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
——雕刻在公益纪念碑上的名字孙立业

2018-05-30 09:09文/杨
中国石油石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立业眼角膜遗体

○ 文/杨 森

摄影/张立群

2017年11月8日,风和日丽的深秋,妻开车载着孙立业在青州山地里看一团锦绣的植被,看忙碌的农民晾晒柿饼。那大串大串橘红色的果子在碧蓝的天空映衬下,像一团团燃烧的火。

归途,立业让妻把车开往临淄区东南部的公益墓地。这里,茂密的苍松翠柏在夕阳的金光中显得格外宁静、安然,不久前落成的纪念碑庄严肃穆。立业拉着妻子的手,回答她几天前的疑虑和不舍:都捐出去了,什么都没给我们留下。他说:“这地方很好,将来纪念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是我留给你们的遗产。”

11月6日,立业在妻的陪同下,到临淄区红十字协会签订了眼角膜和遗体捐献协议书。并安排家人,后事不开追悼会、不收礼金、不留坟头。要尽可能保证眼角膜以最快速度取出。

2018年元月27日凌晨,立业安静地离去。

早晨,得到消息从四面八方赶到的亲属、单位领导、同事及亲朋好友安静地、有秩序地,站满医院走廊,7时,宣读悼词后,大家鞠躬向立业遗体告别。

8时半,淄博市临淄区红十字协会的工作人员带领从位于济南市的山东省红十字协会眼库医护人员、从位于烟台市的滨州医学院遗体捐献工作联络员赶到病床前。

9时40分,眼角膜顺利取出。大家再次鞠躬向立业表示敬意和告别。10时,遗体被送入滨州医学院的汽车,悲泣声中,立业远行。

下午,雪花飘零。至傍晚,天地洁白。今冬迟来的大雪,妆点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送别立业。

真面病痛

无论遭遇什么,他以质朴的坚强,节奏不乱地把握着生活方向。

1969年5月出生的孙立业是齐鲁石化新闻中心一名新闻工作者,尤擅新闻摄影。为人低调、沉稳、谦和,做事极具分寸,在单位是蝉联多年的劳动模范。

2014年5月查出直肠癌中期,6月接受切除手术,12月,经过六轮化疗后,重返工作岗位。

面对重大变故,冷静的立业选择直面病魔。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尽可能专业地认知病情,配合治疗。同时,以坚韧的力量,掌控着生活和工作两条小船,不被陡起的风浪扭转了应有的方向。

2014年下半年,他们拿到了为孩子上学购买的学区房钥匙。2015年元旦过后,从春节前十天开始,夫妻二人像燕子衔泥,在每天正常上班、没有请一天假的情况下,用半年的时间完成新屋装修,陪即将进入高三毕业班的儿子搬入新居。

2015年末,原单位齐鲁石化报社与齐鲁石化电视台合并为齐鲁石化新闻中心。对电脑及网络系统极为精通、新闻业务能力强的立业成为新媒体科的业务骨干,负责微信公号的制作发布。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全新的工作领域,策划公众号推广、选题采访制作,推出了一篇篇精彩的宣传作品,让齐鲁石化的员工们逐步接受了这种新的宣传形式。

2016年春天,在立业的记忆里格外美好,新岗位工作风生水起,渐入佳境;儿子迎接高考一模、二模成绩节节攀升,状态良好。立业在暗暗筹划着,高考完毕,一家三口自驾青海湖,给儿子一个值得纪念的成人礼。

5月12日,为了一期以母亲节为主题的一线员工的宣传微信,孙立业和同事一起到生产厂采访拍摄,工作过程中感到严重的腹部不适。为了不耽误作品及时发布,他顶着满头虚汗完成采访,又咬牙回到办公室,连夜完成编排制作,提交领导审核后,才下班回家。

第二天,去医院检查,怀疑为腹腔癌症多发性转移。再到省肿瘤医院排查,确诊。这时,离儿子高考还有二十余天。

劫难再次来临,比他预想的快很多。夫妻二人商量做出安排,在妻子的坚持下,立业到条件较好的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由两位姐姐照顾;妻子在家陪伴儿子准备高考。

在单位老领导的帮助下,立业一边联系大夫,安排治疗方案;一边到学校跟班主任详谈,托付咨询儿子的学习及高考专业的选择和志愿填报。后来,儿子以稳定正常的发挥过一本重点线,9月份顺利进入较为理想的高校学习,没有因为父亲的病情受到影响。

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立业奔波在淄博临淄和位于济南西部的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了24个疗程的痛苦化疗。期间的煎熬,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三周一个周期,五天治疗结束,回家休整几天,化疗反应减退,他就又出现在岗位上,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乐呵呵接受朋友们邀请,参加聚会,或者看场电影。然后,再驾车带着姐姐,到医院接受下一轮治疗,治疗结束,常常需要妻子或者弟弟开车接回家。同事和朋友们能感觉到的变化是立业越来越消瘦;不变的是,见到他,总是笑容依旧。

自驾远游

一个怀揣三年的梦想,在2017年6月成行。两天后,让他匆匆而返,是为了让妻品尝刚下船的海鲜。

2014年春天,立业办公室的墙壁上,挂上了一幅很大的中国地图。他刚刚买了车,跃跃欲试地,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自驾游。那段时间,他经常在工作累了的时候,兴高采烈在地图前规划畅想一番。最后,他选定的目的地是呼伦贝尔草原。

然而,疾病比计划先来了。

2016年,癌症复发的速度快过了他的青海湖之梦。

2017年4月11日,省肿瘤医院检查结果是,腹腔淋巴多发性转移,各项指标急剧恶化。

三年不屈不挠的抗争,历尽千辛万苦,依然等不来云开雾散。立业内心那仗剑走天涯的梦想在这时也变得格外强烈。

他渴望远方。

6月7日,尽管有万般担心,妻还是点头让步。

一路向东,他要看海去。

一路向东,他独自驾车穿越瓢泼大雨,途遇高速路修缮,绕道至泥泞的小路,在颠簸中前行。

晚上9点,终于到达他向往已久的胶州湾跨海大桥。

远远望去,立业就被眼前铺天盖地铺陈开来的壮美景色震撼了:苍茫夜色中,一望无际的黛色海面上,蜿蜒巨龙般的大桥上灯光闪烁,在海面上无限延展成低垂的银河,海天相接处,与宝蓝色天空上的星星牵手相依。

立业驱车开上“银河”,大开车窗,任潮湿的、腥甜的海风穿荡环绕他,感觉心脏在胸膛内如此狂热有力的跳动,入夜了,无人的大桥,他放开喉咙长长地呐喊……回声久久在海面上荡漾.那一刻,长久以来的压抑、痛楚,仿佛都随着喊声飘散,他感觉如此深爱这美好的世界。

过后,跟朋友谈起当时的情形,他说,他一次次伸手抚摸副驾上的相机,心痒难忍,但终于没有违背大桥上不许停车拍照的禁令。热爱摄影的人,面对如此美景和心境,没有留下照片与亲朋分享,他觉得深深遗憾。

6月9日清晨,黄岛边的小渔村,立业坐在沙滩上,安静地等待朝阳初升,任由经年过往,在脑海中升起又降落。

太阳升起,变幻的光影在海面上流光溢彩。一支帆船由远及近,有渔船归航。

渔民们一筐筐卸下收获的海产,螺、蟹、爬虾,都是在内陆看不到的肥美海鲜。

这都是妻爱吃的东西啊。立业上前跟渔民招呼,海产的价格也是非常吸引人。这一刻,归心陡起。远方很远,远方有看也看不够的美景,但家中,有他想奉一盘美食的亲人们。

拎起沉甸甸的吹塑箱,立业满足地驱车返航。

感恩生活

漫漫抗癌路,对来自各方的关爱,他心怀感恩。

从2017年12月初开始,立业没有再离开医院。所有针对癌症的治疗都已停止。慢慢的,他已不再能进食,靠营养针维持,靠越来越频繁的止痛剂驱赶剧烈的疼痛。他与主治大夫沟通:只采取减轻痛苦的医疗手段,等昏迷来临时,不上呼吸机,不做破坏性抢救。

12月下旬,在身体极度衰弱的情况下,他开始拿起笔,给他心心念念放不下的人们写信。有一天,写到深夜1点,被陪护他的大姐强劝着,才放下笔休息。

他写给家人。两位姐夫,写他们性格各异,共同的特点是善良、孝顺。写有了姐夫的支持,两位姐姐多年对父母的体贴照顾。在他患癌手术后,“姐夫每天都要到医院去,经常给我按摩腿和脚,也不管脏不脏,我自己都不好意思。”2016年立业癌症转移后,到济南治疗,陪床的重任基本上落在两个姐姐身上姐姐两家在经济上、人力上都给予他大量无私援助。“在我心目中,大姐承担着母亲的角色。母亲年纪大了,有些事情就不让她知道了。而两个姐夫,为了家庭出谋划策,又承担了像父亲一般的无私的角色。”立业这样写。他写给妻,写妻给他按摩时,因操劳过多变得粗糙的手在他皮肤上划过,他感觉到的辛酸和心疼;他嘱咐妻在他离开之后,要尽快释然,好好生活。立业写给家人的信,尊重家人的意见,不做过多公开。摘取几句,也能感受到在困境这不弃不离、生死相携的厚重亲情。

摄影/顾 波

他写给朋友:(原文摘录)

患难之际见真情。2014年,我生病做手术,单位领导忙前忙后,帮助协调医院,找医生。手术当天,四个小时的时间,单位领导、同事和朋友们先后来了近20人。直到我手术完,晚上8点多了,他们才陆续离开,去找地方吃饭。

术后恢复和化疗期间,朋友们不断来看望我,鼓励我,让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很多朋友跟我说:兄弟,有事你就说话,咱是要人有人。缺钱的话哥们给你凑,想吃什么一个电话送到你床头。他们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2016年5月,我查出癌症腹盆腔广泛转移,又一轮新的治疗开始了。这次的化疗检查费用很高,有时候4万多,有时候6万多。24个疗程的化疗效果并不理想,后又改依然昂贵的中药疗法,花钱如流水一般。朋友们听说后,又一次伸出了援助之手,并建议我利用“轻松筹”筹集治疗费用,利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一部分治疗费用。朋友和同事们的捐助、“轻松筹”募集的资金为我的后期治疗解决了很大的难题。单位领导也帮忙协调各种关系,解决报销,申请困难补助金。

生了病更深感觉到:朋友就是无价之宝。如果有了真心朋友,什么困难都不是事儿,朋友之情是打不断、打不散的,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

他最后写道:朋友,我爱你们,我想和你们一起走下去。

写下很多话,跟儿子谈点什么?

元月10日,等不及学校期末考试,儿子从四川成都匆匆返家。他说:就四个字,儿子,你要:健康快乐。

摄影/张小燕

回报社会

捐出身体,立业这样诠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2016年5月,癌症卷土重来。这对刚刚生活步入顺风道的一家人,犹如兜头一瓢冰水。短暂的错愕之后,他们夫妻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冷静地应对。

立业说:那个阶段,我开始考虑,我去哪儿?也开始留意遗体捐献这件事。但当时,想法并不清晰。

2017年春天,他在网上与一名叫石斌的病友相识,由他介绍开始接触由临淄区红十字会牵头成立的“齐风善行”爱心联盟组织。通过网上交流和参加线下活动,他对遗体捐献有了系统清晰的了解:捐献遗体(器官)、捐献眼角膜是造福人类社会、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善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参与其中。遗体(器官)捐献、眼角膜捐献是自觉自愿的、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可以为一些器官丧失功能者提供置换的可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延续生命。也可以使一些失明者重见光明。

4月份,省肿瘤医院的检查结果出来。立业下定了捐献遗体、捐献眼角膜的决心:“我身上的肿瘤性质特殊,提供给医疗研究结构,说不定能为早日攻克这一医学难题提供帮助;捐出眼角膜,我还能够通过受赠者重新看到这个多彩缤纷的、让人看不够的世界。”他先是跟妻谈及自己的想法。妻沉默着。

初夏的傍晚,有凉爽的风轻轻吹过树梢。立业搀着满头白发的病弱的父亲,在小区的林荫道上慢慢走,走了很久,走得很慢。

立业小声的,小心的,跟父亲说:都捐了行吗?眼角膜,还有遗体。我用不上了,别人能用得上。

父亲手抖了一下,接着往前走,走得快了些。过了很长时间,立业觉得过了很长时间,父亲缓慢地开口,说,我不反对,但是,怕你妈妈难受。又过了一会,父亲又开口:你妈妈的工作,我去做。最终,妻子和儿子也都选择支持立业的决定。

48年为人行事极端低调的立业,这次不低调了。12月初,他主动把同事叫到病床前,商议宣传事宜。他说:咱们干这一行,懂得宣传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参与遗体和眼角膜捐献这项慈善事业,应该比我的实际捐献更有价值。

元月26日,立业完成了捐献遗愿。随后,他生前写下的倡议,也在“齐风善行”慈善网上发布:“我呼吁,所有富有爱心的人,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能够在离开人世后,把自己最后的、有价值的遗体回报给社会,回报给人类,做出自己最后的贡献。”

猜你喜欢
立业眼角膜遗体
GRU-DNN改进的行人导航零速检测方法
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天然气处理站的管线配管
如何做好眼角膜的“守护神”
廉洁咨询是立业之本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两个儿子怎比优劣?“双面胶”父亲哟酿命案
何伟委员再度呼吁设立“中国眼角膜捐献日”
与死者的遗体告别
瑞典人工眼角膜人体实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