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俪莹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俗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当今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如火如荼的大潮流下,非物质文化也被重新包装,有些村落的非物质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效益,但是还有很多村落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正在不断消亡。本文将以焦作市博爱县皂角树村的竹器制作文化为例,从它的产生、特点、发展等进行介绍,探讨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竹器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在前不久刚刚在郑州举办的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焦作展园“竹林七贤园”展尽魏晋风骨。基于古乐“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个音律,焦作园设计了参与性音律装置。展园中的七口泉水会发出不同音调的水声,代表了七种音律,同时也代表了七贤不同的个性。游客可以通过敲击园中的竹琴,弹奏了古乐的不同音律,体验七贤的音律艺术。纯手手工的乡土工艺、乡土植物进行艺术化地创作,融入七贤文化特征尽显乡土特色和突出的文化氛围,游人由竹制构筑物进入。竹编是焦作传统的一项工艺。在焦作园的设计中,七条竹编筒状路径构成了展园的主体结构;竹器塑造了幽暗曲折和豁然开朗的空间,不仅是传统园林欲扬先抑的现代表达,也叙述了“桃花源记”中别有洞天的哲学情怀。由竹器进入,隐喻了从尘世进入了七贤所居住的世外桃源的过程。并且在2017园冶杯专业奖经评审委员会初审、现场勘查、综合评审,焦作“七贤园”被评为2017年度园冶杯专业奖最高级别大奖。
一、博爱县的竹器制作兴起
地处河南焦作的博爱县境内有1.3万亩世界上纬度最高的人工栽培型竹林,竹林是博爱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也曾有过数次较大的变化。博爱县的竹子有斑竹、筠竹、甜竹、変竹、罗汉竹等乡土竹种,以斑竹、筠竹、甜竹、変竹为主栽品种,斑竹、筠竹栽培面积最大。悠久的竹林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得当地产生了独特的竹器制作工艺。博爱县的竹子虽然历史悠久,但是把竹子加工成竹器产品进行销售,却只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时,一些外来商贾,在博爱县竹区开办竹业作坊,诸如篦梳作坊、门帘作坊等竹器作坊,雇佣当地有技术的竹农,加工制作各种竹器,生产主要聚集在县城西部的许良镇,古称“竹坞郡”,是竹区的中心地带,清朝时期这里就设有晋、冀、鲁、豫四省的“竹客会馆”。因此也得名“许良竹器”。
二、博爱县的竹器制作发展与衰落
解放后,竹编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产量加工比建国前增长了一倍多。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竹编生产又集体下方到农户,竹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并且很快蔓延,竹产品加工更加发展,部分产品还打入国际市场。1983年9月,以芦田卓三为团长的日中农业林业交流代表团和1984年9月以张兵满为團长的朝鲜竹子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博爱县的竹子和竹器生产,参观了图王村6组、许良村23组和下水磨村,对博爱县竹子和竹器赞不绝口。1985年,搞竹编的村庄达72个,参加劳力的有2.4万多人,占竹区总劳动力的60%以上,加工成产品外销后,竹编的收入年达1602万元,占竹区农民总收入3029万元的52.9%。1986年1月和6月,日本株式会社塚本等人来博爱洽谈竹货生意购买竹箨20吨,燕帘10万挂。
博爱县的竹器加工产品大部分是传统产品,以传统农用家用器具为主,这些产品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需求的日益提高,原有的传统产品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这项传统手工业在最近这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鼎盛时期的每个村的家家户户从事竹器制作行业,到现在只剩下个别村落,每个村落只有个别一两户的老艺人在从事竹器具的生产加工,虽然被列入了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就其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它的未来还是有很多需要被重视的问题。
三、博爱县的竹器制作文化的发展优势
河南地处中原大地,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焦作市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得焦作近几年来旅游产业发展日益繁荣,其中也包括民俗文化产业的崛起,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博爱县的竹器制作文化发展也有着良好的资源构成以及发展土壤。
博爱竹器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省内政府对竹器制作技艺的重视,对其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胡锦涛主席强调了对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足以见得国家对传统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于此同时,河南省和焦作市也出台了相关文化发展纲要和竹产业转型的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通知,这都为博爱竹器制作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博爱县的竹器制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博爱县的竹器制作从起初都是以村落为单位的,当地有谚语许良竹椅泗沟蓖,牛磨门帘南道篮,辛庄簸箩中道爬,冯竹园筐,清化竹货名远扬。每个村落都有不同的制作特长,在当今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博爱竹器制作文化可以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重新认识这种独特的地域和村落特色资源,积极加以合理的利用,为博爱县的竹器制作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环境基础。与此同时,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发展的热潮时期,要清醒的认识到村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既要提升村民生活物质水平,也要通过物质基础的建设实现对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明确的目标定位、合理的保护理念与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的进行有序建设、逐步完善保护手段。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下,应该配合竹器制作工艺的产业转型,在保持原有技术工艺和产品特色的同时进行产品创新。其次还可以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配合发展,将竹器制作工艺体验、餐饮、特色民宿、戏曲演出等相结合,创造村庄本身的特色文化气质,建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为提高完善村庄的各方面的建设,全方位的提高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质量和品质,整体提高村庄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风貌,使当地人们都洋溢出精神自豪感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杨豪中,张蔚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物质性问题[J].文博,2006.
[2]李开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2.
[3]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