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锦强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以釉色窑变产生的如飞流彩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国宝”。宋代时,钧瓷被定为御用珍品,其官窑设在古钧台附近,故而得名。
钧瓷的丰富色彩常常让人恍如置身于万紫千红的春光当中,只是知晓了钧瓷名称的来由,却不一定识得这“东风”的真相。撒播这万彩千色的“东风”实际是钧瓷的窑变,即釉料矿物在炉火高温下转化呈色的物理化学现象。原理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复杂。釉料调配、窑火温度,甚至器物在窑中的位置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窑变成色。因此,钧瓷的色泽与其说是匠心独运,更像一种妙手偶得。
从古至今,无数工匠为这看似“可遇而不可求”的梦幻色泽而倾倒,奉献毕生心力。张自军也是其中之一。拜随钧瓷前辈、武术家王凤喜先生门下研拳习武的张自军,自小耳闻目睹钧瓷技艺。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地方国营瓷厂做临时工,后又随孔铁山实践了釉料调配,从卢正兴那里掌握了钧瓷基础制作技艺,跟任坚学会了晒图和窑炉设计知识。那时的试验配方都是公家的、公开的,每天下午两点他进试验室,就忙着帮前辈记录配料数据和每次所配釉方的编号,然后开始研釉料。张自军经常忙至次日四五点钟住火,瞌睡了就倒在注浆屋里睡一觉,醒了就上轮子压坯模。经历了这样一段极为不寻常而艰辛的学艺生涯,张自军终于苦尽甘来。
看张自军的作品,你仿佛感到不仅万紫千红的春光能被他融入其中,甚至银河繁星、海底珊瑚、 霓虹彩霞、雨露冰火都能轻而易举地被他招来,将这些器皿注入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化为落入凡尘的精灵。
②国家博物馆收藏作品柴烧炉钧《纸槌瓶》
③柴烧钧瓷《赏盘》
④碳烧炉钧《斗笠碗》
⑤国家博物馆收藏作品柴烧炉钧《太白尊》
①窑变金星天目釉《长颈活环瓶》
②窑变金星天目釉局部
③窑变金星天目《鸿运当头罐》
钧瓷的窑变艺术不仅填补了世界陶瓷史釉色自然、多彩的艺术空白,而且它在火焰中形成的“神、奇、妙、绝”的艺术魅力,更给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为了更加丰富陶瓷艺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陶瓷艺术享受,张自军和妻子张志华在近40 年研究钧瓷艺术的基础上,对传统黑瓷釉进行了十几年的窑变艺术探讨,经历了漫长的试验烧制,终于在传统黑釉上烧出了窑变金星天目釉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吕晓庄夫妇高度评价了窑变金星天目釉的烧制成功,他们的鉴定评语为:“窑变金星天目釉,是我国五大名窑——钧窑产区工艺美术大师张自军和张志华夫妇的创造成果,是中国传统釉黑瓷主釉瓷系在当今的传承发展。它是他们多年来开发利用地区特有瓷源,从事钧瓷原釉料工艺开发科研的结晶。这一独有的科研创造,品位高雅,成果喜人。”教授的评定及褒奖,既是对他们的激励和鞭策,也为推广这一风格独特、高雅别致的高档艺术釉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什么是窑变金星天目釉?中国是制瓷大国,生产陶瓷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几千年来,历代制瓷名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数以百计的名贵釉彩品种。这些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釉和彩,虽然在色调上和艺术形象上各不相同,但就其传统艺术釉彩的主要着色元素而论,以铁、钴、铜为主导的釉彩为最多、最名贵。驰名中外的“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瓷和各种瓷釉大都是以铁为发色剂或助色剂烧制出来的,如河南鲁山段店的黑唐钧、禹州扒村的白底黑花、登封窑的珍珠底釉、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天目瓷、福建建阳的兔毫盏、河北磁县磁州窑的白底黑花,都是以铁作为发色剂。所以说,铁是我国艺术陶瓷和日用陶瓷釉彩中的传统发色主釉系。
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是中国北方的制瓷中心,资源十分丰富,因瓷业兴盛而一度经济发达,闻名于世。张自军作为神垕人,利用神垕的陶瓷人文资源,深入研究、探讨烧瓷煤碳燃料气体对于窑变的作用,根据铁釉的发色机理和特性,结合陶瓷烧制技艺,成功地研发出了窑变金星天目釉。这一独有的科研创造,釉色风格独特,品味高雅别致,为我国高档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再增新彩。
窑变金星天目釉,是以天然的、本地区特有的釉土资源为主釉料,结合铁矿中铁、钛、镁、锰、钴等微量元素,通过科学组合配方,结合现代工艺技术,在不同烧制环境中烧制出的新型艺术釉彩。其主要特性是:底色以黑色为主,现出丝丝缕缕垂直的线纹。在这缕缕光亮的黑色丝纹釉面中,溶出金黄色的大小晶点,恰似夜幕下闪闪发着金光的星辰,又似金色的菊花石,古朴、苍翠、幽雅。总体观之,端庄大方、纹理清晰,黑中含绿、绿中含金。金色晶点透活欲滴、娇而不鲜、光彩夺目,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心底愉悦,可谓天然造化、泥土生辉、窑变成金、火艺天成,其美妙实属艺术黑釉瓷中难得的上乘之作。
窑变金星天目釉《福寿提梁壶》采用传统手工拉坯制作,以宋代珍品天目釉为基础,利用当地特有的矿物资源,多次分析研究,烧制而成。属全国首创,填补了中国传统釉黑瓷主釉系在当今的发展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