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着重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当代,城市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改造的度却不是太容易把握。镇江既是山水小城,又是历史名城,,尤其是夹杂着众多文保单位的老城区实在是数不胜数。那么,对于这些片区的改造与保护就成了一个重难点,对其的调查研究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帮助,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旧城改造;老城保护;文保单位;保护中的破坏
一、背景
镇江历史悠久,商代是土著居民荆蛮族聚集之地,是吴文化发源地,六朝重镇(三国东吴创业地之一、南朝宋齐梁三朝帝王之乡),从隋唐至清朝中期千年漕运的江南枢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对外通商口岸和商埠,民国时期的江苏省会,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新四军茅山抗日根据地。
自打城市改造的号角吹响后,镇江便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2012年为镇江旧城改造定下了目标:“镇江3年内将全面完成主城区范围内1000万平方米旧城老小区改造任务,城市化率由63%提高到70%,总投资约500亿元,将把镇江打造成“南山北水、青山绿水”的山水花园城市。”与此同时,保护古城传统风貌,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和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建设符合“山林城市”环境特色、舒适宜人的居住片区。
市规划局同年提出了镇江大西路规划构想,图中清晰明了的画着七里长街,由于我本人就住在大西路长达十九年,所以非常熟悉。大西路是旧镇江的主干道,为老镇江的市中心,这一带有众多名人故居,更有博物馆,英领事馆,西津渡,京口闸等标志性地标。时至今日,大西路已是坑坑洼洼且极为拥堵,但仍是老城区居民出行的首选。因此对改造的要求便更上了一层楼。
二、现状
2008年郭礼征故居成为文保单位,2009年陆小波故居也正式成为文保单位。而2009年镇江市区拆迁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就对郭礼征故居造成了不小的伤害。郭礼征故居位于大西路德胜街13号,当时其周围都被以为了平地只有它在砖瓦堆中挺立,乍一看以为保护的挺好,其实不然。大门、八扇门、罗地砖、窗户全部被撬走,最后留下外墙和梁柱,这样的文保单位太让很寒心,最后修缮后会让人感觉太假,失去了本土味。虽然目前这些故居都修缮完成了,却有种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感觉。
我曾数次造访陆小波故居,可谓是记忆犹新。陆小波故居最落在中华路上,由一大圈外墙与周围分开。进门就是一大片绿地,绿地中有一块记载生平的石碑,其后就是纪念馆,馆中详细记载了陆小波的事迹和贡献。再往后走便是住宅了。那古色古香的老宅中散发出的书香气息是每一个学者都憧憬着的。我深深的热爱着那座宅子,喜欢带书进去读,在那种木头和书页油墨的交织的气息中学习,累了就欣赏一下墙上的文人画或者是楼下小园中的红花绿叶。这才是名人故居应该发挥的作用,给当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带来一丝轻缓宁静的精神慰藉,让人们在放松的同时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催人奋进。
三、追溯原因及提出建议
追寻这种“在保护中被破坏”的怪现象的原因时,我想到了“大跃进”时期的全民炼钢,同样是出发点正确但执行上出现了问题,拆迁的工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该保护的还有窗子木门,砖头等毫不起眼的或许已经破破烂烂的物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关注力不够强,但凡是看到了文保单位被这么破坏,作为一个镇江人是必然会痛心疾首,然后反映情况的。但就是这一点点疏忽,心想着文保单位的石碑都立起来了,肯定会得到好好保护的。路过时远远的看看那座依旧风中挺立的老宅,心中的石头便放了下来。对此,应当好好发挥监督制度,热线电话、信访制度、领导亲访施工情况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领导身先士卒密切关注,施工人员才能完全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任务。
这也是孤立的保护所导致的问题,何为孤立的保护呢?孤立的保护就是在建设“七里长街”时只保护重要建筑,其余都夷为平地重新建设,这样最后建成的镇江古城文化带也将是孤立的,无法连成一线的。最坏的例子就是老宴春了,在“百废待兴”的人民街艰难的支撑。最好的例子就是西津渡改为步行街,渡口,白塔,古路,旧英领事馆,博物馆,伯先公园连成一线,既是极佳的游玩路线,又能拉动一路上的经济,古街原初的味道犹在,仿佛脚下踩的泥土砖石都写满了故事,这种充盈着历史文化气息的氛围才是最需要的,而不是柏油路旁的小木屋这种反差巨大的孤立的保护。所以我有个大胆的想法:保留阴山门古玩城等已成为标志性的地标,只将主干线和旧房拆除,保留诸如小街小巷,和像火星庙巷(大龙王巷片区)旁的水井之类沿用至今的建筑,这些其實都包含了镇江的历史文脉。因此,七里长街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仅牵涉到众多居民的安身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是进行细致入微的规划和贯彻坚决的执行力。
如是才能将旧城改造与老城保护辩证的统一,从而在守住镇江古城文脉的同时发展经济,才能无愧于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四、结语
城市改造虽然是现代化都市建设的必经之路,但万万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哪怕规划时一个小小的失误,工作时的一时疏忽,监督时的一时失察,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我相信,在目前的中国,对旧城改造与老城保护的调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并将会持续进行下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6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镇江市旧城改造与老城保护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6C36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齐(1997.1-),男,江苏镇江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会计系1503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