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虹 郭威娜 董 丽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开封 475000
脑卒中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急性心身疾病,又称为脑血管疾病,是脑部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5]。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比美国高出一倍,排名世界第一,并且脑卒中位于中国国民死亡原因的第1位[6-9]。近2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统计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约200万,以每年8.7%的速率增加[10-12]。近些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趋向年轻化,发病年龄集中在≤45岁左右的人群,所造成的家庭负担和社会问题也更加严峻,故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关注研究低龄脑卒中[13-15]。脑血管专业委员会集中调查显示全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很大程度上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更有患者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故会产生负性情绪,如绝望、沮丧、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抑郁最为常见,占20%~60%[16-18]。国内学者报道,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几率为34.2%[19-20]。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其研究大多集中于老年患者和康复期患者,关于低龄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方面的研究,国内报道很少,更没有形成全面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21-22]。本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对住院低龄(≤45岁)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以期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能够尽早的回归社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实现自我价值[23-24]。
1.1研究对象收集某三甲医院2015-01—2016-12住院的低龄脑卒中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45例)和实验组(循证护理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0.7±3.8)岁;实验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0.2±4.6)岁,所有患者经CT和MRI检查证实,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排除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及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等干扰因素。2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及患病情况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包括入院宣教、饮食护理、用药及心理护理等。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1)3~5人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包括护士、医生,共同查房,明确脑卒中发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及治疗方法;(2)寻找循证依据,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影响脑卒中预后的各种因素,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3)制定具体方案。第一,普及理论知识。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社会背景为其讲解脑卒中的发病原因、治疗及注意事项。第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个体化辅导,消除负面情绪,遵医嘱用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三,功能训练。脑卒中病程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非稳定期和稳定期,告知患者不可操之过急,应逐步恢复其自理生活能力,定期肢体功能锻炼。第四,精神社会支持。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家属沟通,为其讲解脑卒中后发生焦虑、抑郁的危险和护理措施,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照护[25-26]。
1.3评定标准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由受试者进行自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填写[27-28]。焦虑自评量表( SAS)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分值越小越好,分界值为50,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抑郁自评量表( SDS)含有20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标准分正常不超过53。再分别统计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
2.1 2组患者抑郁、焦虑得分比较实验组(循证护理组)的SDS显著低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SA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分)
2.2 2组平均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比较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平均住院时间和满意度比较
低龄脑卒中患者在人生最鼎盛时期发病,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自身也会伴随沉重的精神负担,加上疾病带来的身体上不同程度伤残或后遗症,必定伴有较多的负面情绪,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焦虑和抑郁[29-31]。对90例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后发现,患者的抑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和减轻,而且其社会适应能力也有所提高,改善了生活质量[32-35]。研究证实采用心理支持、音乐及放松训练对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稳定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焦虑、抑郁等情绪,改善躯体症状[36-37]。脑卒中患者病程漫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功能,且部分患者还会遗留后遗症,住院费用高昂,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精神压力。先前曾有相关报道,影响患者住院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龄、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恢复程度及神经功能恢复等[38-40]。国内外有研究证实,早期给予患者康复方面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疗效,尽快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而且还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34-38,41-43]。本研究中,实验组的SD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SA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针对住院低龄(≤45岁)脑卒中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可有效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44-45]。
[1] SIERRA C,COCA A,SCHIFFRIN E L.Vascular mechanism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troke[J].Curr Hypertens Rep,2011,13(3):200-207.
[2] WHITE J H,ATTIA J,STURM J,et al.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ommunity dwelling stroke survivors:a cohort study[J].Disabil Rehabil,2014,36(23):1 975-1 982.
[3] 刘婕,张国华,姚星宇,等.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出血的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3):195-199
[4] 马青峰,华琦.急性脑出血降压治疗的变化与争议[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4):440-441.
[5] 杜忠民.老年男性急性脑出血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预后[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7,10(2):119-121.
[6] LI J,CHEN Y,ZHANG X,et al.Human Urinary Kallidinogenase Improves Outcome of Stroke Patients by Shortening Mean Transit Time of Per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5,24(8):1 730-1 737.
[7] HÜWEL J,WEISNER B,KEMMER H,et al.Depressed mood in the acute phase of first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J].Nervenarzt,1998,69(4):330-334.
[8] 王文化,赵冬,吴桂贤,等.北京市1984~1999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69-272.
[9] 方向华,王淳秀,梅利平,等.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9):847-853.
[10] 刘敏,方向华.脑卒中后残疾的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11):1146-1150.
[11] RAMSAY A I,MORRIS S,HOFFMAN A,et al.Effects of Centralizing Acute Stroke Services on Stroke Care Provision in Two Large Metropolitan Areas in England[J].Stroke,2015,46(8):2 244-2 251.
[13] 柳真裕.47例低龄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内科,2006,1(2):128-129.
[14] 张瑞贤.时间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C].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论文集,2014:34-34.
[15] 姚福娣.三合一心理干预在低龄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2:1-51.
[16] ATHYROS V G,KAKAFIKA A I,TZIOMALOS K,et al.Stati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first or recurrent stroke[J].Curr Vasc Pharmacol,2008,6(2):124-133.
[17] 唱荣艳,周花循证护理在离退休老干部脑卒中后抑郁情绪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8):3 424-3 425.
[18] 忻琪君,张克翰.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2):124-126.
[19] 兰月,徐光青,胡昔权,李奎,陈小妹.初发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9):2 768-2 771.
[20] 张秀玲.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24-25.
[21] 龙洁,刘永珍,蔡焯基.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45-148.
[22] 杨剑,潘静.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18-19.
[23] 孟珺.脑卒中后抑郁的护理[C].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164-164.
[24] 尹宗惠.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状况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217-219.
[25] 张春慧,朱庆华,张振香,等.心理护理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 648-2 649.
[26] 钟美容,胡艳宁,王庆武,等.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517-519.
[27] 宋东东,俞英欣,董秦雯,等.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认知、情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5):1 948-1 951.
[28] 王展.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性别差异[C].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306-306.
[29] 张逸飞,祁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5,21(18):166,167.
[30] 张翠.三合一心理干预在低龄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成效[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0):110-111.
[31] 俞爱红,袁婉欢,谢玉.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0):27-28.
[32] 杨海燕,丁钟琴,许霞玉.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79-80
[33] 苏骅.循证护理对脑卒中后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16.
[34] 胡倩倩.循证护理在预防脑卒中患者压疮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24):3 344-3 346.
[35] 邢香云.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循证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9):961-963.
[36] 何英姿,王岚,卞睿华.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照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2):337.
[37] 陶艳南.循证护理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5,21(14):219-220.
[38] 张小燕,许继晗,苏永静,等.初发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9(7):294-296.
[39] 袁蓓,韩喆.循证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3,(17):2 697-2 698.
[40] 吴叶佳.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3):92-94.
[41] TU W J,ZHAO S J,LIU T G,et al.Combination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homocysteine predicts the short-term outcomes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Neurol Res,2013,35(9):912-921.
[42] 许小玲,韦杏荣.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5):763-764.
[43] 陈陪能,张艺羡,游丽芬.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脑卒中患者便秘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50-52.
[44] 张凤荣,王军生,杨晓飞.循证护理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1,33(7):1 083-1 084.
[45] CRIEVE R,PORSDAL V,HUTTON J,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stroke care provided in London and Copenhagen[J].Int J Technol Assess Health Care,2000,16(2):68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