要去哪儿”和“怎么去”的问题开始,跟随王教授的讲解,用理论作支撑,几乎是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重新学习分析文本,学习备课过程。他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确定文本的教学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王教授总是能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清楚,是因为他把握了事情的本质。反过来,在这简单清楚的背后又处处是精深的专业能力。所以,听王教授的课,就像跟着一位慈祥的智者,在他的引领下,一点点打开眼界,让我在理论的观照中去反思自己曾经的教学行为。许多纠缠在我心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在王教授的指引下渐渐清晰。理论如光,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三、备课工作坊,在实践中去突破

除了直接听课学习理论,学员们还分成备课小组,和指导老师一起,共同研究不同体式的文章,用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

三次备课,每一次都是对过往教学经验的反思和突破。以第三次为例,我们研究的是微型小说《桥》,我们组有一位学员以前曾经执教这一课,获得过赛课一等奖,这篇获奖的教学设计抓住的语言点很详细,从关键词、短句,到环境描写、结尾的悬念都有了。但是,教学重点目标却定为:感受小说中“老汉”的人物形象是如何逐渐丰满起来的。当我们认真听了李冲锋博士的讲座,看了理论指导书《小说教学教什么》后,我们发现《桥》是主题先行的小说,里面塑造的“老汉”不是逐渐丰满起来的,而是一种典型人物的定格,不属于小说“圆形人物”的范畴。同时我们也发现,小说中描写洪水的短句不光是为了烘托气氛,更是一种笼统的写法,并不要学生去具化体会,只是造成一种压迫感,让人感到危险的逼近!所以,这里的洪水不是实写一次具体的洪水,而是一种象征。同样,老汉也不是实写某村、某户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党的基层干部的象征。当然,桥也是一种象征。这样,我们就从小说的表达特点中逐步体会到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高晶博士的一番话是对共同备课工作坊最好的总结,她说:“专业知识对我们来说不是要直接教给学生术语,而是要帮助我们用专业的视角去看出以前我们从文本中看不出的东西!” 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打开了我的视野。

四、“破”的不仅是专业,更是为人的格局

从在上海师大学习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试着把自己每天的学习心得用文字记录下来,然后发给张咏梅老师,发给学校的领导,也发给上海师大的班主任刘静园老师。其实,我是一个很腼腆的人,曾经在专业成长的路上遇到过那么多的“高人”,都因自己的胆怯而羞于向高人请教。可是,如果连请教的勇气都没有,还说什么“读好书,交高人”呢?没有勇气主动学习进步的老师如何有勇气面对真实的学生和真实的教育?没想到,走出“高原期”的渴望也在悄然改变着我这个人。

我首先鼓起勇气请教的是王荣生教授,我向他描述了我在上《太阳是大家的》一课中的困惑。王教授结合《雨巷》《再别康桥》和《将进酒》几首诗极其认真地给我讲解了诗歌中情感和韵脚的关系。隔天上课,王教授竟然还记得我的问题,又详细地把他对诗歌教学的理解对全班同学讲了一遍。除了解惑,我还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我请教的第二位高人是薛法根老师,在参加“千课万人”磨课活动时,大会安排薛老师做我的指导教师,他给我的课写了中肯的评课。幸运的是,随后薛老师也走进了上海师大的讲台成了我们的老师。他的工作很忙,我就鼓起勇气给他写了一封信,阐释了自己对这堂课的理解。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就收到了薛老师的回信,详细地谈了他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

当然,我还请教过邓彤博士、高晶博士、石耀光博士,他们也同样没有拒绝我。学习结束后静园老师和我还会在微信中“见面”,她鼓励我说:“人到中年,生活变得更复杂……我们都要努力,一定会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我的心中涌起暖意,原来,只要我勇敢地向前迈出一步,就能认识更多优秀的人,世界好像变得更宽广了。

最了解我的人莫过于一直关心我成长的张咏梅老师,看到我的变化她比我还高兴,她说:“在上海师大的这15天的学习对你的意义会在将来的岁月中逐渐显现出来的。”这个“意义”应该不仅仅指对专业发展的影响,还有对人的个性的影响,突破的是长期以来我的“自我设限”。 “打开原有边界,重建育人格局”正是现在的我希望努力去做的。

曙光闪现

学习理论知识,突破自我格局。带着这样的渴望,我又回到重庆,继续思考《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这个时候的我还真的有点“乱”——激动,兴奋,对这堂课的新认识、新想法充塞大脑。我还差最后的清理来打通自己,这最后的一击来自张咏梅老师对我的录像课做的微格分析,她说这是把我这个人一刀刀切割开来看,会很痛,但会很有效。果然,第二天,我在课堂上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我知道我要做什么,和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论的学习促进理性的思考,让我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找到了释放的方向。我把新的教学思路写下来发给张老师,她回复说:“干净、流畅。”

2017年11月,我再次来到“千课万人”,执教《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周一贯先生评价说:“这是磨课活动中转变最大、最成功的一堂课,已经是一堂成熟的好课了,是老师们可以借鉴学习的理想课堂。”

就在同伴们为我的进步感到高兴的时候,张咏梅老师却说:“从杭州传来了好消息,但是我没有现场看到,还是不放心。”于是,还在杭州的我,接到张老师的通知——思考《雾在哪里》,准备参加一周后的“儿童阅读推进大会”选拔活动。这有可能吗?前一次任务,在那么多人的帮助下,我还足足思考了三个月呢!但张老師比我大气,她说:“相信自己,大胆去做。”

没想到,这竟然是很愉快的一周。与上一次接受任务后的努力方式(那时急着铺天盖地地搜索资料)不同,我第一次从理论入手,试着把前段时间的学习与任务相结合,像王荣生教授说的那样,备教材,备学生,用黄颜色和绿颜色勾勒教学点。教学设计很快出来了,因为工作忙时间紧,都没来得及试教,我就参与了《雾在哪里》的重庆选拔活动,并在比赛中胜出。那天上完课,张咏梅老师在工作笔记中写道:“徐颖的课很惊艳,给了她一个深深的拥抱。自暑假以来的努力,今天在现场被圆满地感受到。个人积累+任务驱动+理论突破,三个元素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优秀教师二次成长的必经路径。”

带着喜悦回到本学期支教的学校,我积极参与了老师们的课题研究。小古文、科普童话、古诗、散文……不同的文体体式教学研究激发我不断地主动学习理论;理论的学习又激发我更加迫不及待地走上讲台进行实践。张老师说得对,“个人积累+任务驱动+理论突破”,在这样“三位一体”的方式中工作学习,连身边的同事也觉得我这半年来的改变超过了以往很多年。

2017年岁末,我带着《雾在哪里》这堂课来到深圳,参加了东南教科院在深圳大学举办的“阅读滋养生命,课程奠基未来——2017秋季儿童阅读课程推进大会暨儿童阅读课程之课型研究活动”,同薛法根老师、曹爱卫老师、麦珏昉老师同台上课,共同探索单篇阅读的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记得出发前,张咏梅老师曾真心地、幽默地说:“你终于‘破茧成蝶了。”那时,我理解的“破”就是能自己设计上出一堂好课。可是,当我在“儿童阅读推进大会”的现场,站在台上和老师们说我的教学思考时,我突然意识到:此时,我在阐释的是将理论学习与过往教学经验结合在一起产生的我自己的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我竟然有勇气把自己的理解带到这里,和台上的专家,和广大的教师朋友们一起交流、对话。也许,这才是我的最大突破!回顾这半年来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遇见的人、上过的课,在吸纳与打开中,我努力推开了一扇窗,那窗外清风吹拂的不仅是专业,还有我的整个人生。我会把这难得的经历和感受告诉我的女儿和我的学生,教育永不会被智能替代的不就是人心的温暖和人生的充溢吗?

附: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诗,把韵脚读饱满,体会整首诗的情感。

2.能展开想象,读出诗中的画面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3.与诗人对话,能理解诗歌的主旨,并用本首诗的韵脚练习创作,表达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诗,把韵脚读饱满,体会整首诗的情感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起读诗,我们在语文书上就读过不少的诗,你还记得哪一首?

2.来,挑出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首《静夜思》读一读吧。你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读。

(生读《静夜思》。师点评:读得正确、流利。并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的韵脚,要求把韵脚读饱满,大家再试着读一读。)

这样一读,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小结:如果我们读诗的时候做到正确、流利,把韵脚读饱满,诗人的心情会随着我们的朗读流淌出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一首新的诗,请读课题——

(二)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诗,把韵脚读饱满

1.自读整首诗,做到正确、流利、把韵脚读饱满。(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指导,特别关注大家是不是找到了本诗的韵脚,引导学生发好ɑ韵。)

2.小组合作,一人读一小节,相互倾听,相互帮助。

3.请学生分享读,评价的标准是“正确、流利、把韵脚读饱满”。

4.小结:正确、流利、把韵脚读饱满了,这样读诗真好听,(板书:好听)你体会到了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回扣《静夜思》的引入,再次感受情感和韵脚的关系。)

二、展开想象,读出诗中的画面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听范读,展开想象

1.诗人为什么而高兴?为什么会赞美太阳呢?我们继续读诗。这一次,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2.教师在音乐声中范读第2小节,然后继续在音乐声中请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描绘自己看到的画面。

3.教师根据学生的描绘,相机板书(太阳、洒、拔、陪)。

(二)“一字开花”,训练想象能力,想象着画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透过一个“洒”字,我们继续想象,当太阳把金色的光芒洒到鲜花上时,鲜花会……

2.原来,一个字的背后可以想象出这么多、这么美的画面啊!想着画面,你会怎么读这一行诗?(想着画面读好一行诗)

3.其实,“拔”“陪”的后面也能想象出好多美丽的画呢!捧起你的课本,展开想象,去美美地读一读第2小节,让别人也能从你的朗读中看到美丽的画面。(想着画面读好一节诗)

4.小结:这样读诗,读出了诗里的画,诗歌不仅好听,还好看了。(板书:好看)有太阳的世界是那么美丽欢乐,难怪诗人这么高兴,要赞美太阳。

三、与诗人对话,能理解诗歌的主旨,并用本首诗的韵脚练习创作,表达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朗读诗歌的最后两个小节,探索诗歌的主旨

1.太阳就要下山了,让我们去送送她吧,朗读诗歌的后面两个小节。

2.此时,你读懂诗人的心了吗?诗人为什么说“太阳是大家

的”呢?

(二)对话诗人,理解诗歌的主旨

1.听听诗人自己是怎么说的。

2.你明白了什么?

(三)回应主题,升华创作,学习总结

1.太阳是大家的,也陪伴着我、你、他,我们大家。也用几句诗来表达我们的感受,要是还能用上ɑ韵就更好了。

句式:太陽陪着我们( ),看着我们( )。(师点评两方面:语言的表达和自由快乐的情感。)

2.读懂了诗人的情感,还能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这样读诗有意思吗?(板书:好有意思)

语文书中还有好多的诗歌等着我们去读,离开语文书,在书籍的海洋里,还有更多的诗歌等着我们去读,我们要把诗歌读得“好听、好看、好有意思”。

“千课万人”现场说课

我们根据文体的体式特征、课程价值以及三年级的学生情况来设定本课教学目标。

怎么把三者融合起来?

我们用儿童的语言把诗歌的特点描绘成“好听”“好看”“好有意思”。

“好听”指向诗歌的音乐美,正确、流利地朗读是低中年级的朗读训练重点,是人人要达到的基础目标。学生已经知道不少诗歌都押韵,但是学生不知道诗人会通过韵脚来表达情感。王荣生教授说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对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我们是通过让学生朗读感受,从已有的学习经验中提取来达成的,然后帮助学生用知识点加深对新的学习内容的理解。

“好看”指向诗歌的绘画美,学生进入中段的学习,除了感受诗歌的朗朗上口,对诗歌的理解还要具有借助文字进行想象的能力,所以,这是本课的重点目标。为了让学生同时感受到诗歌用字凝练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字开花”的思维导图,从一个“洒”字引导学生逐渐想象开去,用发散思维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们把思维导图定位为手段,是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服务的,所以不给术语、不贴标签,当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时,他已经获得了不可言说的语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教材中的儿童韵文越来越少,诗歌的主题却变得越来越深刻。所以,“好有意思”指向的就是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学生知道的是太阳还会去别的国家,通过讨论基本都能结合常识了解到太阳是属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的。但是学生不能体会到的是,在诗人心中,太阳是一个意象,代表着自由、幸福和快乐。所以,这里适当地引入了诗人薛卫民谈到的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诗歌和散文一样,了解作者的情况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最后,学生试着用积累的诗句用上本首诗的韵脚来创作一句诗,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的一个综合运用,是一个延伸性的目标,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

简言之,我们想要做到的是,用文本、课程、学生三个立足点来准确设定教学目标;用精准的语文知识点和科学的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柔化知识点与策略,少给术语,不贴标签,让语文知识和策略在学生真实的言语训练中实实在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周一贯先生现场评课

这就是一节好课,是参加磨课的三节课中转变最大、效果最好的。第一点是文体意识好,读的训练充分到位。第二點是阅读背后的小学生心理机制的建立,这是在很多课上比较难看到的,在这堂课里面看到了,比如当学生闭着眼睛在背诵想象的时候,教师关注了学生脸上的表情,其实这就是关注了学生的心理机制。第三点是细节处理可圈可点,想象的部分非常丰满,学生最后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也很深刻,现场创作效果不错。第四点是板书的设计充分运用了思维导图,这个值得老师们借鉴,学习的本质就是思维的发展。

给徐老师提的建议是,前面朗读部分和学生的对话还显得有些冗长,应把控好课堂节奏和时间,这个建议供徐老师参考。

李政涛教授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我很赞同教学设计中对“韵脚”的精准定位,通过朗读定位和写作定位来聚焦和刨坑;我也赞同“好听,好看,好有意思”这一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韵脚诗歌老师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诗歌岛·八面来风
韵脚怎么押?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