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变式”教学策略

2018-05-29 10:52吴长青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变式叶子文本

吴长青

“文本变式”教学指的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有意将课文的句子或段落,在形式或内容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改写和更换,并把变换的内容与原文进行优劣比较,在改换中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味文本在语言、内容、结构和手法等方面的特色。

作为一种灵动的、立体的、富有个性的教学创意和文本解读策略,“文本变式”教学紧紧抓住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各种富有启示性和陶冶性的“文本变式”活动中,逐渐实施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可以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巧妙结合上开启了一条富有启示意义的创新之路。

一、“文本变式”教学有利于在动态中主动建构与整合语言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語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共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的构建知识不仅是陈述性的,而且是程序性的。不仅关注语用规律,即根据语境、对象和语体特点,文明得体地表达、交流和沟通,而且讲究态度和策略,即自觉、主动、有效地积累和建构。

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文本变式”教学,静态的语言知识在两个文本互相对照的语境中逐渐转化成动态的语言能力,最后引导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与其让学生直接分析文章思路,不如先让学生勾画出文章中表达情感线索的重点句子,然后教师将课文改写,呈现压缩版《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心路历程: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失去宁静。

与其一上来就分析语言之美,不如先用填充修饰法,让学生主动发现语言之美。教师将课文改写,要求补全课文中的句子。

( )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开着的,有( )打着朵儿的;正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 )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一是叠词之美:曲曲折折、田田、蓊蓊郁郁、亭亭、隐隐约约、淡淡;二是修辞之美:拟人、比喻、通感;三是动词之美:泻、浮、洗、画。

与其静态地分析通感修辞,不如把“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变换一下,改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三月里树梢上时断时续的杨柳风似的。(嗅觉——触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嗅觉——听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海天相接处若隐若现的云彩似的。(嗅觉——视觉)

让学生在变换的文本中体会通感的特点,再让学生仿写。

以上三个教学创意之“变”,带来了教学过程之“变”:一是变陈述性知识为程序性知识,变静态的语言知识学习为动态的语言能力培养。教师对《荷塘月色》文本内容或进行提炼,或进行截取,或进行重组,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资源,使得学生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促进语言建构,在具体的语境中积累言语活动经验。二是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自觉主动积累较强的动机和兴趣。在分析思路之前先展示压缩版《荷塘月色》,在分析语言之美之前先展示填空版的课文,在让学生仿写通感句子之前,展示教师变换版的句子,都会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惊奇感,从而激发学生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二、“文本变式”教学有助于在比较中发展与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文本变式”教学,着眼于拓宽文本的广度,提升思维品质。以文本的变换推动思维的三“变”,一是拓宽思维的广度,二是发掘思维的深度,三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为例。河南省辉县二中刘飞老师别出心裁地运用“文本变式”教学创意,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将原文进行了变换,呈现如下:

波兰布热金卡电8月31日,奥斯维辛参观团参观了世界著名旅游中心——布热金卡。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纳粹在这里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共有400万人死在这里。参观团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长廊纪念墙、绞刑室等多处遗迹。毒气室和焚尸炉的玻璃窗内有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纳粹在毒气室进行了大规模屠杀,焚尸炉每天要焚烧6000具尸体。女牢房中陈列着一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这么小的盒子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长廊两边的纪念墙上,有数以千计的已经死去的囚徒的照片,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微笑着的姑娘。奥斯维辛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教师设计一个总问题——假如你是“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委,收到这两则新闻,你会把奖项颁发给谁?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上台展示,陈述理由。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带领学生划分老师出示的对比材料的结构,与文本作对比。自此完成了“通过对比阅读,准确说出本则新闻的结构”的教学目标。

改写的文本把参观者感受、作者感受等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内容全部删去,只进行简单的客观报道。教师又依据学生回答情况,灵活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描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的句子,在书上画出来。由此让学生明白文章独特的视角,即是从参观者的感受来展开内容的。教师顺势告诉学生:这一独特的视角,传达的不仅仅是对灾难的记忆,更是对人性的自省,让新闻也有了温度。至此完成“体会新闻情感”学习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删去的细节刻画,如“雏菊花在怒放”“她在温和地微笑着”,由此体会两处细节描写让文章更细腻,更深刻。教师又引导学生找出变换文本中删去的景物描写,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至此完成“分析富有意蕴的句子”学习目标。

这个“文本变式,对照阅读”教學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一在变换和比较中理清了文章思路,二在变换和比较中体会了新闻情感,三在变换和比较中理解了富有意蕴的句子含义。这样的“文本变式”教学设计勾连了文本的结构、手法、情感和语言,思维的内容广泛,能够调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思维,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让学生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其巧妙之处,还在于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引导学生着眼于两个文本的相同处及不同处进行分析,比较优劣,抓住的是文本最有价值的地方,便于学生把握这些差异,从而关注文本特点。教师善于对文本进行细致地分析综合,善于区分文本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从而帮助学生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抓住本质,能将深入解读融于无形之中,简洁高效。

其巧妙之处,还在于体现了思维的创新。教师从文本的对面出发,以其“无”突出课文的“有”。“文本变式”其实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三、“文本变式”教学有益于在灵动中激发审美鉴赏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文本变式”教学,在富有情趣的语文活动中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从单纯的欣赏美转换到主动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仍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太原十二中和淼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景物之中的情感,将文本加以改写如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宽大(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旋转舒展开来(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白花簇簇(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朵朵临风而立,果然是一派的君子风姿!(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清风徐来,荷香阵阵,幽香四溢,摄人心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月夜明朗,星辉斑斓,荷叶青翠欲滴,露珠闪烁着光芒,水波潋滟摇荡,就让我纵声放歌吧,歌唱这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让学生诵读后思考:改写后的文字与原文流露出的心情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议论,缺少朦胧的诗意美,作者原本的情感是缥缈、朦胧、淡淡的,改写后的文字太明朗了。教师追问:为什么是“淡淡的”?然后带领学生从第1至3自然段中寻找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联系当时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体会文章这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情感没有大起大落,喜悦有所掩抑,忧伤也有所掩抑,一切都是“淡淡的”的风格。

这个“文本变式”教学案例,通过修改词句、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字句变化之外,回归整体观照,体会到情感风格的不同。这是一次寻美之旅,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而且体验到形象和情感之美。这次旅程,在变换之中展开,在比较之中展开。学生不仅从感性上感知到朦胧的意境,感知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而且从理性上去探寻美景当中寄托的文人情怀。

四、“文本变式”教学有利于在创意中传承文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文本变式”教学,善于开发课本素材,挖掘出传统文化中被大家忽略之处,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深圳第二高中游周倩老师在给学生示范背诵的时候,故意犯错,将全词改动如下:

大江东流(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瑜(周郎)赤壁。乱石凌(穿)空,惊涛扑(拍)岸,扬(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初)嫁了,雄姿英发。金戈铁马(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学生听后,先让学生挑出错误,再比较优劣。

学生议论,认为“去”还有时间流逝之意,写出了历史感和时间感;“周郎”写出了周瑜年轻有为的形象;“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凸显波涛力量之浩大,这三个动词表现了雄浑、壮阔的意境。“羽扇纶巾”是周瑜的仪容装束,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接着让学生在词中找出作者苏轼用错的词。有学生很快找出,“小乔初嫁了”,实际情况是赤壁之战时,小乔已经结婚10年,如果按实际情况,应该选择“出嫁”这个词语。到底哪个好呢?讨论后明确,这是艺术的夸张,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

教师加以总结:

东去(不是东流),周郎(不是周瑜),穿空(不是凌空),拍岸(不是扑岸),卷起(不是扬起),初嫁(不是出嫁),羽扇纶巾(不是金戈铁马)。由此总结古诗炼字的一般规律。

古人作诗填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妙运用“点金成铁”教学方法,即故意把诗歌改差变坏,让学生从与另外一个较差的文本的对照中,发现诗人用字遣词的高超之处。从字词的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品味出诗歌深层的形象之美与哲理之美,进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利于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和热爱中华优秀文化。

总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变式”教学策略,选准了教材解读的突破口,考虑到学生的学情特点,更加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立意明确,教学过程最优化,课堂教学更加明朗,更有针对性。若能实施到课堂教学之中,可以走出开放而严谨的语文教学路径,使语文教学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作者通联:安徽铜陵市枞阳中学]

猜你喜欢
变式叶子文本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叶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后一片叶子(节选)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一见倾心的优雅——叶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