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在言语徜徉中生长

2018-05-30 10:48姜树华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茱萸普罗米修斯春联

姜树华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强弱,直观表现为能否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切的话语。“适当时候”“适切话语”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语言思维的意识性。语文,当然离不开思维;思维,亦不是言语之外的“漂泊之子”。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记录着思维的“冲击波痕”。语文教学旨在在言语的徜徉中,重温思维的足迹,生长思维的张力。

一、思维,在言语品赏中“静候”

思维,是有“频道”的。若不在它的频率区间,常常会被我们“熟视无睹”“听而不闻”。因此,对读者来说,思维总在言语品赏中“静候”。

陌生化的表述阅读的脚步喜欢在陌生处“逗留”,打破日常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让读者读起来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觉得新鲜,读起来特别精致,让人一丝也不愿略过。如《唯一的听众》中老人的言语内容平常但言语方式很特别: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执教者大多会聚焦于老人的话语,对谎言式的鼓励理解并赏读,这还只是一般性的浅表滑行。如果把老人的话语聚集到一起仔细品读,我们会发现老人的言语方式不按常规:往往在后半句用转折的方式强调自己的意愿或者意见征求,而前半句总是从关切、欣赏的角度来肯定“我”。这样的言语方式,让听者“我”感觉距离很近,也很亲切,当然容易接受,很难回绝。

再如,《普罗米修斯》一文中:“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教学时,常常有学生“怀疑”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被吃光了,怎么又会重新长起来,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在表现普罗米修斯本领神奇,能够自我恢复。教者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常是一笑了之,以神话文体来加以释疑。这当然不失为一种释疑路径,但所有的神话、童话文体都会有“天马行空”“违背常识”“滑稽荒诞”的言语内容,我们总不能只拘泥于文体来解释。文中之所以强调普罗米修斯“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也只有神才能被这样的法子折磨得住。白天,普羅米修斯的肝脏要被“吃光”,这是要让他受尽摧残,一夜过后又恢复原样,显然不是强调神的能耐,而是预示着新的折磨。这也是只有神才能想得出的折磨方式,这样,读者才能深切地感受到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

陌生化的表述,一定是有所用意的。《唯一的听众》一文中老人的言语方式,只为鼓励少年,用上了“肯定+期待”的表述方式,效果甚佳;《普罗米修斯》一文中的“反常规”表述,只为强调普罗米修斯受尽折磨,突显他为人类的艰辛付出。

关键词的表达

关键词常常折射出作者的意图。教学时,敲击关键词,往往能感其情、揣其意、品其味。长久以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给我们注下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愫,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感受,从未“多想”。细读,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提及“茱萸”一词。重阳节人们登高时佩戴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如果我们将三、四两句只作遥想兄弟在重阳日登高,佩戴茱萸的情形,诗人独在异乡,不能在场理解,虽然也能传达出思念亲人之情,但只作这一种角度的理解就略显平淡了。诗人遥想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强调的是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而非别的什么。这样的意象,除了有思念之意,是否更有祝福兄弟们安康、吉祥、辟邪的心愿?从家乡兄弟角度来看,大伙儿在一起登高,却有“少一人”的遗憾,这样来理解诗句,兄弟情感便突显出来了。

反复品味作者的关键着笔处,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会让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阅读是思维的“体操”,阅读不仅是为了得出固有的观念或感受,而是形成富有洞察事物本质的思维力,也就是每个人的“阅读力”,即所谓“得法于课内”。

二、思维,在言语经历中“复活”

既为“思维”,就应以“思”为动力源,以“维度”为方向。思维的“维度”,有横向的、纵向的,当然还应有多向的。这样的思考才是立体的。

横向“走宽”

教学中,要善于往广处“琢磨”,形成语文思维的“涟漪”。如词语理解,我们常常习惯于以词换词的方法,或者说说词语大意,就感觉词语教学到位了。其实,任何以词换词的方法,都不能实现完全通透的理解。教学《灰椋鸟》一文“排空而至”一词我们不妨由“排”字的理解推开去,“排”字有多个意思时,一位教师这样教学:排列、除去、推开、释放等。让学生斟酌词中“排”的准确意思,果然有不少学生误解为“排列”“除去”之意。教师引导学生从鸟儿飞行的角度理解,这里的“排”应为“推开”,用力推开正是鸟儿奋力飞行的状态。接着教师呈现灰椋鸟“排空而至”的画面与视频,学生们先是传出阵阵惊叹,感叹着成千上万只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然后用词语描述的方式表达眼前之景如“千军万马一般”,有“排山倒海之势”;最后用重叠接读的方式表达眼前的震撼画面,此时,似乎鸟儿更多了,气势更大了,连文字也有了排空而至的效果。

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教者没有停留于音形义的粗浅知晓或者以词解词的概略性感受,而是有序递进,逐层撩开词语含义。教学历经了这样四步:准确甄别字义—结合动感画面,真切感受—联想词语,抒发感怀—感情朗读,表达壮观气势。教学如此大气,真可谓“以点触面”。

纵向“走深”

读一篇文本或者一本书,我们要有强烈的分享意识。因此,我们除了要读出文本的内容,还要自觉地攫取文本最出彩的地方,这一点大凡有阅读基础的人都能做到。但光找出精彩来还不够,更要能清晰地叙述出来,讲出作者的言语思路与自己的更深感触,才是真正的“深阅读”。

执教《春联》一课,春联的内容丰富、讲究对仗、抑扬顿挫,都不会成为阅读障碍。文中有四副春联: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学生一眼便知,有描写大自然欣欣向荣的,有祝福祖国昌盛的,有祝福家庭和睦的,有祝福人们平安的……于是教者便变换形式进行巩固练说。有位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更进了一层:让学生进一步品读四副春联,关注并感知每副春联描写的对象与范畴。学生恍然大悟,这四副春联写的内容范围是自然—祖国—家庭—人们,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安排的。课堂上,学生由走近具体的春联,感知画面内容,感受美好情感,到跳出段落整体看春联的呈现,发现了作者表达顺序中的规律:由恢宏到具体,由环境到生活。学生发现的表达范畴的聚焦也好,表达情感的升华也罢,都是对这一段落进行的梳理与探究,既关乎内容方面的“意”,也关乎表达形式的“言”。过程中,既生“意”,也生“言”,这是对文本表达逻辑的梳理与探究。梳理、探究是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是一种“带得走”的宏观梳理、微观探究的语文本领。

多向“立体”

金圣叹在《杜诗解》中有类似说法:“传神要在远望中出,写照要在细看中出。”所谓“远望中出”,如同我们欣赏一幅油画,要后退

数步,从远处望去,把握画面整体,方见画的“精神”。整合意象,也就类似于“远望中出”的效果。

一位老师执教《月光启蒙》一文时用“小小讲坛”的方式探究歌谣魅力。这一板块是最能说明教者教学智慧的。“微讲坛”的形式、讲述的逻辑对于学生是个难点,于是老师提供了讲述的思维导图,并提供了讲述“锦囊”,让学生探究时不会有畏怯心理。学生很快从各个角度感知到童谣的押韵上口、俏皮可爱、生活气息、丰富想象、热爱生活、憧憬未來、勤劳善良、心有阳光。各学习组不仅探究充分,表述也很有逻辑。且执教者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更进一步将学生的各种感知归类整理在童谣之“趣”与童谣之“情”的“框子”里,这个梳理归纳的过程很有质量与高度,理清了思维路径,习得了思维方式。

三、思维,在言语整合中“新生”

整合思维,就是聚集文本的内核意图,不是所谓的任意的个性解读。诚如《茉莉花》曲子,无论你是用钢琴演奏,还是二胡演奏,抑或是用竹笛来演奏;无论你做了多少形式感或副旋律的改编,这支曲子始终还是这支曲子。一篇文本,或者一组文本,一定会有多种角度,但呈现在一起时,一定会有聚焦,也就有了思维的“新生”。

整合事例,聚焦人物品格

课文《鞋匠的儿子》一文用了两个事例:参议员的侮辱和美国南北战争。执教者常常为了提升文本内容概括力,以读出了“____________的林肯”为话题,让学生小组讨论。于是,出现了“心胸豁达”“沉着冷静”“卑谦温和”“善于演说”“毫不退缩”“睿智机敏”“内心坚强”等词语。就某一个角度来说,这些词都是恰当的。但综观两个事例,这些词就不能概而括之了。面对参议员的侮辱,林肯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震撼了全场;面对美国南北战争,林肯用“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赢得了各方推崇。于是从全文角度,我们读出了追求平等的林肯。

整合事物,聚焦作者意图

文中一件件事物,构成了一个整体,恰如一栋建筑一样,每一部分的协调组合自然就有了建筑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斯·门罗曾介绍读小说的方式:“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实,读任何文本都该如此。《索溪峪的“野”》一文写了山、水、猴子、游人都是“野”的。仔细品读所写事物,很快发现这些事物由远到近、由静到动而来。从整体来看,我们不难读出,索溪峪的任何事物都是“野”性的,每时每刻都有着“野”劲儿。古诗《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王安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把诗中的地点“京口”“瓜洲”“钟山”“江南岸”进行罗列,并整体品读。几个地点之间的关联,最终落点于一个“还”字: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不舍、真切的爱了,更有诗人对政坛隐隐的担忧、归期的期盼、内心的凄凉、前途的迷茫……

当然,关注言语整合,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言语统整感知,更有对课堂中众多学生阅读感知的统整。教学中切不可由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替代其他学生的思考。

教学的价值不在于学生有没有获得正确的答案,而在于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领悟思考问题的思维路径。没有正确的思考路径,学生只能凭直觉去猜测,这样的教学难以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没有思考过程,阅读再多的书也只是走马观花般的心理安慰,无异于“竹篮打水”。语文课堂,理应成为语文思维渐进生长的绿色“氧吧”。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茱萸普罗米修斯春联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
《普罗米修斯》——探索之途,还是毁灭之路?
尼古拉·特斯拉:现代普罗米修斯的非凡人生
新春联
新春联
一束茱萸满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