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征
2月28日是辽宁大连大部分中小学的召集日(返校日),这意味着,交寒假作业的时间到了。最近两天,当地开打印店的于女士被一份份电子报累得犯了颈椎病——为了突击交差,不少家长和孩子直接到打印店让工作人员帮制作电子报,等于是花钱“买”作业。(3月1日 《北京晨报》)
据报道,于女士开的店铺附近有两所小学,其中一所小学从二年级到六年级都留了相同主题的电子报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制作电子报有很大难度,几乎不可能独自完成,只好让家长代劳。可是许多家长也不会制作电子报,于是这些家长便汇集到打印店“买”作业。可想而知,这作业的意义究竟能有几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许多学校不再布置或者少量布置诸如写日记、背课文、写读后感之类的传统作业,而是有所创新,在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突出学生个性体验与发展。这本是一件好事,起码说明,老师们在布置作业方面开始向素质教育看齐。
但必须指出,许多个性化作业超出了学生能力范围,学生年龄阶段所具备的能力水平根本无法完成。除了新闻中提到的例子,还有的学校让小学三年级学生录制专题视频并进行剪辑、配音;有的学校让小学一年级学生收听《红楼梦》,结果学生被佶屈聱牙的內容吓到。面对难以完成的作业,家长只好代劳,而很多作业家长也难以应付,最终只好交给专业人士完成。
作业创新,摈弃了以往机械性、重复性作业的死板僵化形式,突出了作业的个性化、创新性、体验性,值得称道。不过,在关注创新性、个性化体验的同时,学校老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本想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各种素质,可最终因学生无法完成而请人代劳,使作业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作业,会产生负面作用。学生无法完成作业,会使他们的自信心遭受挫折——那些收听《红楼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因听不懂内容,可能会对名著产生恐惧心理;学生找家长代劳,会增加家长负担,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这些负面影响,是学校老师在布置个性化作业时必须正视的。
(责编 欧金昌)